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意蕴在文学译介中的局限
2024-09-03王玲
【导读】苏童小说《碧奴》以“重述神话”为使命,包含丰富的中国风物民俗并赋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特质和现代性意义,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其英译本在跨文化的翻译与阐述中,其民俗意蕴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局限,单一化解读抑制了审美想象和精神维度多元化阐述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中国当代作家苏童受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CanongateBooks)“重述神话”项目之邀,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中国传统民间神话故事进行创造性地再阐述,从而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经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英译版的《碧奴》(Binu and the Great Wall of China)应运而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神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塑造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神话故事的重述与译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神话的民俗意蕴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国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20世纪末,西方的翻译学界提倡“文化转向”,关注的焦点向翻译中的文化意识倾斜。苏童创作的小说《碧奴》被赋予了鲜明的作者个人特色的中国民俗神话,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民俗意蕴。苏童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象征了民间想象力,创作小说《碧奴》的过程也是模拟民间想象力的一次实践,是直接学习民间民俗经验的过程。苏童的小说《碧奴》融入了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创造,保留了哭泣仪式、时令风俗、神鬼巫术、自然风物、封建政治,并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新的时代性。
葛浩文在翻译中,对原作丰富的风物民俗进行了适当地删改简化,对传说故事作了符合英文语境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述,甚至对一些中国民俗意蕴避而不谈,这就造成了单一化的解读。“适当、适量的翻译”抑制了英文语境读者对中国神话民俗的审美想象,阻碍了民俗意蕴在精神维度多元化阐述的可能,进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一、哭泣仪式
苏童塑造了以孟姜女为原型的女主人公形象碧奴,用了大量笔墨描绘了孟姜女哭泣的情节,展示了哭泣仪式潜藏的巨大能量。民俗往往与一些仪式性的行为有关,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仪式,不同的仪式表征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在苏童的创作意图中,《碧奴》的核心即是哭泣与眼泪。描述眼泪、描述哭泣,也是描述生活,甚至是描述力量、描述理想。苏童笔下的碧奴,眼泪具有巨大的能量与魔力,横亘于故事始终。
在寻夫的整个过程中,碧奴一开始是用头发哭泣,接着是用手脚和乳房哭泣,最后是用眼睛哭泣。碧奴用哭泣彻底释放了情感,挣脱了封建规训的桎梏,感动了世人,彰显了人性的真挚与善意。碧奴不仅是一个盼望夫君归来的思妇形象,还是一名有英雄气概的女性。哭泣仪式不仅是孟姜女与杞梁忠贞爱情的表征,也是孟姜女冲破封建制度下弱女子形象,内心成长,获得力量的过程。苏童用先锋笔法,为孟姜女的哭泣注入了现代活力,同时又与传统民俗仪式结合,对神话传说进行升华性重述,丰富了人物故事的精神内涵,是“重述神话”并超越神话的创新之举。
葛浩文的《碧奴》英译版本,对于苏童用大量笔墨描写孟姜女哭泣的巨大能量与魔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细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略翻译甚至删改。于是,在译文中,哭泣仪式的魔幻性、封建女性的自我解放,还有与权力对抗的顽强生命力,都被抑制过滤。英文语境的读者若要了解哭泣仪式的民俗学内涵就变得相当困难,也就无法看到苏童苦心建构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碧奴。苏童还描写了孟姜女的眼泪对世人内心罪恶的洗涤净化作用,屠户、老人通过哭泣表达忏悔。这些内容在葛浩文的英译版本中都被删除。哭泣与眼泪在这里不是软弱、悲伤的代名词,而是映照出人孟姜女的坚毅与勇气。苏童想要传达的这些民俗意蕴,在英译版中无迹可寻。
二、自然风物
自然风物是中国民俗的重要内容。《碧奴》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对磨难的不屈服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这些都是对中国民俗文化性格的再阐述。苏童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东方韵味,包含悠远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肌理。对于中文语境的读者而言,小说中多样的自然风物民俗带来了独特的阅读感受,得到了读者的精神文化认同。对于英文语境的读者而言,这部小说带来了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韵味的冲击,促使他们思考跨文化风物民俗的异质性与关联性。不同语境下的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各具形态的中国形象。因而,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形象,是翻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苏童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的重述,具有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巨大意义。
