高职计算机专业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9-03贾润亮张海玉
摘要:岗课赛证一词中,“岗”指代具体的职业岗位,“课”涵盖教育教学课程,“赛”聚焦于专业技能竞赛的核心要素,“证”代表经过考核后所获取的职业资格凭证。将专业实践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以满足职场实际需求,形成一种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方法对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促进职业教育中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融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极容易出现与行业需求脱节的情况。采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计算机专业教育滞后的弊端,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岗课赛证;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9-0153-03
0 引言
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作为科技类专业,近年来其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教材的编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都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造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计算机教育人才不匹配的现象,且这种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发尖锐。鉴于此,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需积极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更有效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员,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岗课赛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全人教育理念,具备独特的优势,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施实践性教学,为高职院校培育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1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1.1 顺应产业升级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已实现从依赖人力资源到依赖网络技术的根本性转变,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将在未来的社会建设和时代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将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将先进的网络技术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岗课赛证内涵如图1所示。
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采用了工岗实践与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以及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全面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响应,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来施展才华,凭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行和革新[1]。从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来看,掌握先进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将获得更多的社会建设参与机会。因此,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模式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育,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1.2 体现了高职院校创新育人的教育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深刻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正经历着重要变革,积极调整培养模式。依托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应用和综合性特点,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方略得以有效实施。高职院校采用“岗课赛证”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计算机行业的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改革效益,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在革新人才培养策略上的坚定意志,也充分证明其合理性和前瞻性。
2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现实问题
2.1 职业教育职能部门参与不深,“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保障机制缺乏
高职院校目前尚未建立起稳定且全面的保障体系以及精细化的评价与激励策略。各参与方,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界定尚不明确,导致三者之间的协同成效不佳。政府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主导并未形成有效的驱动力,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往往是分散且被动的,学校教育与实际产业需求之间存在鸿沟,无法实现有效对接[2]。此外,对于X类证书和技术竞赛的管理不足,使证书和比赛的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示范、指导、规范和推动作用,导致X证书在各行业的认可度不高,技能竞赛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从而影响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的匹配、教学与比赛的互动以及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的整合,影响深度发展和实际效果的体现。
2.2 专业群顶层设计不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教育部门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的定位尚待明确,未能充分理解并把握职业需求、教学规范、竞赛规则及资格标准之间的深层关联,导致学生对职业本质的认识不足,对行业的热爱与认同感不足,同时在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选择上表现出模糊性。随着国家推行的“1+X”证书制度和“竞赛促进教学”的理念,众多职业教育部门积极响应,积极进行X证书的培训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然而,由于未从顶层设计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日常教学中更多是将职业需求、竞赛元素和证书要求生硬地融入传统的课程结构中,导致三者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和互动。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设计,过于偏好理论而轻视实际操作,导致了教学内容“纸上谈兵”的问题。
2.3“ 岗课赛证”契合度低,学生职业能力不足
一方面,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理解工作岗位需求、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以及竞技比赛的重要性方面尚显片面,过于关注就业比例、竞赛荣誉以及证书考核通过率等单一指标。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与行业职位需求、竞技大赛标准以及资格证书评判标准衔接,存在“脱节”和“标准偏离”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证书考试和竞赛中表现不佳,同时在知识应用、创新思维以及跨领域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能比赛以及X证书的出题、筹备及评判环节缺乏行业与教育部门专业人员的深度参与,题目往往由职业学校教师或X证书评审团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自行制定,既未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职位的需求,也不能体现当前国家职业教育的最新导向,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强化等教育理念没有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2.4“ 三教”改革效果不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落地难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岗课赛证”的理念推动了教学模块化、项目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在这一体系下,教师需要了解行业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标准,以此对自身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中长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观念落后,职责定义不清,培养路径受阻以及缺乏相应的支持体系和政策,导致许多教师保持过时的教学观念,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安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寻求创新突破,因此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指导方向。
