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用多场景的专家评审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2024-09-03郭玉晨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19期

摘要: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文章针对实际工作中在成果收集、专家评审、项目管理等环节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具体业务需求,提出了适用于多场景的专家评审系统设计理念,构建了管理与评审流程架构,并基于此设计了多场景适用的专家评审系统。该系统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的评审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后续相关研究与系统设计提供借鉴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专家评审;系统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9-0060-03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1]。随着智慧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方向。教育管理信息化涉及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2],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育管理是教育信息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探究将信息技术赋能于教育管理服务,通过信息系统线上化实际业务流程、数据信息,以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增强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调研发现,北京开放大学多项业务所开展的面向不同场景的活动项目,涉及对成果的收集整理、专家评审以及对项目的管理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 在成果收集环节,通常采用手动收集、邮件传递材料等传统的操作模式,容易出现疏漏,且反馈结果时效性低[3]。2) 在专家评审环节,材料通过邮件附件与专家传递,评审分数需要专家手动打分并计算总分,用户体验较差。3) 在管理层面,须管理员手工汇总多位专家评分和意见,耗时费力;专家信息散落在个人手中,缺乏统一管理;面对事后审计等需求时,系统无记录痕迹,难以追溯项目流程。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多场景的专家评审系统,实现成果收集环节的分角色、分层次在线上传与收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方便管理员精确快速跟踪收集进展,提高成果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专家评审环节,自动计算汇总评审分数以减少手动计算分数的烦琐,简化专家评审过程。在管理层面能够自动汇总多位专家评分和意见;建立用户、专家等信息库以便统一进行用户信息管理与访问,存储系统日志以增强系统的可追溯性。

1 系统设计理念

1.1 全流程通用性原则

全流程通用性原则旨在确保建设的专家评审系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处理不同需求场景下的各类评审活动。专家评审系统主要围绕创建任务、提交成果、分配成果、成果评审、结果管理这五个流程进行设计。这里的“通用”主要体现在每个流程设计时所包含的功能要素要尽可能全面,以满足校内业务所涉及的绝大部分评审活动需求。即只要评审活动包含上述五个流程,就能通过本系统进行操作。因此,除了要考虑任务名称、任务周期等常规功能点的设定,还需考虑成果提交时支持上传的成果类型、评审环节中对评审专家的选择方式、评审模式、评审指标等功能的设定。通用的评审系统不仅能提高评审效率,还能为不同领域和类型的项目提供统一、可靠的评审平台,满足多样化的评审场景和需求,并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1.2 管理和评审灵活性原则

专家评审系统在设计时,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评审需求、评审对象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因此,一些核心功能需要在不同条件下存在多种设定形式,以实现灵活操作。在任务管理层面,首先,要区分不同用户群体的征集范围,既能非开放式地面向指定用户征集,也能开放式地面向不同用户征集。其次,表单填写项的管理应能针对不同任务动态调整。再次,管理员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细分成果在任务中自由配置成果所属类别[5]。最后,打分项的管理要能够灵活定义,以适应不同评审任务的打分项目。在成果提交时,管理员和用户均应具备上传资料的权限。总之,具有灵活性的管理和评审系统是保证评审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评审场景和需求,减少因业务场景或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并更好地适应业务变化和技术发展。

1.3 用户操作便捷性原则

系统是否操作便捷、直观易用,取决于用户是否能快速上手并高效完成目标任务。在创建评审任务环节,系统应将建立任务所需的基本信息、评审规则、填报数据选项表单等按模块合理布局,以清晰的操作逻辑和步骤呈现在界面上,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引,使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创建评审任务。在收集材料阶段,应简化成果上传步骤,并为上传材料的用户提供操作指南和支持服务联系方式。管理员应能实时查看材料提交情况,并在成果收集结束后一键分配专家。不同用户的成果应按类别清晰呈现,以便专家在评审时快速定位对应任务与成果。总的来说,评审系统设计的便捷性原则旨在提供直观易用、可预测的操作界面和及时的反馈与支持,使用户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目标任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确保评审活动的顺利进行。

2 系统的实现及应用

2.1 业务管理流程架构设计

系统按照“建-传-分-评-管”五个流程,划分为任务管理、成果管理、评审管理三大功能模块。用户角色包括管理员和用户,其中超级管理员负责管理机构、用户,并有权查看任务信息和系统日志;机构管理员负责管理本机构账号;任务管理员拥有任务、成果、专家库等管理权;专家用户具有对应任务的评审权;普通用户可以参与任务的填报。具体业务管理流程架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详解

