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朝会诗对《诗经·庭燎》的继承与创新

2024-09-03曾颖

中国故事 2024年8期

【导读】关于《诗经·小雅·庭燎》,历代共总结了十二种诗旨。根据诗旨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与宣王勤政有关、与宣王怠政有关、与朝会有关,以及与祭祀有关。此四类诗旨中均涉及与朝会相关的意象。朝会制度在唐代得到完善,朝会诗也愈加受到诗人群体的关注。本文从意象、叙事手法和文辞之美三方面对《庭燎》和唐代朝会诗进行比较,探讨唐代朝会诗对《庭燎》的继承和创新。

《诗经·庭燎》写道: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从汉代郑玄开始,《庭燎》便被解读为“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之辞。这一解读影响了后世对《庭燎》诗旨的考辨,各个时期的观点都对朝会有所涉及。在唐代朝会制度发展成熟的时期,朝会诗的创作也愈加丰富,从中可看出许多诗人对《诗经·庭燎》的继承和发展。

一、《诗经·小雅·庭燎》主旨举要

关于《庭燎》的诗旨,从古至今主要有美宣王说、追古伤今说、周王勤政说、宫掖内执事者问答说、刺王晏朝说、宣王初政思与二三君子商榷说、宫怨说、刺宴祭说、述朝仪之视朝乐章说、周王朝会说、赞美官僚说、诸侯早朝说12种。对各诗旨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美宣王勤政说、刺宣王怠政说、周王朝会说、祭祀说。

(一)与宣王勤政有关

郑玄始认为《庭燎》是宣王问早晚的问答之辞。孔颖达、苏辙、朱熹、方玉润等后世学者也认同此观点。朱熹《诗集传》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苏辙《诗集传》认为是宣王不忘夙兴而问夜之早晚之诗,是宣王勤于政事的表现;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小雅·庭燎》与《齐风·鸡鸣》都为勤于早朝之诗,是“此乃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之诗。虽然这些学者对《庭燎》是否有箴宣王“不正其官”之意持不同观点,但此类学者都认同此诗有美宣王勤政之义,并与宣王早起视朝这一事件相关。

(二)与宣王怠政有关

历代对于诗旨的考辨中也有完全相左的观点。《庭燎》诗旨中与宣王勤政说相反的是宣王怠政说,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宣王中后期创作的诗歌,而此类观点多根据刘向《列女传》中姜后脱簪一事产生,“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可见宣王早年虽然勤于政事,但随后政务松懈,沉溺女色,直到姜后脱簪进言,幡然醒悟。宣王于受谏后励精图治,这才在历史上达成了中兴之名,使四方咸服。元代刘瑾、清代陈寿祺,陈乔枞、王先谦等基于《列女传》,认为《庭燎》为当时所作。如元代刘瑾提出“《列女传》:‘宣王尝晏起,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宣王感悟,于是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以此证之,或果宣王诗也。美宣王也,因以箴之。愚案,诗文恐无箴意”。认为《庭燎》此诗应为刺宣王晏朝。还有清代的陈寿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认为宣王中年怠政而《庭燎》生,姜后脱簪之事应该在此时。清代王先谦也认同此观点:“宣王能纳谏改过,所以为贤,而《庭燎》之诗亦不为徒作矣。”这些观点认为《庭燎》所作有关于宣王怠政,虽与勤政的观点相左,但其中也涉及了朝见之事。

(三)与朝会有关

以上两类观点以宣王为主角,着重点多落于朝会,因此后世产生《庭燎》与朝会有关的论点也不足为奇。从郑玄的“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的观点出发,余冠英、程俊英、高亨等人都认同此诗与朝会相关;余冠英的《诗经选》中总结《庭燎》:“三章写庭燎从火光照人到只见烟气,写入朝的大臣从鸾声锵锵到旌旂可辨,都见出时间由黑夜到白天。”庭燎的火光随时间的变化,可反映时间的早晚,又写天明时,燎将灭,大臣即将入朝。又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中总结:“这是描写诸侯早朝于天子的诗。”高亨的《诗经今注》称《庭燎》为一首赞美官僚早起勤于政事,乘车上朝之诗。虽然对《庭燎》具体的朝见事件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以上三位学者都认为此诗涉及的是天子朝见事件。

