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接受:英文媒体中的李白文化
2024-09-03敬小红李家元
【导读】本文依托“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主流英文媒体有关李白文化报道的语料库,详细考察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中近年来的传播和接受情况,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理论和李白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开展下一步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李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历史悠久,已有王丽娜、秦寰明、詹晓娟、高虹、朱谷强、商拓、王晓宁、陈怀志、王巍等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例如,高虹等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商拓等则重点研究了二十世纪初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情况,包括不同美国学者对李白生平及其诗作所持的不同褒贬态度等;张玉珍指出国内学界对李白及其诗歌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和与中国临近的亚洲国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李白诗歌的翻译历史罗列、个别诗作的译介等问题上,而且考察的时间基本限于二十世纪或更早期,对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亚欧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际传播情况进行的学术研究较为稀少,亟须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
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和地区中,位于亚洲和欧洲的数量最多,且基本上各国均有全国性的英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故本研究以国际权威的LexisNexis、ProQuest、EBSCO等英文数据库作为主要语料来源,以“李白”为检索词,从这些数据库中检索“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主流英文媒体的相关报道,自建了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主流英文媒体有关李白文化报道的语料库”,包含这些媒体2000年至2023年有关李白文化的英语新闻报道共计821篇。
建立上述语料库后,以WordSmith Tools作为分析软件,以BNC作为参照语料库进行了主题词统计,并根据其主题性值的排序,对亚洲和欧洲媒体的统计结果分别选取前100个主题词形成了主题词表。主题词反映了相关文本的主题,提示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从而提示了相关内容的传播现状。随后,再以“李白”为检索项,从语料库中提取索引行,考察这些报道中对李白文化相关议题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其接受状况。最后,结合李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的传播与接受现状,对照传播学理论,对其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明确不足和努力方向。
一、 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的传播情况
(一)传播主体情况
根据对自建语料库的分析,在相关亚洲国家与地区中,对李白文化报道较多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巴基斯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尼泊尔等。相关媒体来源包括新加坡《海峡时报》《商业时报》《知新》《今日报》《联合早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时报》《Plus Company Updates》《边疆之星》《巴基斯坦国际通讯社》《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越南《越南新闻》《Ovietnam》、泰国《泰国新闻》《国民报》、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马来邮报》、韩国《韩国时报》《韩国先驱报》、菲律宾《菲律宾通讯社》《菲律宾每日问询报》、尼泊尔《人民评论周报》《我的共和国》等。
在相关欧洲国家与地区中,对李白文化的报道较多的国家包括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葡萄牙、捷克等。相关媒体来源包括意大利《新闻报》《国家报》《晚邮报》《零钱报》、奥地利《新闻报》《标准报》《信使报》、俄罗斯《莫斯科时报》《俄罗斯政府新闻》、捷克《Newton工业专业文摘》、葡萄牙《晨邮报》等。
从传播数量上分析,李白文化相关内容在亚洲的报道数量(501篇)远超欧洲区域的报道数量(102篇)。
(二) 传播内容分析
通过对传播主题词表进行分析,“李/白”“中国”“诗歌/诗人”“唐(代)”和“文化/艺术”出现的位次均比较靠前,充分说明了收入语料库中的报道确实与李白文化息息相关。这些主题词主要包括地理区域、人物、时代、文化元素、历史事件、传播途径等类别。
