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微课 实验微课 扩展微课

2024-09-02张燕

小学科学 2024年21期

〔摘 要〕 小学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其简短精悍、灵活多样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微课以其高互动性特点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高效的学习体验。本文将微课分为导学微课、实验微课和扩展微课三种类型,深入论述了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微课;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046-048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极大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课源于对传统课程模式的精简与创新,内容高度浓缩且针对性强,适合于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教育环境,尤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小学科学课程中导学微课应用实践

(一)探索导学微课

教学导入作为课程开展的先导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注意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探索导学微课注重知识的探究实践,借助动画、视频、音频以及交互式课件,致力于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理论简洁化。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视频和动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内涵,帮助学生于课程初始环节初步掌握科学概念。

在教学《哺乳动物》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索性质的导学微课。由于小学生对可爱的动画形象天然具有亲近感,教师可在网上搜罗适配的动画资源作为课程导入素材,吸引学生的探索兴趣。微课动画部分的核心是一个以年轻狮子探索世界为主线的故事。动画开始,狮子在森林中游荡,首先遇到了大象。此时,动画暂停,教师的画外音出现,提出问题:“大象体型巨大,它是如何给自身降温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观看微课。接着,微课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哺乳动物的特征。借助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象通过耳朵的摆动和身体的泥浴来降温。大象的耳朵血管丰富,有助于散发体热,而泥浴则可以帮助隔离阳光并降低体温。狮子接下来遇到树袋熊,教师通过画外音提出问题:“树袋熊为何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树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发现树袋熊之所以长时间栖息在树上,是因为其食物主要是树叶,同时在树上栖息可以避开地面的天敌。

(二)知识导学微课

知识导学微课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知识的传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常采取直接教学的形式,即通过教师的解释、演示来传授科学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通常为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而学生则主要进行“听”和“记”。利用信息技术,微课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化、易于理解的内容,力求将知识点划分为更小的单元,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消化吸收。

在教学《一天的气温》一课时,教师要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设计知识的导学微课,微课内容包含“导入环节”“互动环节”“任务环节”。导入环节展示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图像,如早晨的图像为朝阳和晨雾的摄影作品,中午的图像展示灿烂阳光、清晰蓝天的插画,而傍晚的图像则呈现渐暗天色中的夕阳之景。图像旁边,添加简短而富有信息的介绍文本,其内容包括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解释气温是如何受到时间(早晨、中午、晚上)、季节(春、夏、秋、冬)和天气状况(晴朗、多云、下雨)的影响。互动环节设计了一个可拖动的时间轴,覆盖全天的时间范围,配有标记来表示不同的时间点,如上午8点、中午12点、下午3点等。时间轴的下方嵌入代表气温变化的图表,同时设有可移动的滑块,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可以拖动滑块到不同的时间点,观察那一时刻的气温。任务环节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环节。微课最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操作任务,让学生去“天气网”查询当日气温信息,标明任务要求:根据今天的天气预报,绘制出预期的气温变化曲线。整个微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像、互动操作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如何随时间、季节和天气状况的改变而变化。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微课应用实践

(一)保证实验完整

实验性质的微课需要教师确保实验的完整性,教师可以借助二倍速等技术确保实验的完整性。教师可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清晰地展示实验的每个步骤,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目的。在演示时,结合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如变量控制、数据记录方法等,提高整体教学设计的全面性与互动性。

在教学《时间在流逝》一课时,教师深入探讨时间的流逝和测量方法,使用一根标有刻度的燃香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的计量。微课的设计旨在通过视频演示和互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掌握实验的要点。微课开头,教师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通过图解知识,生动地解释燃香的刻度如何反映时间的流逝。这些视觉辅助工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关键概念。在展示实验材料后,微课进入实验操作阶段。视频中,教师详细演示如何安全地点燃并固定燃香,同时强调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保持火源远离易燃物品,确保实验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这不仅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好机会。随着燃香逐渐燃烧,刻度逐个消失,教师在视频中进行指导解释。倍速播放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完整燃烧的过程,同时教师的解说可帮助学生理解观察的重点,如不同长度的燃香燃烧时间的比较。

