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2024-09-03马世博
【导读】文学大师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描绘了湘西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创造了著名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作品不是单纯地描写地域文化,也是在书写人性。他对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不仅寄予了自己的文学理想,还表达了对湘西人民的眷恋。本文旨在探索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构建,挖掘其文化价值,彰显其文化魅力,期望为沈从文的作品研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湘西世界”的构建
(一)灵秀动人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首先通过灵秀动人的自然风光来展现。从《菜园》的菊花到《边城》的小溪,都难逃过沈从文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边城》更是重点描述了茶峒沿白河两岸的文化景观,清澈见底的深潭、水里的鱼儿……沈从文小说中的山水景色融入了他真挚的情感。水是他作品的灵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湘西世界里,一条小溪、一条渡船,都给人一种无尽的意味。湘西的山水在沈从文的抒情下,充满了诗性,洋溢着田园牧歌的气息。
(二)纯朴迷人的风俗画卷
沈从文真诚地描绘了湘西迷人的风俗,体现了他无法割舍的“乡土情结” 。这种创作本身,就是作者对“情”的表达,也是一种本能。沈从文的小说描绘了一幅迷人的湘西风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对歌习俗是极具特色的。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是男女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青年男子能否找到理想的伴侣,对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意,就要看他的对歌能力了。湘西的青春儿女因歌声而结合在一起,无关钱财、门第,也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边城》中,天保与傩送都对翠翠情有独钟,但由于二人是兄弟关系,最后只能以歌声来决胜负。
二、大力展现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漂泊无依的思乡情结。二十年的湘西生活,让他对湘西的情感也变得极为深厚,也培育了他的文学思想。即便离开湘西到北京求学,他也没有斩断对故乡的羁绊,反而加深了他的眷恋。他走进都市,看到来往匆忙的人流,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只有陌生的面孔与高耸的大厦。眼前的一切,让独在异乡的沈从文发出“北京好大”的深沉感慨。此时他孤身一人北上,没有亲朋,没有住所,今后何去何从?他那声感叹,是游子孤身一人的焦虑。
刻骨铭心的“乡下人”情结。沈从文最初是以“乡下人”的身份进入文坛。他在作品的各种序中,从不掩饰自己与农村的关系。他一再声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样式,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农民、士兵等普通劳动者天然存在好感。同时,“乡下人”的身份也是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在《边城》中,他建立了一个世外桃源。但婚后不久,他坐船回湖南凤凰县看母亲时,发现曾经的山山水水已经慢慢变味了。他心中的那个家园正在逐渐走向衰落。比如,湘西的神巫文化在现代知识的渗透下被抛弃,更令人痛心的是,淳朴善良的人性也少了。
(二)沈从文的人生历程
离奇有趣的顽童时代。翻看沈从文的自传类小说,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他的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的。小时候的他,动如脱兔,“对人生充满了疑问”,还急切渴望去找寻答案。沈从文在私塾上学时,总喜欢逃学,然后自己去感知湘西的人和万物,舒展自己的身心,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从那时起,沈从文就知道只要用心去感受,就会听到黄牛叹息的声音,会看到山峰的云雾迷乱……顽皮的沈从文觉得除了家,外面的一切都是有意思的。在有趣的顽童时代,沈从文好奇地去感受自然万物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生命的律动。他的赤子之心,涂上了最美的底色,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见识广博的行军生涯。在军队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湘西底层人民的生活,有妓女的愚昧无知,水手的喜怒哀乐,土匪的杀人如麻,还有士兵的侠骨柔情。“在他们的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沈从文总是想让自己的文字多一些细腻感,也想让那些故事完美一些。他在行军中经历的人和事,看到的自然风景、风俗,都被他用理想化、圣洁化的笔触创作成了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保留了原始雄浑的生命力,再现了湘西地区的活力,体现了他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文化理想。
三、作品中的湘西文化
(一)人性是永恒的主题
人性中的善与美。《边城》中人物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实属一种诗意。这种诗意主要体现在人性与山水的结合。在这部小说里,人性的善展示得非常充分。就渡船老人来讲,他的职责是管理码头。他勤劳、善良,在他身上能看到所有朴实劳动人民的美德。他管理渡船,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忠于自己的职责。他食公家的粮禄,不接受过往乘船人的一丝好处,就算接受了,也总是加倍偿还。