根据主题词分析可知,在进行李白文化相关报道时,“一带一路”沿线亚洲与欧洲国家的媒体重点还是放在其诗人身份、相应诗歌的翻译与解读上。与李白同时期的古代著名诗人也时常一同报道,如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李白诗作的一些知名翻译家,如许渊冲、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谢尔盖·托罗普采夫(S. A. Toroptsev)、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等,也出现在主题词中。此外,一些相应的历史人物,如高适、杨贵妃、唐玄宗、安禄山等的出现,表明国外媒体对于李白文化的报道不局限于其诗人身份与诗作本身,更延伸至其生平与经历。主题词包含的地理区域既有中国四川(成都、江油)、安徽、上海、重庆、香港等,亦有新加坡、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从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文化元素来看,李白文化所包含或涉及的许多元素,如其诗歌作品(moon, wine, Pipa<琵琶>, song,river等),其生平事迹(life,An Lushan rebellion<安禄山叛乱>,the Banished Immortal<李白流放>),表现其文化内涵的舞蹈(dance)、音乐与音乐会(music, concert)、戏剧(drama)等,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的报道中均有涉及。对比来看,与“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相关报道不同的是,沿线亚洲国家媒体报道中的主题词还包含了一些其他中国历史人物,如屈原、刘备、诸葛亮、韩愈、柳宗元、苏轼等,表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报道宽泛而深入,李白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得以有效传播。
在李白文化传播的参与者方面,首先是李白诗作的译者们,包括许渊冲(中国)、卡雷尔·恰佩克(捷克)、谢尔盖·托罗普采夫(俄罗斯)、艾兹拉·庞德(美国)等。其次,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浮世绘画家)、留学生(overseas students)、上海合作组织(SCO)、新加坡中乐团(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等以绘画、交流、音乐各种形式参与到李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
此外,主题词还显示,“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互联网传播成了当前李白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值得注意的是,主题词中出现“AI”(教师通过AI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李白诗作的意境)与“Facebook”(脸书分享李白诗作及感悟),表明新技术以及新的社交方式都已成为李白文化国际传播的助力。
四、 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接受情况
在自建语料库中,以“李白”为索引词,分别提取了前二十条索引行,对其相邻的词语搭配进行了分析,进而考察“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主流英文媒体中报道李白文化时所持的情感态度、观点看法、价值倾向等,以此间接考察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的接受情况。
(一)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的接受情况
提取出的索引行显示:“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的媒体在报道李白文化时,称李白为天才诗人(genius, talented),提到李白是中国诗人中作品被译成其他语言最多的一位,多首李白的名作在报道中提及,如《静夜思》(The Quiet Night)、《将进酒》(Bring In The Wine)、《行路难》(Travelling Is Hard)、《月下独酌》(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秋浦歌》(Song of Qiupu)等。有关于李白的庆典,如马鞍山举办的“第33届李白诗歌节”,在北京举办的纪念李白诞辰1300周年庆典,以及在西安举办的文化交流晚会上巴基斯坦学生对李白“行路难”的诵读,也出现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的报道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J.M.G Le Clézio)亦在采访中谈及李白诗歌带给他内心的平静(a fullness, an inner peace)。报道中还提及了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思想上道家与儒家(Daoist,Confucian)的差异。当然,酒(wine)更是报道中与李白联系紧密的文化要素,称李白为“酒仙(Immortal of Wine)”,表演李白饮酒吟诗(sipped wine and spouted poetry)。此外,寓言故事“铁杵磨成针”、李白的出生地之争、教师采用AI技术重现诗仙李白风采均出现在报道索引行中。
这些索引行对李白文化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其中15条含有明确的褒义词,另有5条属于中性的事实陈述,无负面信息报道。但报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李白的名作《将进酒》三次出现,但译法各异,分别为“Jiang Jin Jiu”,“Invitation To Wine”,“Bring In The Wine”;《结客少年场行》诗中的“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被误读为“喝醉酒的李白上一分钟还在吟诗,下一分钟就去杀人”;更有一篇报道提及“诗人李白的形象肯定是由西方的视角塑造的”。
(二)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的接受情况