其次,对于诗中君子是何人的争议,大部分学者认同君子是为宣王或周天子,但还有少数其他的观点,如认为是宫掖内执事者问答。王质《总闻》载:“此当是执事之人夜未央、未艾而闻车音,夜乡晨而见旂色,叹夜漏之未尽而朝臣之已集也。”虽然是周天子朝见群臣,但实际为宫廷内执事者相互问答之辞。执事者实际上就是《周礼·春官·郁人》所记载的“鸡人”:“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以此来推断这是执事者相问答之辞。还有人认为《庭燎》为述朝仪之视朝乐章,尹继美的《诗管见》中,常以乐评诗,以此便指《庭燎》为视朝之乐章,“《庭燎》述朝仪也。诗人设为问答之辩。夜未央,夜未艾,而君子至止者,至止门外早朝待漏之时也。夜向晨,而君子至止者,至止殿庭,辨色始入之时也。此爲视朝之乐章。后世古乐沦亡”。从以上所述内容来看,他们关于《庭燎》的观点也没有脱离天子视朝的内容。

(四)与祭祀相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21世纪提出的观点,马晓英提出《庭燎》是一首既祖之夜、大遣前夜安顿亡灵的赞歌。她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是基于对庭燎在周代礼仪中用法的考证。先看《周礼·阍人》的记载:“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凡宾客亦如之。”指出在丧纪之时,会用到庭燎此物。再从《礼记·杂记》中考证:设置丧礼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都会整夜设燎,并且有专门的车队专道而行。在《仪礼·既夕礼》中也有关于燎的记载,设燎需整夜,第二天才会灭燎。因此张晓英指出《庭燎》为一首大遣前夜安顿亡灵的赞歌。其次,张晓英结合对礼仪的考证,解释了诗中关于“鸾声”“旂”的描述,指出“鸾声将将”实际上是龙帷上悬挂的玉饰相互撞击而发出的声音,“旂”是指飘扬的龙旂。与《诗经》其他篇目不同,此处龙旂出现时,有特定的“夜向晨”之时,因为只有天明之时才会灭燎,并见到旂旗飘扬之景,也因为此处时间的注明,才更能确定《庭燎》为既祖诗歌。

此类诗旨认为《庭燎》与祭祀相关,诗中描写的场景虽然与朝会相似,却实为祭祀之夜的景象。但从以上四类诗旨来看,诗中的意象描写与朝会意象的共通之处最为明显,而这些意象也在后世备受关注,促进了后代朝会诗创作的发展与创新。

二、《庭燎》与唐代朝会诗比较

(一) 意象的继承

在《诗经》中,《鲁颂·泮水》《小雅·采菽》等作也描写了朝会场景。《泮水》赞扬鲁公文德,其中“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写了鲁公来时的浩大声势;《采菽》中“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对诸侯来朝时的情景作了描绘,同《庭燎》一样对旂和鸾声都有着描写。

从唐代四首经典的朝会诗中,可看出唐代朝会诗与《诗经》意象的相似之处。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运用了与《庭燎》相似的意象,有烛火之光、“剑佩声”便与《庭燎》中的“庭燎之光”和“鸾声”相对应;与此诗相和所作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运用“鸡人”一职表示君王晨起的时间,与上文王质《总闻》中提到的“鸡人”起相同的作用,其中“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提到的环佩声也与《庭燎》有相应之处。岑参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和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均表现了朝会的时间和景象,“鸡鸣紫陌曙光寒”与“五更漏壶”都表现了时间之早,与《庭燎》中“夜未央”的时间意象相同。比较之下,可见这四首经典的朝会诗与《庭燎》有着相似的朝会意象。

唐代的早朝诗创作较多,鲍防的《元日早朝行》“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岑参的《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色借玉珂迷晓骑,光添银烛晃朝衣”,韦元旦的《早朝》“珮玉朝三陛,鸣珂度九门”等都有与《庭燎》相似的意象描写。许浑的《秋日早朝》,更明显地表现了其与《庭燎》的相似,“宵衣应待绝更筹,环佩锵锵月下楼”是对《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的直接引用,诗中“龙旗尽列趋金殿”中的龙旗实际上就是“君子至止,言观其旂”中的“旂”。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中有指“旂,建于车上,即觐礼所谓龙旂也”。以及王建的《元日早朝》“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直接引用“庭燎”一词,其中“庭燎远煌煌”与“庭燎晰晰”的意思相通,由此可见诗人们对《小雅·庭燎》的接受。

从以上对比可知,唐代早朝诗中的意象一方面来源于唐代朝仪中的真实景象,促使诗人描摹;另一方面又来源于对前代诗歌的接受,如《诗经》中涉及朝见的《鸡鸣》《泮水》《采菽》《庭燎》诗篇,这些意象流传于后世,也就影响了后世诗人对早朝意象的关注重点。诗人们对鸾声、旌旗、烛光等意象的重点选取,也可以说是受到了《诗经》类似诗篇的影响。

