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的职业体验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2024-09-03罗瑶瑶张俞
摘要:随着现代职业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利用专业优势加入职业体验教育行列,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本研究以高职人工智能专业为例,遵循库伯学习圈模型,基于职业大典中的详细职业分类开发了多个模块的职业体验课程,并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设计及课程评价方式提供了具体方案,提升人工智能职业体验教育效果,开展可持续的职业体验教育。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9-0043-03
0 引言
2015年教育部与人社部联合印发的《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相关工作的通知》、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贵州省职业教育“技能贵州”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年)》[2]等多项文件及政策都明确了要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职业体验,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参与职业体验教育,引导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职业院校以专业优势为基础,开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课程,是在终身学习视域下,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升自身影响力与社会地位的创新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之一。
1 人工智能职业体验课程建设思路
按照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小学3~6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职业幻想期,能从外界感知到不同种类的职业,对感兴趣的职业活动充满幻想并进行模仿。该阶段的职业体验课程以感知职业为目标,通过职业体验劳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尊重劳动者的重要性,进而珍惜劳动成果,唤起学生对职业世界的兴趣。
人工智能专业职业体验课程通过“课程+职业启蒙”培养孩子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开展“体验+岗位实践”促进孩子们“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组织“沉浸式+职业体验周”塑造孩子们“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体验课程以3~6年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2 人工智能职业体验课程开发
2.1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技术、运维和营销三大类岗位进行人才培养,具体包括数据标注员、数据预处理员、智能系统运维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开发人员、机器学习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集成与运维和智能产品市场营销人员等岗位。人工智能职业体验课程设计遵循库伯体验学习圈模型,选择合适的体验内容,通过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4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深度体验职业,从而将这些经历内化于心,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提高实践技能,达到职业体验教育的目的。
项目团队通过与行业专家、区域内多所小学的教师团队进行研讨,注重寓教于乐,立足学生对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的需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3],找出人工智能专业所对应的7个职业,涉及3个不同大类、中类和小类,如表1所示,来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其次,作为交叉性学科,人工智能专业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结合学校现有实训设备,根据人工智能在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能无人机、智慧航空等方面的应用,将课程体系综合设置为“小小人工智能训练师”“服务机器人操作小专家”“工业机器人小小操作员”“小小无人机操作员”“小小智慧物流体验官”五大模块,共14 个课程项目,主要针对3~6年级小学生,并细化了课程体验形式如表2所示,通过课程内容与真实岗位情境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并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挖掘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2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团队通过充分研究3~6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开发了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行业岗位衔接度高且充满职业体验趣味的课程体系。以“小小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体验课程为例,课程目标包括:1) 认识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工作环境,了解机器人常见的工作场景,理解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作的意义,引导小学生形成自我和职业关联的认知;2) 通过观察机器人人脸识别的工作过程,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动手体验工厂智能安全检测数据标注的流程,了解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 初步具备人形机器人的基本配置和简单操作技能,了解低代码编程的应用,通过人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养成热爱动手的习惯,树立劳动意识;4) 了解人工智能训练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增强学业规划、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4]。
2.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人工智能职业体验课程教学应避免脱离场景的空洞说教,开展人工智能职业体验项目可采用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模拟体验——实践感悟——总结评价——课后拓展。以“服务机器人操作小专家”模块为例:1) 可在机器人趣味场景中借助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了解人形机器人、桌面机器人以及服务机器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于机器人的浓厚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职业岗位意义。2) 借助康力优蓝小智机器人,让学生与AI机器人进行实时语音互动和肢体接触实现模拟体验,学生亲身参与职业活动中,了解与AI机器人的基本互动方式,了解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的具体职业流程,学习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养、知识和技能,形成对该职业更为具体、深刻地认识。3) 动手操作,为Yanshee机器人、小智机器人设置语音、文字指令,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做出指定反应,调动感官,锻炼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深刻体会职业的价值、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获得实践感悟,在展示学生体验成果的过程中,对AI机器人的操作控制岗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通过感悟分享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和思想碰撞的机会,深化学生对职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5]。4) 通过动手实操让学生深入体验职业岗位,尊重体验感受的开放性,体验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真实体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的工作,才能体会到该职业所要求的细致、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认识到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必须具有的“严守规程,执行工艺”“爱护设备,安全操作”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职业品质,让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如何有计划地培养符合自己职业理想的能力等。5) 鼓励小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自主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相关职业。教学团队可以提供相关书籍、视频、网站等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职业的信息。还可鼓励参与体验的学生课后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写作等方式制作相关的创意作品,表达对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的理解和感受。
2.4 持续优化评价方法
职业体验活动评价标准可以科学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的学习成效,并为职业体验教学改革提供指导。1) 评价内容围绕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开展。客观上注重职业知识、技能等要素,依照职业标准,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原则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主要体现在体验课程中的“软技能”,例如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学习态度等通用技能评价。2) 在评价方式上,课前进行诊断性评价、课中进行过程性评价,课后针对职业成熟度开展全面多维的追踪评价。通过与小学合作,多维度综合评价人工智能职业体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加强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全方位反馈。3) 采用多元主体进行综合评价。将小学生、体验课程教师、小学教师及学生家长作为多方评价主体,采取学生自我自评、小组同伴互评、教师总结评价、家长课后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立体多维地评价学生职业体验学习成效,综合反馈人工智能职业体验活动效果,促进职业体验课程教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3 总结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验课程,帮助3~6年级学生建立职业观念、健全职业思维、培养职业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体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开展有意义的职业体验课程,首先,要遵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和职业体验教育课程独特价值角度,构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课程模块体系;其次,可与中小学校共同发力,加强职普常态化交流合作,基于职业体验内容,开展多元化课程,实施多元评价;最后,还需深入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效能,探索校企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享基地,共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 [526042221-2005.h-t2m1.].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
[2]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务网.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2022年度“技能贵州”行动实施方案》[EB/ zOwLg]k./(j2d0h2y1/z-c1w0j-/z1h2/2)0[22022023-/t0250-22210]3.1h6t_tp7s3:/0/1rs3t4. 5g4u.ihzhtmoul.. gov. cn/
[3]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 高20山22艳. .从“经验” 到“职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路径设计[J].职教论坛,2022,38(5):56-64.
[5] 姜婷,徐昌,张志鹏.普职联动共建区域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9(3):46-48.
【通联编辑:闻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