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科学教育浸入幼小衔接

2024-09-02许艳艳

小学科学 2024年21期

〔摘 要〕 课程创新在科学教育融入幼小衔接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设计科学探索实践活动、采用多元感官教学手段以及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这样的做法能显著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加深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适应学习的能力。已有研究证实,这些策略对提升幼儿的科学素质具有积极影响,并为他们平稳地进入小学阶段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深入分析了科学教育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应用实例和成效,并提出了实际操作的策略和推荐方案。

〔关键词〕 幼小衔接;课程创新;科学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115-117

早期过渡阶段是幼儿从幼儿园迈向小学生活的决定性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幼儿后续学习和成长产生持久影响。科学教育作为点燃幼儿求知欲、鼓励探索精神和塑造初步科学素质的核心部分,如何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中妥善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过渡课程常常侧重于语言和数学等基础学科,轻视科学教育的价值。通过创新课程设计,将科学教育有效地结合到幼小衔接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忱,更能助推其全面均衡发展。本文的目标是研究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成功实施科学教育策略,为教育从业者提供实践指导,以期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质量。

一、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科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科学知识,并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造能力;

科学教育的理念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科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其兴趣与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求知欲。第二,重视研究性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并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注意学科间的融合。科学教育不应只是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更应该把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实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领悟科学规律,发展实践与创造精神。在幼小衔接阶段实行学习教育,既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既可以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又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学业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小衔接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内科学教育的作用日益显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下将从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足、家庭与学校合作不足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

幼小衔接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构建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体系性和连贯性的缺失,这导致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知识断裂。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更多是非结构化的,短期且缺乏严谨的课程设计和探究过程,这阻碍了幼儿形成稳固的科学知识结构。在课程内容设定上,我们观察到过分侧重知识灌输,而非科学思维、探究技巧的培养。比如,一些学校的科学课程内容过于浅显,仅满足于介绍基本的自然现象或科学事实,忽视了对这些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入剖析,从而未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学资源的匮乏成为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的一大瓶颈。许多学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缺乏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这使实际的实验和探究活动难以展开。这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尽管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当前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师在科学知识领域的深厚积累却显得尤为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递科学原理,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科学素养的缺失,使课堂内容往往趋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泛的视角。在教学策略上,我们面临着一个显著的问题,即过度依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忽视了实验实践和团队协作这类富有启发性的现代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全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更进一步,教师培训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在科学教育的专业培训方面存在空白,教师获取新知识和提升教学技巧的机会相对有限。这不仅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整个科学教育的质量构成了挑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不足

科学启蒙并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舞台,家庭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然而,在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过渡期,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效应并未充分显现。尽管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认知,但部分家长仍存在误区,将它视为学校的专属领域,未能给予幼儿家庭中的科学探索以足够的引导和支持。他们担忧过早引入科学教育会加重幼儿的学业压力,却忽略了其对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家庭环境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科学实验设施和家长的专业指导,这使家庭教育中的科学实践变得困难重重,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效果。此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模式尚未成熟。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家长参与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的机会寥寥无几,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可能存在脱节。这样的缺失合作,削弱了教育的整体合力,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课程创新,将科学教育浸入幼小衔接

(一)开发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

系统性教学方法旨在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着重于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科研技能。借助精心策划的教学方案,学生能够构建全面且逻辑清晰的学科框架,习得科研技巧,并强化问题解决的能力。

以“水的多态特性”为例,阐述系统性科学教育的实践途径。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采用直观的演示与互动实验,使幼儿认识水的三项状态:液态、固态(冰)与气态(蒸汽)。通过展示冰块的融化现象以及热水的蒸发过程,教师能引导幼儿探讨温度对水形态的影响。幼儿亲历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对水的相变初步的感性认知。随后,在小学一年级,课程深度将得到拓展。课堂上,教师可安排一项动手实验,即学生自主搭建水循环模型。具体操作是在透明容器内装入水体,封闭后置于日照下,观察并记录水体蒸发与冷凝的动态变化。此项实验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水相态的理解,还使其领悟水循环原理,洞悉水在自然界的流转规律。经由系统性课程的铺设,学生从幼儿期起便接触水的多元表现,至小学阶段深入探索水的相变及循环机制,逐渐构筑全面的知识网络。伴随实践操作,学生兼备理论素养与实践技巧,科学探索精神得以培育。如此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领域的热情,为后续学业奠定稳固根基。在执行层面,上述实验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协同探究中感受科学魅力,显著优化了科学教育的品质与成效。综上所述,系统性课程设计不仅囊括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思维能力与研究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在科学探索的旅程中,既能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实验技巧,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强化幼小衔接阶段教师的科技素养和教学技巧,是科学教育无缝衔接的重要策略。教师在这个转折阶段的角色,如同导航者和启迪者,他们的科技知识和教学效能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学习成效。通过系统的专业发展和实践应用,教师能有效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催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潜能。

例如,在一所小学中,他们启动了一项名为“科技教师成长引擎”的项目。该项目依托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定期组织科技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深度培训,内容涵盖了前沿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及科学实验操作技巧。培训设计丰富,不仅包含理论探讨,更强调实践操作,让教师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性学习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鼓励教师将新学知识融入课堂,如三年级的李老师,运用在培训中学到的“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变化。课堂上,她提供了各类昆虫、养虫设备,让学生在亲自饲养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自发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极大的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地操作和逻辑思维。

经过“科技教师成长引擎”项目的洗礼,李老师的科技素养和教学技艺得到显著提升,她在课堂上更显游刃有余,能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学生在她的引领下,科学探究能力显著增强,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且富有挑战性。这个项目的成功执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为学校的科技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源泉。

(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协作,成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策略。构建高效的家庭学校合作框架,能显著提升科学教育的成效。实践中,家校双方可通过加强沟通、鼓励家长深度参与及共享教育资源等途径,协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以一所幼儿园为例,该园成功推行了“家校携手科学启蒙计划”。项目初期,幼儿园运用家长会议、社交媒体等多元渠道,向家长们阐述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激发他们主动融入幼儿的科学探索之旅。园方还策划了系列亲子科学活动,如“家庭科学探索日”,旨在创造机会让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实验,一同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在一场“家庭科学探索日”中,王老师精心准备了一项简易的空气动力学演示——“气球助推车”实验。她事先告知家长所需材料:气球、塑料管、细线和透明胶。活动当日,家长与幼儿齐心协力,根据王老师的指引,将气球安装于塑料管上,并利用细线设定路径。随着气球的排气,塑料管沿细线疾驰,生动展示了空气推力原理。此过程不仅让参与者深切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还加深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借助此类亲子科学实践,家长不仅认识到科学教育的深远意义,还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引导技巧。同时,家长对学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认识更为透彻,促成了稳固的家校联盟。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学习体验,也为家庭内部的教育实践注入了活力。

通过巧妙地融入游戏元素、实践活动以及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得以显著提升。尽管如此,实际操作中仍遭遇了教师能力培养的瓶颈和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挑战。为了长远利益,未来的教育规划应着重于教师的专业深化和资源的精细化分配,旨在推动科学教育在幼小衔接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捷.从科学教育角度关注幼小衔接[J].小学科学,2023(20):115-117.

[2]陈大琴.审思幼小衔接视角下的科学教育活动[J].小学科学,2023(12):112-114.

[3]卡吾萨尔·哈依热特别克.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提升幼儿科学素养[J].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2(4):130-132.

[4]郭琼芳.科学实施幼小衔接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教育,2023(4):110-112.

[5]蔡荔君.科学衔接实现“软着陆”:基于提升幼小衔接质量的策略探究[J].教育文汇,2022(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