(二) 叙事手法的相似与创新

探讨《庭燎》叙事手法可以发现,这首诗利用天色和烛火的变化来反映朝会事件的变化;整首诗利用白描的手法,结合独特的意象,不仅表现了问答人物的心理状态,还为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想象空间,言尽而意无穷。

在后世的朝会诗中,诗人们多极力赞扬朝会时富丽堂皇的景象,用华丽的辞藻表现宫廷繁华气象,多数不再使用白描手法。但是《庭燎》依时间顺序叙事的手法却被继承下来。诗中问答之辞的“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之词来看,“夜未央”“夜未艾”“夜乡(同‘向’)晨”三者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这种随时间递进景物不断变化的叙事手法,在唐代朝会诗中有迹可循。如上文所提到的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许浑《秋日早朝》等,以及薛逢《元日楼前观仗》写唐朝元日朝会时的早朝盛况:“更傍紫微瞻北斗,上林佳气满楼台。曈曈初日照楼台,漠漠祥云雉扇开。”不仅特意描写了破晓时的昏暗天色到太阳升起光耀而明亮的过程,还描写了随时间变化的仪仗的呈现和百官称贺的场面。王维《和郭端公早朝》中的“鱼钥千门启,鸡人唱晓传。冕旒临玉殿,丞相入炉烟。列位同居左,分行忝在前。仰闻天语近,俯拜珮声连”。描写了大臣朝见时的景象。先写早晨宫门开,鸡人报晓,大臣刚入宫门,再写大臣入殿朝见天子的站位和动作,由远及近的描写使大臣朝见天子的景象变得更生动具体。可见唐代的早朝诗是从仪式中生发出来的,带有明显叙述性的文学作品。这些诗歌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早朝。所有的诗歌都根据早朝的各个方面展开叙述,它们的叙述模式、写作手法以及立意的角度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是围绕同一个诗题展开的。从上文所提到的诗文来看,这种叙述主要是利用意象大量的铺叙与动词相结合完成的。虞视南的《凌晨早朝》也有体现:“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震维芳月季,宸极众星尊。珮玉朝三陛,鸣珂度九门。挈壶分早漏,伏槛耀初暾。”同样描写时间的变化,以及有着意象铺设与动词的结合,这种叙事手法是对《庭燎》中白描叙事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三) 文辞之美的创新

上文提到唐代早朝诗与《诗经·庭燎》意象的相似之处,但通过对比可知,唐代早朝诗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和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不仅采用了与《庭燎》类似的意象来表现早朝气势,还在《庭燎》兼顾视觉与听觉描写的基础上增加了嗅觉感受,如“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这些诗句中不仅含有朝会诗中的常见意象,还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融入嗅觉的感受,描写了朝会过程中香炉烟气的形态和气味。

其次,对于上文所提的四首朝会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评价为:“四人早朝之作,俱伟丽可喜。”说四首诗表现了宫廷华美明丽的气势。这种华贵典雅的气势不再是《诗经》中白描手法所能体现的,而是由“银烛”“香炉”“金门”“玉阶”“金阙”“龙旗”“韶乐”等意象共同营造出的一个雍容华美的宫廷景象。朝会诗对数量词也颇有关注,如“万”“千”“九”量词的使用,“千”“万”可表现朝会的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九”可表示皇帝地位的崇高。最后颜色词的运用,如“紫”“翠”“青”“彩”“黄”等,王建的《元日早朝》:“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此诗仔细描绘了宫廷各个方面的景象,有郎将巡城、圣人面见藩王等情景,还有君王、大臣服饰风貌等等,意象、数量词、颜色词共同描写出元日早朝的繁华。从以上诗歌可见,相较于《庭燎》质朴的语言,唐代的朝会诗增加了更多的藻饰内容,用于展示恢宏的唐朝气象。

三、结语

从郑玄的《毛诗正笺》开始,就指出《庭燎》为“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将《庭燎》的诗旨与诸侯朝会联系起来。唐代朝会诗对《诗经·庭燎》这一类诗歌有着继承和创新,发展得更加成熟。它在《庭燎》的基础上丰富了意象,进一步创新了叙事技巧,又因为着力表现宫廷宏丽气象,还出现了更多关于朝会的藻饰,为朝会诗增添了新的文学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 诗集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刘向. 列女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刘瑾. 诗传通释:卷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 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余冠英. 诗经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 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王质. 诗总闻:卷十一[M].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 杨天宇. 周礼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 尹继美. 诗管见:卷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 张晓英.《诗经·小雅·庭燎》新证——《诗经》研究系列之二[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22(1).

[11] 阮元. 十三经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 肖彩虹. 唐代早朝诗研究[D]. 湘潭大学,2016.

[13] 张新超.《诗经》“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另释——对西周纪时制度的补充[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14]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 瀛奎律髓汇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