葛浩文翻译的小说《碧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民俗文化和中国故事传播出去,让海内外的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但是,葛浩文删改简化了苏童原作中丰富的自然风物民俗,对传说故事作了符合英文语境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述,在语言词汇、句子长度、语法表达方面也做了很大调整。乍看起来,这颇有英文原创著作的风格。小说中,碧奴在路上看到了一只青蛙,原来这只青蛙是一个母亲离世之后变成的,她的儿子也和碧奴的丈夫一样,被抓去修长城,所以一路跟着碧奴,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儿子。青蛙在中国民俗文化里象征着祥瑞吉利,预示着碧奴此行有好运相伴。碧奴在给丈夫送衣服之前,把一只葫芦埋在了向阳的位置,这一举动暗示了她认为自己哪怕此行回不来,也算是提前安排好了后事。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桑树是长在野外的,象征了杞梁没有父母的孤苦命运。在葛浩文的英译版本中,这几样自然风物民俗直接翻译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名称,仅仅作为动植物的意义出现在文本中,内涵十分单一,大大失去了自然风物民俗表情达意的功能。
三、封建政治
《碧奴》还隐藏着一条暗线,即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朝廷的苛政。孟姜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遭遇,还具有一定普遍性。孟姜女思夫、寻夫、哭夫一系列行为的导火索,即是丈夫杞梁被抓去修筑长城。苏童重述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传说,希冀借用碧奴的眼泪与哭泣来帮助百姓突破封建政治下的生存困境。在苏童的《碧奴》中,孟姜女的爱情故事与封建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丰富了小说的内在结构张力,为神话传说的重述赢得了宽阔的阐释格局。
在葛浩文的英译版本里,苏童描绘阶级压迫的篇幅都被删减。例如,芹素没有取得地图被拉去顶罪,鹿人计划等,这些体现封建政治细节的叙事在葛译本中难觅踪影。整体叙述集中于主干叙事,一些精彩的分支都被抹除了,简化了叙事逻辑,削弱了文本的思想深度。放眼世界,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西方国家迫切想要摆脱工业文明带来的畸形权力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世界。苏童的“重述神话”把中国传统民俗带向世界,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之举。对于英文语境的读者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也恰恰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的斗争、阶级矛盾,还有与之伴随的反抗、复仇。葛浩文删改简化的翻译版本,稀释了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民俗意蕴浓度。
比较苏童的《碧奴》和葛浩文翻译的英文版本,苏童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民间故事的重述,保留了多维度的民俗文化元素。苏童秉持民间写作立场,整部小说呈现出富有古典情思的诗化意蕴,并折射出哲学韵味。小说主题深刻,使得不同语境的读者可以触碰到中国的审美意境与民俗文化。葛浩文的英文译本,对苏童原作的故事内容进行了改动,使之更加贴合英文表达习惯,追求连贯性与整体性,目的是让英文语境的读者可以更加轻松地读懂故事内容。西方读者很难凭借葛译本了解到中国民俗意蕴的深邃,破坏了苏童想要传达出来的东方审美意境,也使得“重述神话”之举流于平淡。
苏珊·桑塔格反对单一化的阐释,她主张多元化。先入为主的翻译,在她看来是万万不可取的。体验故事本来的面目和脉络是翻译的标准之一。翻译者的责任不在于事无巨细地挖掘原著文本,而在于确认原著的独特性,而后帮助读者真正阅读著作本身。葛浩文在翻译苏童的小说《碧奴》时,删减改动的地方过多,主观化翻译的痕迹明显,英译版本落入单一化解读的危机,使得英文语境的读者对故事的感性认识不足,抑制了审美想象和多元化阐述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民俗故事的海外传播。
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研究中国民俗文化,不能单单局限于民俗本身,而是要把视野扩展到世界舞台。没有对“世界”的把握和理解,就没有对作家、作品的深刻理解。“跨文明思潮是一种对单一的反动,它以求异作为研究单位,是在保持文明差异基础上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者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重述神话”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让本民族的读者,通过作者的现代性阐述,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和创新性把握。这也是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机会。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他国的语言媒介。在汉语缺位的情形下,如何让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读者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体会到中国民俗的独特意蕴,甚至上升到哲学思考?这是葛浩文以及其他汉语翻译家共同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苏童,王光东. 文学想象力的民间资源[J]. 作家,2006(11).
[2] Fine,Gary Alan. The Sociology of the Local: Action and its Publics [J]. Sociological Theory,2010(4).
[3] 曹顺庆. 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跨文明研究[J]. 思想战线,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