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2024-09-02胡昌勇
〔摘 要〕 整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维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缺乏整合性的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师资力量和培训支持、有效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整合教学的发展。本文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图形的认识”课程出发,探究分析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对策。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整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064-066
为了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力量和培训支持、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通过对这些对策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促进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的发展,推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案例背景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现代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组成单元,数学教研组要面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教学效果提升,主动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多媒体技术和动态演示等方式直观呈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性质和数学特点。“图形的认识”是数学中几何方面的内容,尤其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是将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领域。
二、案例描述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程开始之前,数学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大量与图形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资料,涵盖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各种形状的图形,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教师将其精心筛选和整理,整合成为丰富多彩的课件,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的图形世界。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使用多媒体打开课件,向学生展示包含多种图形的图片。
教师为学生提供回答的时间,并在学生回答完成后鼓励其继续发散想象,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图形。如有的学生在图片中看到了金字塔是三角形,就可以说生活中还有三明治也是三角形等。在结束课前互动后,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力,并让学生回归课程本身,引导学生正式学习图形。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导入,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阶段
1.探究新知
以圆的性质动态演示为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圆的基础知识,对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基本要素予以充分了解。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使用GeoGebra等图形编辑软件制作圆的动态演示课件,并准备触摸屏、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便于在授课中进行演示。教师打开动态演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圆(如图1)。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圆的半径和直径。其中,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直径则是通过圆心,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用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即d=2r。
圆的面积(如图2)是指圆所占平面的大小,用一个特殊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叫圆的面积公式,用字母S表示面积。教师操作课件,通过动画展示当半径r变化时,圆的面积S如何变化。同时,让学生观察并理解S与r²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圆的面积公式:S=πr²。
2.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选择题、填空题或计算题等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旨在检验其对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还可利用电子表格软件统计分析学生的练习结果,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Excel中创建工作表,列标题设置题目编号、正确答案、学生答案等。将每个学生的练习结果依次输入到工作表中,使用Excel的公式和函数功能计算每道题的正确率、错误率等统计指标。使用Excel的条件格式功能标记出错误答案,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解。
3.拓展延伸
活动一:创意图形图案设计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对称在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的广泛应用。教师还可以阐述如何优化比例、调整元素大小和位置,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教师还可以用讲解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以及如何运用色彩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信息。在学生了解图形图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后,教师提供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案例中对称、比例和色彩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灵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设计主题,可以是学校、环保、和平等任何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确定主题后,学生构思具体的图形图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对称形式,调整图案中各个元素的比例,确保整体视觉效果的协调与和谐。
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还要详细解释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对称、比例和色彩搭配等数学知识。例如,学生阐述自己如何使用轴对称构建图案的整体框架,又是如何利用比例调整图案中各个元素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如何通过对比色或类似色的运用来增强图案的视觉冲击力。
活动二:花坛面积计算
教师准备一个花坛的平面图以及它的周长数据,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在提供必要的信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即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而圆的面积则是π乘以半径的平方。计算面积时,学生确定花坛的形状。如果花坛是长方形的,需要测量或根据比例估算出长和宽,然后应用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得出结果。如果花坛是圆形的,需要找出半径后使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
教师要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一个长方形区域内可以放置多少个这样的圆形花坛?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思考空间布局和优化。学生需设想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并考虑如何最有效地在其中排列圆形花坛。这个过程涉及试错和迭代,要求学生找到一种方法,既能最大化花坛的数量,也能让它们之间有足够的空间。
为帮助学生可视化他们的布局方案,教师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设计,画出长方形区域和圆形花坛,然后尝试不同的布局方式。每当他们调整花坛的位置或大小,软件都即时计算出所需的面积以及剩余的面积。
完成设计后,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图形知识应用到更多的实际场景中。例如设计一件衣服,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布料上最大化图案的面积;或者规划一个花园,决定哪里种植草坪,哪里放置花坛,以及如何设计小径和装饰物。
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他们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校园内的一个实际布局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假设的场景。每个小组都需要共同讨论、规划和设计,然后拿出一个解决方案。
三、案例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给图形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期间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多媒体技术和动态演示,可为学生带来直观、生动的图形教学体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直接观察图形形状、大小和变化过程,深入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更为生动有趣,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图形图片、教学视频、动画等大量教学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知识。此外,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课件、动画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图形知识呈现给学生,可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知识。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可显著强化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分享平台,可在网络上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效果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整合后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在没有信息技术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能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理解数学知识。在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以后,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变化过程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也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在图形教学环节进行动态演示、模拟实验等操作,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教师采取制作课件、动画等方式,呈现出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程。
四、案例反思与总结
尽管这一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过度依赖。过多的动态演示和音效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该注重其实效性,不能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不是主角,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需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时机和方式,避免在关键知识点上过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效性等对策,可以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优化整合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力量和培训支持、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整合效果的关键。通过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另外,师资力量和培训支持是成功实施整合的基础。教师须具备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应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7):182-184.
[2]文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深圳青年,2022(10):37-39.
[3]麻建华.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J].新课程,2022(35):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