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2024-09-02陈瑞淑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小学科学不仅有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很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这也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要认识到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性,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多元、趣味的科学课堂。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要将科学知识进行整合总结,按照概念逻辑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鼓励学生摸索科学知识中的规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构科学概念,优化课堂教学,从整体高度、多角度看待问题,对知识灵活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理解、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构建科学概念;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034-036
科学概念的建构是小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认知与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脑海中往往会将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混淆,尤其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理解为前概念,而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小学科学知识涵盖丰富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科学规律等,这些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概念。教师要在各个概念间搭建起有效联系,寻找概念间的切入点,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概念的构建
科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科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认知、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体现科学这一学科的本质特点和真正价值,从而实现建构科学概念的目的。当然,建构科学概念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司空见惯的莫过于科学实验。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科学现象,丰富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逐渐建立科学概念,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首先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学生前概念水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形成双向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想法,感知学生的前概念。其次,教师要时刻留心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动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交流空间,逐渐从前概念朝着科学概念转化。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摸索,有针对性、规范性开展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取更丰富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强化科学概念。
二、科学概念构建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由于受到以往传统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习惯性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整体教学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方向,科学概念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联系性、衔接性,课堂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科学概念的建构应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科学概念回归本真,将各个概念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主线,突出科学概念的结构化特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老旧,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建构科学概念上,也没有认清科学学科的本质。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地,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各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敢于尝试全新的理念,对科学概念进一步优化,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模式,深化教学,丰富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积累丰富的经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鼓励学生自主构建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今时代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朝着概念建构的方向转变。教师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自主构建,加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站在科学概念的角度来解决现实问题,掌握学生的整体状态,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有效构建科学概念探究
(一)延伸科学概念,解释自然现象
知识来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学知识也好,科学概念也罢,两者有共通性,都是源自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若想他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就需要不断加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强化科学概念,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科学概念灵活运用,明确科学概念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科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在以往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整个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于表面,对科学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从教学的困惑中脱离出来,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趣味性。教师会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科学概念全面融合,从学生的内心着手、生活着手,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全面融合,建构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生活中挖掘科学知识,在科学知识中感知生活。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内容时,教师会安排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及具体操作步骤,对“空气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加强对宇宙中各种物质都由小微粒组成的理解,以及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能力转变这一科学概念的掌握。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全面融合,将知识延伸至生活,学会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拓宽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搜集一些相关学习材料,安排一些实践性活动,寻找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的相关案例及素材,加强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巩固,通过实践活动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探索欲,延伸科学概念,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核心素养这一大背景下,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感知力,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形成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借助前概念,拓宽科学概念
小学生的思想认知、思维能力、心智等各方面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有所提升,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深入、全面了解,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规律来优化教学活动。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都会有不同的认识,而这恰恰是前概念的形成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的经验、认知,以此为科学概念建构的新起点,拓宽科学概念建构的深度。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注重学生对前概念的转化,将科学概念的建构发挥到极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教师不断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逐渐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地渗透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压缩空气》这一课内容之前,教师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通过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具体情况,很多学生清楚空气会占用一定的空间,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会探讨一些问题,如“空气占用空间大小能否改变?”这就使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有的说可以改变,有的说不可以改变,有的不确定。很多学生进行猜测,但无法说出真正的原因,也没有找到猜测的依据。接下来,教师会通过“水”来带领学生进行交流,试想水占据空间有没有可能被压缩。很多学生会认为不会被压缩,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通过聊天这一方式,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和想象力,又借助学生的前概念,加强引导,形成相对的冲突模式,让学生尽情猜测、探究,激发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将前概念与科学概念进行对比,对前概念所出现的偏差及时优化与调整,对科学概念则会一步步深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
科学无止境、科学无边界。学生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多思多问,接触广泛的知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科学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建构科学概念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方向。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期间,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注重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了解,做好预判及教学调整,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水平,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思考,从而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有效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及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科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琴,李煦.观察开启科学概念建构之旅:基于科学概念建构的定性与定量观察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2021(37):124-125.
[2]张其娴.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1):29-30.
[3]张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构建科学概念探究[J].读写算,201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