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勇当开放型世界经济先锋
2024-09-03王杨堃
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扎实落地的典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长为亚欧大陆跨境运输骨干和国际贸易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不仅衔接了中国与欧盟这两大经济体,也铸成了沿线各国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为我国区域开放以及沿线广大深居内陆腹地的国家和地区更好融入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使得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大通道再现辉煌图景,成为新时代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先行基础和生动注解,对于新型全球化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依托陆路跨境运输体系创新,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十多年来,中欧班列已形成经我国六大口岸、东中西三条通道出入境,衔接中国120余座城市和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的开行网络,搭建起亚欧陆路跨境运输体系的主骨架,为我国高水平全方位开放及亚欧大陆腹地的开放要素集聚、机制协同、格局优化奠定了坚实的互联互通基础。
(一)促进内陆地区开放要素的集聚与完善
通过统筹推进“硬联通”和“软联通”,特别是深入推动运输、物流、海关、贸易等领域一系列规则标准的国际协调和创新,中欧班列的建设发展使得广大内陆地区有了更加便捷的国际通道、更为丰富的口岸功能、更高水平的贸易平台和产能合作载体。
自班列开行以来,我国内陆省份(不含沿海沿边省份)新增25个临时铁路口岸,其中国家批复新增的一类临时铁路口岸为5个。作为西部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的城市,重庆现已拥有进境肉类、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地和汽车整车、药品、国际邮件等10类口岸功能,基本建成“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开放口岸体系。四川、陕西两省均将开行中欧班列的国际陆港区直接纳入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依托中欧班列贸易运输规则创新,探索实施相关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推动重大区域开放机制的协同与联动
通过不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开行布局,特别是着力推动质量指标导向、集结中心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等集约高效运行组织创新,中欧班列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我国沿海、内陆、沿边各区域之间的陆海联动、东西互济以及相关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山东省自省内班列平台统一运营以来,积极统筹济南陆港、青岛海港两大开行节点间的班列运行,推动本省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班列与周边、沿边省份各类国际班列多向衔接、协同发展。其中,青岛通过加强与沿黄流域内陆城市间的国际班列运行组织,把“货源地”“出海口”搬到了沿黄内陆城市的“发运地”“家门口”,共筑东西开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沿黄九省(区)城市共享开放发展红利。重庆和四川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以联合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号)品牌,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三)实现亚欧大陆开放格局的搭建与优化
通过深入实施通道多元化、运产贸一体化发展,特别是积极开展海外运营网络服务、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班列+”等物流链供应链合作模式创新,中欧班列的建设发展为亚欧大陆腹地的开放合作、普惠共赢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波兰的马拉舍维奇、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阿塞拜疆的巴库等一批内陆城市,在中欧班列的推动下,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当地围绕商贸物流、生产制造等行业的投资获得成倍的增长。中欧班列也为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塞尔维亚的中国工业园等沿线国家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运营提供了大量支撑服务,串联起一个个国际产能合作的“丝路明珠”。中欧班列与中欧陆海快线共同为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形成了有机结合的物流大通道,使该园区成为中欧各国企业在中东欧市场进行深度合作的示范平台。
二、强化高效便捷韧性安全服务,拓展进出口贸易新空间
十多年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9万列,发运货物超870万标箱,承载进出口贸易货值超3800亿美元,全程运输时效压缩17%,口岸通关效率提升50%,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成为国际运输物流链的安全典范、重要补充和韧性来源,为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运行、拓展国际贸易空间作出突出贡献。
(一)贸易品类和货值持续增加
中欧班列进出口货源由早期的手机、电脑、服装、家具、木材等逐步拓展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机电产品、医疗物资及器械、生活快消品等53个大门类、5万多种商品,平均每列运输货物由82.6标箱上升至108.3标箱,单列平均货值超500万美元,标箱平均货值接近5万美元。2023年以来,中欧班列及时优化危险品运输储存条件,助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
广东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90%以上由珠三角地区企业生产、加工,出口货物品种从最早的日用品、服装、玩具、五金等单一低价值的品类,不断扩大到白色家电、通信设备、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等高附加值货物。2023年以来,由广东省内海关监管的中欧班列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通信产品和家用电器等均大幅增长超过一倍。浙江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借助中欧班列联通西班牙马德里这个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同时集聚国内15个省(市)以上的货源,打造德国杜伊斯堡这个境外物流枢纽集散中心,开启了行程万里买卖全球的新篇章。
(二)贸易类型及业态不断丰富