人性中的率真。除了人性的善与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注重人性的率真。沈从文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人类情感的本质,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在《龙朱》《神巫之爱》等作品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一种原生态的生命形式。《夫妇》中,夫妻二人兴之所至,在阳光下做了撒野的行为。在这浪漫的欲望世界里,这不是欲望的放纵,而是生命力的彰显、天性的自然释放。这些在天地间自由享受两性欢娱的男女,显示出了生命的光与热。
(二)个性鲜明的湘西女性
纯美圣洁的少女。沈从文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对湘西少女的描写。他笔下的翠翠多情而又执着,夭夭善良而又朴实。天真善良的性格,以及对爱的执着都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在湘西少女的人生中,时刻散发着生命的纯洁和自然。翠翠是沈从文着力刻画的人物,她兼有自然美和人性美。她本是一个乖巧少女,天真单纯,在青山绿水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内心也“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残酷的事情,也从来没有担心,从来没有生气” 。
刚强坚韧的寡妇。沈从文在刻画该人物形象时,用简单、质朴的文字,塑造出了一批伟大的寡妇母亲形象。在《菜园》中,沈从文以充满温情的笔触描绘出世外桃源般的景致,纯真的母爱为读者展现出善良的人性之美。虽然小说的结局是悲剧,但沈从文没有刻意去描写,而是用大量的文字来写宁静的生活:“在夏日的阴影下,母亲和孩子站在河岸上,看到小溪中的鱼,看见晚霞下的杨柳,冬日,母亲和儿子相对而坐,一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边在谈论古今。”虽然最后是家破人亡的惨剧,但沈从文更想让读者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母爱,回味人性美好的一面。
四、“湘西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构建理想家园蓝图
沈从文目睹了湘西经受的腥风血雨。当看到湘西民众变得愚昧麻木、没有尊严,看到淳朴的人性在渐渐消失的时候,他对湘西就多了一份忧虑。这种忧虑还扩展到对整体乡土文化在现代进程中被吞噬的担忧。基于民族忧患意识,沈从文在构建“湘西世界”时,更加醉心于展现湘西土地上的人性美,张扬雄健的生命力,赞美劳动者勤劳淳朴的品德,并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重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二)扩展田园牧歌风格
沈从文被誉为“文体作家”,他在创作上寻求自由,不拘泥于形式,打破了常规的写作模式。所以,他才会在无意中独创了一个特殊的文体——诗化抒情小说。沈从文看重意境,善于构造环境。他把人物置于民俗风情中,把自然风景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描绘成简单的生活画面,形成淳朴善良与原始蒙昧并存的意境。沈从文把自身经历与牧歌情调融入作品,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他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乡土传统,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来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推动寻根文学发展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寻根文学。沈从文在小说中,着重描写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美景及人生经历。他用文字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竭尽全力去歌颂湘西人民的淳朴,让人们看到民族之美。这与寻根文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寻根作家韩少功、贾平凹等,都受其影响。在寻根小说中,作家通过对边远地区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生活场景的描写,探寻民族文化的根源,这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影子。
五、小结
沈从文为人们构筑了一个自由、和谐、宁静古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把湘西这片神秘之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用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文字,赞颂自己的故乡和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并赞美了湘西人民雄浑的生命力。作者没有把现实的黑暗、人性的虚伪直接描述出来,而是通过梦幻的手法,谱写出人性美好的乐章,构建了一个田园牧歌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彰显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山水的依恋,带着一分淡淡的孤独悲哀,具有一种“悲悯感”。他想用“爱”来打造永恒的“希腊神庙”,致力于供奉至高无上的“人性”,并且希望可以重新点燃青年一代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借此来实现国民性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参考文献
[1] 赵园.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J]. 文学评论,2011(6).
[2]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M]. 长沙:岳麓书社,2011.
[4] 鄢满平. 浅析《边城》中蕴含的文化情感[J]. 文学教育(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