“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媒体在报道李白文化时,动用了极大篇幅介绍李白的生平,涵盖了李白的出生、家庭、友人(杜甫等)、经历(流放等),直至死亡。在谈及李白时,大部分报道采用了伟大(great)、最重要(most important)、不朽(immortal)、最受尊敬(most revered)等褒义词,但也有报道采用了性格古怪(erratic character)、酒鬼(drunkard)等偏负面的词汇。报道中出现的李白诗作包括《静夜思》(Thoughts in the Silent Night)、《将进酒》(Bring in the Wine)、《送友人》(Seeing a Friend Off)、《月下独酌》(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长干行》(Chang Gan Xing)、《子夜吴歌·冬歌》(Ballad of Four Seasons: Winter)等,一些报道是对诗作本身的解读,一些是诗作的翻译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其中一篇报道提到庞德(Pound)对于《长干行》的翻译在许多方面偏离了原诗,尤其是将原诗非常严格的韵脚(very strict rhyme scheme)译作了自由诗(free verse)。“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报道同样注意到酒与李白的联系,将酒视为李白灵感的来源。此外,索引行中还出现了李白相关的书作,如《李白诗作一百首》(One Hundred Poems By Li Bai)、《李白传》(The Biography of Li Bai)等;舞剧《李白》(Dance drama "Li Bai");电影“李白之天火燎原”(China Li Bai Zhi Tian Huo Liao Yuan);以及丝绸上绣有李白诗作的报道。在这二十条索引行中,有11条含有明确的褒义词,另有8条属于中性的事实陈述,仅有1条含负面词汇。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的媒体对于李白以及相关文化元素的报道总体持积极、正面或中性态度,只有极少数报道采用了偏负面信息的词汇,李白文化在这些地区的接受情况总体较好。
五、结论与建议
如上所述,李白文化元素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均较为正面,当地人民大多愿意通过各种渠道(书籍、评论、音乐、戏剧、庆典、社交媒体等)了解和接触李白文化元素。但需注意的是,这些报道尚不够全面。李白的诗作超一千首,但经报道传播的仅十余首,且这些诗歌在传播中还存在翻译不够清晰、明确等问题,如上文提及的《将进酒》三种译法等。此外,报道中涉及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如由西方塑造的李白的“酒鬼”形象,对李白诗作含义的误解等,对于李白文化的传播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著名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在此就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的传播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传播者”方面。从广义上来讲,每一个接受李白诗歌的人都既是它的接受者,也是它的传播者。因此,除政府机构、文旅部门、研究学者等要加大努力外,还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进李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中,充分发挥国内外个人传播李白文化的作用。
其次,在“传播内容”方面,李白的部分诗作,如《将进酒》《静夜思》《长干行》《月下独酌》《行路难》等,已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传播度,但绝大部分李白的诗作还未得到有效传播。因此,应重视李白其他诗作的推广与传播,且应注重诗作翻译的统一性与忠实性。此外,李白的生平经历、诗作赏析、相关书籍(如李白传等)、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画作、影视作品等)、纪念或庆典活动、城市文化等各种李白文化元素均应得到有效传播,从而形成整体效应,塑造生动、正面的李白形象。
第三,在“传播媒介”方面,除传统的语言传播(口口相传、书籍、新闻报道等)外,各类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文化考察与交流、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大型纪念与庆典活动、影视剧(如2023年上映的《上安三万里》)等,均可成为李白文化传播的平台。李白文化的传播媒介则可纳入各种艺术与文创作品,大到雕刻、陶瓷、丝绸制品,小至背包、扇面、书签等。此外,在新媒体与自媒体时代,应在国外常见的互联网平台上以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脸谱网、优兔、TikTok等社交媒体传播快、浏览量高的优势,积极传播李白文化。
第四,在“接受者”方面。目前李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的传播较为广泛、接受程度较好,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欧洲国家中的传播尚较为欠缺,当地人对李白本人及其诗作存在一定的误解。因此,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的李白文化宣传与推广工作,尤其是目前对李白文化甚少报道的国家,如保加利亚、波兰、希腊等。
最后,在“传播效果”方面,文化的传播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行为,其效果体现在受众群体的思想转变上,如其对待李白及其诗作、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态度上。具体的传播效果很难量化,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语料库分析等研究方法窥见一斑,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传播策略,获得更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虹,詹晓娟. 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 商拓,潘子龙. 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情况综述[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3] 张玉珍. 李白诗歌海外传播研究综述[J]. 传播力研究,2020(15).
[4] 李家元. 基于报刊语料库的天府文化在英美国家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0(8) .
[5] 葛优优. 5W理论模式下李白诗歌的传播[J]. 传播力研究,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