配合海关监管和通关便利化举措的不断优化,中欧班列承载的贸易类型不仅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还拓展到过境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贸易等,加之保税加工、金融、保险等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创新应用,“班列+跨境电商”“跨境电商+海外仓”“前展后仓”“运贸一体化”“运单提单化”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通过“班列+跨境电商”,大力发展运贸一体化,推动进出口商品提质增量。“郑欧进口商品”“齐鲁号 全球购”等班列进口商品品牌日益受到国内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江苏班列积极开发“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零售业务、“前展后仓”海外仓项目,持续拓展“9610”“9710”“9810”出口模式,有效提升了跨境电商企业配送响应速度和物流运转能力,大幅提升本省出口企业订单数量。
(三)贸易市场供需更加多元平衡
随着中欧班列多元通道网络的拓展,中欧班列承载的进出口货值占我国与中欧班列通达国家间的货物贸易额的比重由2011年的不足1%上升至2023年的接近10%。其中,中俄间开行的班列货值占中俄货物贸易额的比重由约4%上升至约25%。同期,回程班列与去程班列之比由0上升至0.8,去回程班列逐步达到基本均衡。
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在应对国际海运市场供需失衡不断加剧的情势下,中欧班列以月破千列、年破万列的开行规模,为国内外数千家企业提供了进出口贸易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际供应链的稳定运行。2023年,中欧班列承载的贸易额超过750亿美元(5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约占我国同期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41.76万亿元人民币)的1.3%,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增速,有力发挥了稳外贸的积极作用。巴以冲突、红海危机以来,中欧班列的订舱热度持续升温,为维护广大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国际供应链稳定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探索产业联动融合发展路径,塑造产供链竞合新优势
十多年来,中欧班列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其运输服务已覆盖27个工业门类的数百条供应链,直接涉及近40个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并日渐深入地与物流、商贸、信息、金融等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更好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努力塑造成为沿线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高能载体。
(一)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中欧班列为沿线铁路枢纽城市带来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的基础条件,增加其以物流组织引导产业布局的优势,使其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利用内陆开放前沿和内陆物流集散枢纽的区位吸引周边地区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重庆依托中欧班列吸引惠普、华硕等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集聚超800家国际贸易企业,年营收超1300亿元,博世、保时捷、LG、达能奶粉等重点企业也在重庆建立货值百亿级的保税分拨中心。西安积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吸引康佳等30多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产业+物流服务”一体化。2012—2022年间,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份合计对外进出口总额增长近1.7倍,其中陕西省以“经营单位所在地”和“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两个口径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2%和15.7%,远高于同期全国5.0%和长三角地区5.2%的平均增速。
(二)深化优势产能互补合作
中欧班列运输物流链条效率的提升,增强了制造业管理分散生产系统的能力,使得供应链在缓冲供需矛盾、响应个性化贸易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促进相关产业优化供应链环节布局,深化优势产能互补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提质降本增效。
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公司通过中欧班列将齿轮箱和传动设备等产品部件从中国运往德国杜伊斯堡港,并在当地成立欧洲营销、服务和研发总部,针对欧洲和国际化市场,联合研发新产品,进一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TCL利用波兰投资贸易政策优势,依托中欧班列在波兰设置加工组装中心,将过去的整机直接出口贸易模式转变为配件出口再加工贸易模式,大大节约了供应链成本。德国汽车制造厂商看准中国市场消费潜力和分工优势,依托中欧班列和我国内陆口岸建设,加大汽车整车出口,并着力优化零配件加工制造的生产布局。
(三)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业态
中欧班列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物流组织形式,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通过精准对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持续探索“班列+产业”联动融合发展路径,延伸自身价值链增值服务,催生出一批有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湖南深入重点企业、园区和产业链对接,通过“非标产品适箱化”引导、定制物流解决方案,成功开行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吉利汽车、山河智能、澳优乳业等定制专列,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近40%,推动中欧班列(长沙)与湖南本土产业的加速融合发展。西安大力推进“班列+订单农业”经济合作模式,构建了以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为境外前沿产地枢纽的原料供应基地、以阿拉山口作为境内中转枢纽、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境内集散枢纽进而分拨销售至境内其他地区的粮食物流供应链,打通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粮食进出口陆路通道,解决了哈国种植模式问题,带动当地150万亩的农产品种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依托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采用“班列+数字金融”模式搭建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为班列供应链企业提供信用评估、线上融资等服务,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结算难、汇率风险大等问题。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