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2024-09-02渠琳
〔摘 要〕 在幼教领域,幼小衔接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小衔接教育中,需要结合幼儿发展需求,主抓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以便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通过自己的感知去探索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多开展趣味性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开展相应的活动,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之后阐述了当前幼小衔接教育的成果,最后提出了借助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活动;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106-108
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接收到大量的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灵活,因此往往会对科学探究活动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而教师则需要充分结合幼儿的这一特性,将生活元素与幼儿探究活动有效结合,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幼儿园教育中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还强调了幼儿教师要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确保幼儿在后续学习阶段能够顺利进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小衔接教育成果分析
(一)相关制度已经逐步完善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了法规支持。例如,我国在202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幼儿教育要避免小学化,要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提升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个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引。同时,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对幼儿的科学能力培养以及学习品质引导作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这就使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得到有效的指引。
(二)幼小衔接教育已经逐步落实
在幼小衔接教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的情况下,相关工作已逐步落实。在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小学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具体的幼小衔接教育。例如,幼儿园通过举办开放日、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和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减少幼儿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在这种背景下,幼儿教育逐渐向实践性、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发展,使幼儿在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充分准备,能够更加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借助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一)重视活动开展的过程
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不能仅注重教育的结果,而是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相应的科学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以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其年龄特点,设计出既具有互动性又富含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为幼儿创造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少一些直接的指导,多一些耐心的等待,让幼儿有机会自由探索,即使在幼儿遇到困难或错误时,也应引导他们通过尝试和错误,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案例:以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为例,教师要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磁铁的特性,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在活动开始前,需要让幼儿回家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吸铁现象,比如磁吸充电宝、冰箱贴吸在冰箱上等。并且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包括磁铁、记号笔、操作盒(包含硬币、铁架子、纸片等物品)。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个有趣的魔术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具体如下:教师准备一个礼帽,然后将一个硬币丢进帽子中,翻转帽子展现硬币消失,在表演完毕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硬币消失了吗?”让幼儿在帽子中摸取,可以发现帽子中的磁铁,教师拿出磁体之后,设置问题:“帽子里有一块磁铁,硬币被吸上去了。磁铁会不会吸住所有的东西呢?”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幼儿的猜想。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你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感受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的?说出它们的名字。”在幼儿初步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哪些物品是磁铁的好朋友,能被磁铁吸住呢?请大家在记录单上圈出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幼儿拿着记录单,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幼儿指导,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当讨论完毕之后,教师为幼儿发放磁铁和相应的物品:“请小朋友们用磁铁吸一吸这些物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日常生活组织观察和实验
幼儿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还需要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比如春天植物生长,带领孩子观察植物的萌芽和生长,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植物状态,甚至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种植植物,并持续观察和照顾。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在享受照料生命的乐趣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科学观察与实践。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更在无形中训练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耐心。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比如通过简单的加热和制冷让幼儿了解固液转化的过程,增加幼儿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为什么会出现白天黑夜?为什么花儿会有香味?”等问题,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实际观察或实验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思考节奏,并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如放大镜、计时器、记事本等,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记录和比较,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教学案例:以中班健康活动“蛀牙虫,快走开”教学为例,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同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保护牙齿的观念。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设计一个生动的故事,为幼儿设置相应的悬念。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戴小熊装扮演小熊,用手扶腮作痛苦状,并请幼儿猜猜小熊怎么了?这时有的幼儿会猜小熊头疼、牙痛,教师为幼儿讲述故事:“我平时就很喜欢吃糖果,而且不喜欢刷牙,食物和细菌就一直待在牙齿上,牙齿会变黑形成蛀牙,还会出现小洞洞,不仅难看还会很疼,所以需要拔掉。昨天医生看到我的蛀牙,在治疗过程中把蛀牙拔了出来,所以现在牙还很痛呢!”在讲完故事之后,对幼儿提问:“小熊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牙齿被拔掉后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通过教师讲述的故事,幼儿总结出小熊因为吃了很多的甜食,还不刷牙,细菌在牙齿上繁殖,导致蛀牙,拔完牙之后,说话不清楚,吃东西也不方便。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幼儿相互看同伴的牙齿,自由交流看牙齿的经历和感受。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保护牙齿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我是小牙医”的游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在将幼儿进行分组之后,让幼儿操作牙齿模型练习刷牙,教师巡回指导。
(三)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要让幼儿观察到现象,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假设、实验和思考。自然界中包含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的素材,因此教师需要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借助自然元素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自然游戏时间,引导他们注意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而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气候变化,所以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可以组织幼儿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观察,比如天空颜色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等,以此来引导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原因进行思考。同时,教师需要设计以自然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比如可以通过种植几类植物,并改变一些变量,如光照、水分等,观察哪些条件下植物生长得更好。让幼儿猜测结果,并亲自测量、记录数据。这种活动不仅让幼儿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还能教会他们做实验和分析结果的基本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奇妙的自然”活动中,教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界中雨的形成,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下雨现象,引导幼儿了解雨形成的奥秘。首先,教师需要在下雨时引导幼儿对雨进行观察,当幼儿看到下雨之后,需要快速从室外转移到活动室,之后教师根据这个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雨是哪里来的?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教师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并以分组谈话的形式,引导幼儿思考雨的成因。在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水滴旅行》的故事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下雨的成因:“我是河流中的一滴水,当太阳公公出来之后,我因为太热就变成了水蒸气,由于我的身体轻飘飘的,让我逐渐飘向空中形成了云。当太阳公公被云遮挡之后,就没有那么热了,这时我发现我的许多兄弟姐妹又变成了水滴的形状,这样我们的身体就太重了,所以只能轻轻地落在地面上,而这些兄弟姐妹同时往下跳,就会形成小朋友们常见的雨了。”通过这个故事,幼儿能够深入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对活动的探究兴趣,既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发生原理,又能够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有效助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幼儿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幼小衔接工作。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梅芳.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提升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3(22):90-92.
[2]吴贤.让儿童在“爱问”中“乐学”:以“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2023(8):21-24.
[3]李定波.借鉴创客教育理念进行幼小衔接教育[J].小学科学,2023(17):95-97.
[4]陈大琴.审思幼小衔接视角下的科学教育活动[J].小学科学,2023(12):112-114.
[5]郑志雯.从衔接探究视角组织区域活动[J].小学科学,2023(1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