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区域自然资源

2024-09-02张驰

小学科学 2024年21期

〔摘 要〕 每个学校周围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可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教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贴近教与学的实际,“活”用区域自然资源,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生成内化,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最终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区域自然资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040-042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要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实地考察、研学实践、环保行动等途径,进行科学学习。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学校和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应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与终点,而是要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公园、田野、山林、自然水域、矿山等,以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将校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有些学校所在区域内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依据教材,领会教材设计意图,更要突破教材的普适性、泛用性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地利用教材,“活”用区域自然资源,切合实际教学过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组织、引导、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生成内化;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活”用区域自然资源,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生成内化

小学科学课程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等。区域自然资源具有学生熟悉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各类资源,“活”用这些区域自然资源,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亲近感,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将已有的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学习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自主构建,把科学知识、概念内化为具体感悟到的知识,自内而外“生长。”

如《云和雾》一课,教师不应直接提供模拟雾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操作,而是在实验前,应采用多种方法,“活”用区域自然资源,让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环境下雾的形成条件。教师可先出示本地的夜晚马路上、桥下或江面、雾中行走、山峰之间雾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界雾的已有经验,然后提出核心问题:“你们都见过雾,回忆一下,雾是什么样的?在雾中行走有什么发现?一天中(一年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容易看见雾?”通过熟悉的区域自然资源,描述生活中遇到雾的样态和关键要素来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为学生合理猜测雾的形成原因提供支撑。

又如在《常见的岩石》一课中,教师首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岩石吗?说说看,你们在本地区的哪些地方见到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接着出示本地(溶洞、泉下、山体、土壤下)岩石地区典型照片和视频,提问:“图片中这些地方有岩石吗?找找看。”导入环节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自由充分地回答,再呈现一些本地的岩石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岩石并不陌生,就在他们身边,进一步明确岩石到处都有,并拓宽学生视野。学生能很轻松地说出本地哪里有岩石,极大激发学生探究有关岩石问题的热情。只不过每个学生可能只关注自己熟知的地方,教师此时再补充区域内岩石的资料给学生,“活”用区域自然资源,帮助学生将这些碎片化、不系统的信息再加工,形成完整的认知。

二、“活”用区域自然资源,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近年来,关注科学思维、以科学思维发展为重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热门话题。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意味着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活”用区域自然资源,让学生对熟悉的实验材料特征进行分析、类比、概括、推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交流和讨论发散思维,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如在《河流与湖泊》一课中,教师出示本地的河流、湖泊、池塘、小溪、水库图片和视频,“活”的区域自然水体资源唤醒学生已有感知。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本地的不同水体,展开有层次的自主探究,发现其在水域面积、蓄水量、形成原因、形状、水流状态等方面的不同点,再对其分类概括,建构概念,提升思维认知。

又如在《土壤的类型》一课中,教师从玩泥巴的小游戏入手,设置怎样选择黏性更大的土壤问题。接着出示本地不同地方的三种典型土壤及其环境,学生先认一认,说一说,再通过比较本地不同土壤的特点(用手捻感觉、和水握一握、能否握成团、加水搓一搓、能否搓成条等),推理土壤颗粒含量,画出示意图。教师选取本校学生熟悉的土壤环境,从本地常见的土壤拓展到学生不熟悉的土壤,可以调动学生对土壤的已有经验,提供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所认识的土壤的机会。充分感知后的比对实验,有利于学生将土壤上适宜生长的植物与土壤的特点相关联,渗透了跨学科概念“结构和功能”的教学,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活”用区域自然资源,增强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探究和实践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堂提倡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上,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形式仍不鲜见,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的机会。有时教师指导得过于细致,学生基本没有独立思考空间和足够实现自己创意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和周围环境互动,和教学资源互动,在探究中提升探究能力。

如在《常见的岩石》一课中,教师出示学生熟知的本地常见岩石标本(如砂岩、石灰岩,页岩等),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准备观察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制订一个简单的观察计划。教师出示关键问题:“想一想,为了观察岩石的某一个(吸水性或敲击的声音)特征,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学生用制订的计划表和观察方法观察多种本地岩石,小组总结所观察的岩石特征,仿照书上关于花岗岩的描述,完成一段文字介绍。最后班级内交流、汇报,出示关于岩石观察的文字介绍,全班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来判断观察的是哪一块岩石,对描述进行交流完善改进。学生通过观察见过的、熟知的、在区域自然环境中能收集到的岩石的表面特征,互相交流获取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对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和种类的认知。这样的探究活动越深入,学生的发现就越多。引导学生将词汇连成句子、用一段话介绍等方法,可提升学生搜集证据和表达交流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高水平感官观察能力。

四、“活”用区域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描述、论证的方法。其中,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应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小学生因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实证意识不强,往往表现为“唯上”“唯书”“唯众”三种情况。实证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探究的兴趣,也离不开用证据论证。“活”用区域自然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自主用证据进行判断,证实自己的想法。

如在《庞大的家族》一课中,学生分析、归纳、建模、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后,教学不应就此停止。这也不符合科学家的真实研究过程,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参观本地的一些昆虫博物馆或展览馆、森林公园等,去观察更多的昆虫,分析归纳它们的身体结构,收集证据,不断完善或证实自己的观点。“活”用区域昆虫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关心周围的事物,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实证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

又如在《常见的岩石》一课中,学生在学习研究岩石方法后,不能局限于对书上的四种典型常见岩石的观察与描述,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课后通过观察本地的一些常见岩石特征,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岩石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时,应该强调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传授正确的描述方法,使学生不断习得,建立“每一个描述都很重要”的认识,且多组都会研究本地的同一岩石特征,寻求尽可能多的证据,使学生明确样本越大,描述越充分,越与事实相一致,越令人信服。既培养学生客观、正确描述观察对象的能力,又保护并给予学生证实自己想法的机会。“活”用区域岩石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岩石特征的探究兴趣,更能自主用证据判断岩石的种类,证实自己的想法。

科学课程的资源随处可见,区域自然资源更是琳琅满目、富饶充足、得天独厚。区域自然资源是学生身边的资源,也是科学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活”用区域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与区域自然资源有关的科学知识,积极参与,主动构建,让其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内化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观念。积极体验、经历探究区域自然资源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增强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区域自然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也能为科学教学活动补充素材。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和发展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关心区域自然环境,从积极参与保护周围区域自然资源的活动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

对于科学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学校和教师常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人力、物力、财力、设备、设施等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上,而忽略了区域自然资源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各区域(尤其是农村地区)均有具有丰富的水体、植物、动物、矿物、土地等区域自然资源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区域自然资源的建设,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每位教师要认识到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关注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设计适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应当把区域自然资源挖掘出来,凸显出来,“活”用和改造,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实际,为教学所用,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兴业.区域自然资源在科学探究实践中的利用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1(26):39-41.

[3]洪旭辉.利用闽南区域课程资源提高科学教育实效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