1) 任务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对任务进行管理。在新建任务的流程中,需设定任务名称、任务周期、任务简介、任务附件、成果所属类别等基础信息,以及征集范围、表单模板、评审模式、评审指标等功能。任务周期需明确征集与评审的起止时间;成果所属类别可根据成果分类随任务自由设定,设定后的类别将显示在填报表单中,供专家按用户选择的分类筛选对应成果。征集范围用于管理任务可见的用户范围;表单模板设置是指在成果上传模板模块中,可建立个性化的成果上传表单模板,控件包括单行文本、多行文本、图片、附件、超大附件、外链地址等。每个任务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成果上传表单模板。评审模式包含开放审和盲审,主要区别在于专家能否看到成果的个人信息表单项。在该设置中,可选择全部专家打分或指定打分专家数量,系统会根据不同模式选择相应的成果分配规则。设定评审指标时,需根据不同打分分项的名称、要求、分值进行逐一设定,每个分项的分值可指定分数区间,系统会根据各分项总和是否为一百来判断设定是否符合标准。

2) 成果管理模块。成果提交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征集时间范围内,普通用户通过个人账户登录,在可见任务范围内选择任务后填写对应的成果信息并完成保存或提交。系统支持文本填写、常见格式附件、图片、视频的上传,同一任务可上传多个成果。用户可按成果信息进行筛选管理等操作,提交后成果将上报给对应机构的任务管理员,任务管理员可实时查看任务填报情况。第二种是任务管理员将收集好的成果按成果名称、负责人、单位等信息统一上传系统。成果分配专家评审有两种方式:一是先进行专家组设置,每个专家组由若干名专家组成,可指定专家组组长,组长可查看对应组中其他专家评审情况,任务管理员可将成果一键分配到对应专家组的专家进行评审;二是直接在专家库中自由选择专家进行成果分配。

3) 评审管理模块。该模块实现专家对成果的评审功能。专家登录系统后可查看进行中的任务,进入对应任务后可见任务具体信息和待评审成果。评审期限内,专家可对成果进行评审和评审结果管理。评审时需进入成果评审界面查看成果详细信息,符合条件的支撑材料可在线预览,如PDF格式申报表、图片、常见格式视频等。全部支撑材料均可下载到本地查看。随后,专家可根据评审项目分项提示进行在线打分和评审,系统会自动核算总分,生成对应评审结果。在成果管理页面,可清晰查看不同成果的打分情况和评审状态,并按评审状态进行筛选管理,评审状态包括草稿、已提交、未评审。评审结果提交后将自动汇总给任务管理员,管理员可对评审结果进行统计管理。

2.3 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自专家评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为课程案例征集评选、示范校申报认定、典型案例申报评选等多种场景下的项目成果收集、专家评审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系统的设计理念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在示范校申报认定工作中,任务管理员根据文件要求灵活创建了表单模板,如图2所示,将申报材料、自评报告、自评打分表自定义为普通附件上传格式,图片支撑材料通过图片上传控件设定数量最大值不超过10张,并限定大小。单个不超过500 M的视频通过超大附件控件上传。在征集范围中设定非开放式模式以指定文件要求的账号填报范围。此外,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通过与众多参与系统使用的专家、填报用户及项目管理员的紧密合作和不断实践磨合,系统功能得到了持续优化和完善。经过多轮实际操作的检验,系统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与广泛认可。

3 结束语

尽管系统在提供高效、适用于多场景的成果填报与评审流程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评审指标模板不够丰富、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尚不完善、用户账号开通机制不够灵活等亟待改进的问题。未来,我们将探索与其他数据资源丰富的平台共同构建支持库[6]等智慧化管理[7]的方式。随着平台的持续优化与升级,我们将能进一步提升评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推动评审流程朝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专家评审系统更好地满足多种业务场景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22-02-28) [2023-03-17].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203/t20220316_2631467.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EB/OL]. (2012-03-13)[2023-03-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3] 罗琳,叶志宏,白双,等.基于人事信息系统的职称智能辅助评审机制与效果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11):1344-1346.

[4] 张嘉诚,崔喆,刘霆,等.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电子评审系统设计方案[J].计算机应用,2020,40(S02):80-84.

[5] 姚长青,张均胜,董诚,等.科技项目评审辅助系统框架与关键技术研究[J].情报学报,2016,35(9):932-938.

[6] 程俊溢,雷川丽,周伟,等.基于电网资源大数据的智能精细辅助评审系统设计与应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23(8):52-58.

[7] 潘晓华.大型企业评审专家管理系统及集成的开发和应用[J].商场现代化,2024(8):91-94.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