3 高职计算机专业“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
3.1 完善监管机制,把好“课”“赛”“证”质量关
在“岗课赛证”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职教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是保障成效的关键。管理部门需建立合理的激励策略和评价机制,凭借领导力和协调性,促进政府、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协同作用和创新融合,以有效动员各方参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应严格监督证书认证机构,保证证书的质量,以激发教学活力和学习动力,确保证书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进而提高企业对证书的认可度。此外,应按照“借鉴国际经验、精选竞赛项目、高效执行、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力”的原则,推进竞赛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指导主办方遵循“结合教学需求,超越常规教学”的原则,构建实际反映国际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全面评价参赛者职业技能的高端竞赛平台,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效应、导向作用、规范效应和推动作用。
3.2 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学校教育定位,对各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组织架构及专业技能等多个层面。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创新实践能力,应制定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策略,明确界定培养目标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并更新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实际变化进行适时调整[3]。始终坚持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导向,将标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蓝图和教学方针,系统整合岗位职责、课程设计、竞赛活动和资格认证等要素,构建包括实际工作实践、专家指导教学、师徒制学习等多元化技能提升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行业现实,认识到专业价值,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实际执行中,高职院校需要确保“岗、课、赛、证”四项目之间的有效贯通。这需要学校居中协调,建立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结合课程体系的内容,合理安排技能大赛,并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证书相关内容的保障,从而实现整个“岗课赛证”体系的完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3.3 重构课程体系新生态,提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深度与效度
“岗课赛证”的教育改革策略旨在提升教育的适应性,强化产业价值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核心在于将实践操作融入课程设计,确保各专业部门和教研部门全面理解并实施综合教育理念,包括理论学习、理念整合及教学策略的开发,并负责教学结构的优化和课程标准的建立。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教研人才对相关课程进行专业评价和论证,以确保教育质量达到预设的高标准。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紧密对接实际工作需求,基于行业实际情况,关注行业先进技术和职业规范,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衔接和相互促进。教育内容应基于职业资格认证的实际需求,突破传统学科架构,以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核心,依据岗位操作流程和职业环境设计教学活动和模拟场景,确保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此外,应精选优质1+X资格认证测评中心,遵循“1+X”职业技能认证标准精简教材,采用模块化和项目化的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的深度融合。各专业应深入研究国际、全国及省级竞赛的标准,将竞赛的创新理念和规则融入课程结构,将竞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标,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为提升高职计算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某高职院校与当地的计算机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的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加入了《前端设计与开发》、《Java Web项目实战》等课程,案例均由企业提供。在实训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前熟悉未来岗位,还能结合企业最终采用的一些案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理解企业的需求逻辑,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重叠,提前进行企业业务培训,让学生毕业即就业。这不仅提升了学生毕业的就业率,也帮助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3.4 校企“双主体”育人,构筑“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平台
“岗课赛证”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企业深度参与,防止人力资源开发偏离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应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育产业的融合,建立校企共管的教学创新体系,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建课程结构,共享教育资源,互换教学人才,协同培养学生成长[4]。同时,构建校内辅助课程体系,如学生社团、技艺导师工作坊以及校外实践课程,利用企业导师岗位、校外实践场所和企业资源,在科研项目之中融入资质标准以及竞赛规范等内容,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教学环境的变化,创新整体过程。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使整体教学工作在企业规范下进行执行,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技能标准,同时收集工程案例,丰富主课程的教学资源,参与技术难题的攻克和专利申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包含“院校-地区-省份-国家”的多层次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结构,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新的原则。除此之外,在计算机专业的比赛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参考行业评价模式,设立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并行的考核体系,规范比赛评价方式,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1]。
4 结论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中,专业人力资源的培育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及加快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肩负起培养此类人才的责任,并有效提升“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实施成效。通过深入理解岗位、课程、竞赛及证书相结合的重要性,并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职场实际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紧密追踪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确保计算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魏先勇.基于“ 岗课赛证” 融通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2):92-96.
[2] 袁润,龙浩南,张捷.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探索实践[C]//2022电脑校园网络论坛论文集,北京,2022:293-296.
[3] 韩艳.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现实问题与实施路径——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1):1-5.
[4] 王亿,徐伟.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 教学体系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1,12(1):66-67.
[5] 杨秋红.互联网背景下“岗课赛证” 融通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26(3):106-108,127.
【通联编辑: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