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

2024-09-03王伶鑫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9期

产业转型升级地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业态、增强服务能力、丰富生活配套业态等举措,提升本地劳动力综合素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逐渐提高,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本研究选取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调研地点,一方面,该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特点突出,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463.4亿元,同比增长47.4%,高出广东省、全国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该市人口结构年轻化,对青年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本文通过总结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在配套服务、就业促进、吸引人才方面的创新做法,讨论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总结调研启示。

一、东莞市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一)就业人口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2010年,东莞市市辖区全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年;2020年,全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9年,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从教育结构来看,就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明显增加。2010年,东莞市辖区就业人口中有5.13%接受过专科及以上教育,其中专科为3.98%,本科为1.09%,研究生为0.05%。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6.76%,共提升了11.63个百分点。其中,专科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0.05%,本科为6.20%,研究生为0.51%,占比增加最多的是专科教育程度就业人员。

(二)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

从行业大类结构变化来看,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各类服务业就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东莞市制造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就业主体地位。随着东莞市的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减少,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工人由工厂进入服务业就业。从2010年到2020年,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男性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建筑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女性从事教育行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占比明显增加

从职业种类结构来看,生产制造类岗位和服务业岗位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增长。在全部就业人员中,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3.63%,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8.58%,共提升了4.95个百分点。分性别看,男性就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2010年的3.21%上升至2020年的7.30%;女性就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4.18%上升至10.63%,增加了6.4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男性。这说明,随着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升级,带来技术类岗位的快速增长,通过吸引大量青年技术人才就业,实现就业与产业的更好匹配,进一步优化本地就业结构。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三创新”做法

(一)紧扣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政策创新

一是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以来,松山湖高新区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在租金、用电、税收、人员招聘、技术改造、稳产扩产、参展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在技术改造方面,对在松山湖高新区注册的规上工业企业,2023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及以上的,其在2023年1月至6月期间取得银行贷款,专款用于松山湖高新区生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款项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贷款一年贴息,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2023年10月,松山湖高新区正式开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预计将对区内20家中小企业进行技改资金支持。

二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科研创新支持力度大、持续时间长。2022年,松山湖高新区R&D投入强度12.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科技创新投入占园区财政支出的20.1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63.36%。松山湖高新区在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项目奖励、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助、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等方面增强对区内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发放奖补近1.7亿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区内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区内拥有科技金融工作站16个、银行16家、基金公司133家,以及3800亿元综合金融支持。

三是创新科研载体建设方式,提高科技服务能力。自2005年起,松山湖高新区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与国内相关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已引进和培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6家,累计孵化企业近1500家。在高层次人才中,参与园区建设的院士有55名,各类国家级人才68名。

(二)围绕青年需求进行全方位服务创新

一是打造产城融合新型社区,一体化满足青年工作、生活、休闲等多层次需求。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融合就业、居住、生活等多个功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绿地公园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各功能主体之间距离适宜,节约了通勤成本,突出产城融合特点。目前,社区集聚新型研发机构12家,研发平台200多个,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国家、省、市级孵化器共6个,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400多家。社区还建设有1.6万平方米商务配套区,建有多个商业综合体,配置人才公寓1300多套、国际高端专家公寓500多套,形成完善的人才安居体系。

二是聚焦青年发展型需求,提供多样化普惠型文化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东莞市文化馆松山湖分馆面向公众提供公共展厅、舞蹈排练室、培训活动室、会议室、录音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正在建设的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由松山湖管委会主动腾退办公区提供建设用地,打造“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自然生态”的复合型街区。打造“乐享松湖”文化品牌,以“需求定制型”为特色,坚持普惠导向,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模式。2023年,共开展文化活动700余场,其中艺术与生活培训400余场,通过搜集居民活动需求,由文化部门进行师资和场地对接,形成“定制化”公益课程后向居民免费开放。

三是发挥大湾区融合优势,积极进行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供6.6万平方米载体服务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免费提供场地及配套设施。在政策支持方面,对在基地内注册的港澳创业企业以及在基地内就业的港澳人员,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奖励、快速成长奖励、发展成效奖励、项目配套奖励、办公场地租金补贴等11项奖补措施。在促进科学交流方面,积极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等大型交流活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并落地粤港澳科技交流中心,包括会议中心、金融交流中心等,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交流。

(三)关注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管理创新

一是打造“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打造 “企管家”企业服务平台,集合经营诉求、金融服务、产业配套住房服务、(常用)政策汇编、(园区)信息公告等功能,提供24小时服务,形成高效便捷的政企线上交流平台。通过搜集企业诉求,建立分类指导服务机制,实现更精准的企业保障服务。

二是关注产业工人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提升渠道。通过三级财政补贴,降低产业工人学历提升的支出成本。东莞市自2011年启动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资助新生代产业工人入读成人教育专科、本科。被“圆梦计划”录取的学员在入学注册时缴纳1000元学费,其他学费由省、市、镇三级财政补助,目前已有450多名新生代产业工人报名参与“圆梦计划”。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开发及应用等职业技能大赛吸引300余名青年技能人才参赛,并通过职业指导竞赛培养职业指导员,为青年提供高质量就业指导。

三、“产城融合”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青年购房压力大引发焦虑情绪。目前,园区内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尚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居住需求。2023年12月数据显示,松山湖高新区新建4层以上商品住宅均价为51026元/平方米,二手住宅均价为30535元/平方米,价格为全市各街道、镇最高。调研显示,青年群体购房支出压力大,焦虑情绪较为明显,很多青年选择在临近的镇、区买房,增加了通勤时间。

二是学位紧缺成为家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松山湖高新区共有5所公办小学,以及4所公办中学,办学质量位居东莞市前列。随着松山湖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落户政策调整,适龄学童人数持续增加,对园区公办学位供给造成很大压力。根据户籍人口调查结果,2023年松山湖园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段公办学位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青年人口聚集,公办学校学位将持续紧张。调研显示,“企管家”平台接到的企业诉求中,学位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周边超大城市虹吸效应形成留人留才压力。松山湖高新区发展时间较短,各项配套设施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与周边的广州市、深圳市相比,青年群体的发展空间、文化娱乐、消费休闲等发展型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在引进人才时,会面临较强的城市间竞争压力;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成熟人才流失、招人难等挑战。

四、调研启示

一是完善产城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制定明确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居住、教育、医疗、文体休闲、综合服务等各功能区,加快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工作生活便捷程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创新空间。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关注青年发展需求,出台省级、市级青年发展相关政策,增强各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在青年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提升产城融合区域生活品质。在园区规划建设、功能区布局等方面,关注就业群体多层次需求,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以安居、宜居为重点,强化青年住房保障,提供青年驿站、公租房、人才周转公寓、专家公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选择。以集团化办学、分校等形式加快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增加普惠托育机构、普惠幼儿园供给。推进复合型社区建设,完善文体设施布局,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公园绿地等业态,增加文化休闲产品供给。

三是做好高效服务。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集合诉求回应、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等功能,以需促改,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间。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学历提升等进行奖补。简化申领技能提升补贴的条件和程序,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明确补贴标准。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依托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发展技师学院等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拓宽职业培训渠道。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