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2024-09-02邓强方琴

小学科学 2024年21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科学与音乐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其实践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两门学科深度融合的策略,推动小学科学和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也对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和德智体美劳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科学;小学音乐;融合教育;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136-138

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部署要求,2023年《关于征集“贵州省第四届科学表演大赛”作品的通知》强调作品要突出科学内涵,展示明确的科学原理或现象,并具备强烈的音乐艺术感染力和创新手段,以上都为我们探索小学音乐与科学融合教育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科学表演的形式和技巧、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审美与科学创新融合、提升音乐与科学素养、营造科学与音乐融合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将二者相结合,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科学,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与音乐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

某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相对较少涉及音乐方面的教学。这种倾向会影响学生对音乐与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一些科学教师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与此类似,一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音乐的传授,而忽略了科学与音乐的融合和应用。一些教师缺乏对于音乐与科学融合的理解和方法掌握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可能缺乏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或者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将音乐与科学进行有效融合。

(二)教师专业发展单一

多数科学和音乐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拥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通常缺乏跨学科融合的能力。科学教师可能专注于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却忽略了音乐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潜在作用。同样,音乐教师可能未能充分利用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比如将音乐与科学的联系纳入课程当中,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培训体系往往也是分离的,没有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培训。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课程设计多是按照学科划分进行的,这导致在课堂实践中难以实现音乐与科学的有机融合。即便有关融合教育的理念被提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往往因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实例而无从下手。例如,当教师尝试将音乐活动融入科学教学中时,可能会因为不熟悉音乐素材或无法准确把握两者的结合点而遭遇困难。

二、科学与音乐融合的现实意义

小学科学与音乐的融合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显著意义。这种融合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推动他们在科学和音乐领域的发展,培养全面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校可以提升科学和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科学和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与科学的融合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和音乐发展历程、特点和文化内涵,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科技和音乐交流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地球的生态环境》一课中,教师融合了音乐与科学,播放了与环保主题相关的歌曲——小学音乐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地球你好吗》。这首歌描绘了地球的美丽和珍贵,同时呼吁人们保护地球。通过歌曲的播放,学生不仅了解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通过音乐与科学的融合,学生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提升综合素质。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中《浮与沉》一课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探究其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音乐和浮沉现象之间的关系。比如,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将一个玻璃珠放入水中,然后播放《会跳舞的洋娃娃》这首歌。学生会发现,当歌曲响起时,玻璃珠会在水中漂浮起来,而且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跃。这是因为音乐产生的振动和声波会影响水中的分子,从而产生浮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音乐与科学的融合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科学和音乐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相通之处。通过音乐与科学的融合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音乐与科学的融合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各个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音乐与科学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通过音乐与科学的融合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科学与音乐融合的策略

(一)提升学生科学与音乐素养

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和科学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域。例如,在教学《春天的来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音乐活动,如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探究春天的来临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

加强音乐与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光与色彩》这一课时,音乐教师可以与科学教师合作,共同设计一堂以“光的折射与绘画色彩”为主题的融合课程。音乐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通过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来创作光学主题的音乐,而科学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以及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建设音乐与科学融合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可通过融入音乐与科学的元素,打造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氛围的校园。通过将音乐与科学的元素融入校园的建筑、景观、装饰等方面,学校可以营造出一种音乐与科学融合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感受到音乐与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跨学科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音乐与科学的结合。例如,设计一个以“声音的传播”为主题的融合课程,学生通过制作简易乐器(如吸管笛子)来探索声音的传播原理,同时学习音乐中的音高、节奏等基本概念。

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音乐课堂上使用音乐软件让学生创作简单的旋律,并用科学原理来解释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在科学课堂上,通过音乐视频或音频来引入科学概念,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科学的魅力。

实践探索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音乐与科学的08d40deef8b0d06073b295bb204b0ea7联系。如组织学生参加科学音乐会,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与科学的结合;或者安排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和音乐厅,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

制定评价标准:明确音乐与科学融合教育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感态度等方面。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音乐与科学融合教育中的全面发展。

实施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和教师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音乐与科学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

鼓励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音乐与科学融合教育中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组织音乐科学创新竞赛、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鼓励教师积极探索音乐与科学融合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四、结语

科学与音乐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动态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在不断变化中反复进行,形成了生动而富有创造力的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的影响下,音乐得以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科学的严谨性和理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视角,使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深度和内涵。音乐也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和创造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音乐的韵律、节奏和音色等元素,可以启发科学家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中,探索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音乐的跨界合作和交流,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机会。因此,只有将音乐与科学有效融合起来,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融合教育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和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系2023年六盘水基础教育教学课题“乡村小学科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及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3LPSY030)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六盘水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律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编号:2020007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S].北京:国发〔2006〕7号,2006.

[3]王建国.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参考,2020(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