(二)演示常见错误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的微课可以演示实验前的注意事项,防止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在微课设计中,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视频,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准备和进行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这样的视觉呈现有助于学生记忆实验过程,同时也减少了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实验失败。

以显微镜使用为例,微课能够有效地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预防常见错误。微课的设计应聚焦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原理。通过动画形式,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分,如目镜、物镜、调焦旋钮,以及它们的功能。这一阶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接下来的实际操作做好铺垫。随后,微课进入显微镜使用的核心内容——演示正确的操作步骤,并特别强调常见的错误。微课中,教师通过视频逐步展示如何正确安置载玻片、调整焦距、切换物镜,同时用对比的方式展示错误的操作方法。微课还会强调实验前的注意事项:如何正确清洁显微镜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校准;如何妥善存放显微镜,以防损坏。这些内容通过直观的视频呈现,学生更易于理解。微课以实际操作演示结束,教师通过实验室实拍,展示完整的显微镜观察过程。这种全面展示,不仅让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有了完整的认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小学科学课程中扩展微课应用实践

(一)总结归纳内容

科学概念的知识点较为琐细,常常会对正处于逻辑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造成较大困扰。唯有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才能够将零散的信息和知识联结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借助微课可以为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思维导图作为有力辅助,总结整个单元的主要概念和其之间的逻辑联系,结合反思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学习体会与收获。

在教学《发霉与防霉》一课时,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如微生物教育资源、食物发霉原因、防止食物发霉方法等相关的教育资源。教师于搜索结果中,选取适合小学生水平的微课视频资源,通过图像展示霉菌在食物上的生长模样,如面包、水果上的霉斑。微课除了详细展示微生物的类型和特征外,同时解释了这些微生物如何导致食物发霉。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于关键处设置画外音,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微生物为何能在某些食物上快速繁殖?”或“哪些环境条件更利于微生物生长导致食物发霉?”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微生物与食物发霉之间的关系。微课的最后,教师根据视频所呈现的内容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微生物的分类、特性,食物发霉的原因,以及有效的防霉策略,如图1所示。另外,教师还在微课中布置了课下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食物保存的不同方法对防止发霉的效果,通过“钉钉”或“微信群”上传活动图片、视频或文档,以加深对防霉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解。

(二)课后延伸学习

由于科学知识含义甚广、覆盖面大,依此展开的教学需注重知识拓展。借助超越课本的知识感知,学生能够触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从而激发探究未知的兴趣和潜能。为此,教师需充分开发微课的趣1vuzFQq5TY65Ftx+WFSifQ==味教育潜力,利用故事化的动画展示复杂的科学原理,并加入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解锁”新的知识点或实验技能,完成课后的延伸学习。

《小水滴的旅行》是“水循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本课时,在综合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旅行”的故事情境为微课视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AdobeAnimate设计一系列动画:先设定动画的基本框架,规划每个场景的长度和关键动作;接着,绘制主角小水滴的多种表情和动作,确保其在不同场景下能够生动表达情感。在背景设计上,根据水循环的各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流入水体),创建相应的环境(云层、地位、河流、工厂)。动画中加入互动元素,如点击触发的动作或信息弹窗,使其更具互动性。同时,添加音效与配音(“Biu”“Di”),增强动画的吸引力,使故事更加生动。动画的故事情境以小水滴的视角展开,讲述其如何从云层中蒸发,经历旅途中的各种挑战,最终返回大海,完成水循环过程。

微课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应用,已证明其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集成信息技术,微课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于理解的知识单元,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微课将继续引领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婷.微课对于提高小学高年段科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生(下旬),2021(11):10.

[2]张云云.小学科学课堂导入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0(37):18-19.

[3]李洁桢.浅谈多媒体教育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