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哪个传热快》教学中的进阶活动
2024-09-02蓝智俊曾淑玲
〔摘 要〕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机械模仿、被动学习等问题,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思维内涵,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被漠视而难以提升。而进阶式学习活动却能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学生在进阶活动中主动参与、动手动脑,能促进科学思维迭代,提升科学思维。本文以五年级下册《哪个传热快》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几点进阶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进阶;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1 007-009
一、现状:科学课探究活动之窘境
课程标准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及探究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虚假情境,探究空间失效化
科学教师通常会通过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聚焦研究问题,但有时创设的情境虚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虽能完成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知识,但由于缺乏真实的空间实践感,对探究目的不能深入理解,没有感受到自己所学概念、掌握能力可实际运用,易产生学习的无价值感。
(二)机械模仿,探究活动形式化
目前科学课堂上常存在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教师对探究活动缺少进阶设计与实施。在实验开展前,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或播放微课指导,将实验的各个环节、注意事项悉数告诉学生,讲述完毕后,学生进行模仿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思考和创新,看似“热闹”,实则无实质内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难以提升。
(三)被动学习,思维发展薄弱化
要在科学课上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因此做完实验后,教师时常会重结论而轻讨论,学生没有交流想法、问题辩论等思想碰撞的机会。这样的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科学思维能力发展受限。
二、意义:设计进阶探究活动之价值
(一)进阶式建构,推动深度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不断递进的。课堂上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生长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系列进阶式的科学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能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二)联结式发展,提升科学思维
教学始终围绕核心概念,将关键的核心点串联起来,使聚焦—探究—研讨—拓展各个环节形成一条联结式的学习脉络。环节之间以阶梯式逻辑顺序呈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有结构的探究活动,能助推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能更有效提升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科学思维。
三、实践:设计进阶探究活动之初探
基于以上思考,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哪个传热快》一课时,笔者设计了系列进阶活动,力求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物体的传热快慢是不一样的,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还没有定性认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生长点,基于学生思维,以“不同材料热传导快慢”概念的建构、发展为线索,优化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设计一系列进阶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一)真实调查——锚定思维起点
学生的前概念是探究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先入为主的生活事实与体验积累,往往是前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听到自己真实生活中熟悉之事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把握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对发展学生思维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此,笔者课前布置了《哪个传热快》课前小调查: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用品,请你们观察家里各种锅、锅铲等厨房用品的各部分材料,记录并思考。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厨房用具各部分材料的相同点并猜测这样设计的原因。课堂上再将大家的发现汇总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厨房用具的主体部分是用金属做的,接触手的部分是用塑料或木头做的”,思考原因,于是将关注点聚焦在不同材料的传热差异上,有效锚定了科学思维。
(二)活动进阶——顺应思维之变
“热传导”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热”的存在和传递并不直观,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进行揭示。为了让学生将具体现象和科学概念联系起来,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笔者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设置了系列进阶任务:描“点”—绘“线”—铺“面”,层层递进,提供学习框架,以此帮助学生有梯度地建立科学概念,促进科学思维发展。
1.优选材料,不同材料传热快慢初了解
笔者以学生的调查发现为起点,聚焦“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由此提出任务一:开展塑料、木头、金属的传热比赛。教材供参考的是:在热水中放置塑料勺、木勺、金属勺,在勺柄中段涂上蜡进行观察。但学具袋中三种勺子粗细长短并不一致。为了实验的严谨性,笔者将其替换成粗细长短一致的塑料棒、木棒和金属棒,并借助感温油墨对三种材料传热快慢差异进行可视化观察。金属棒上的感温油墨变色最快,传热速度明显快于木棒和塑料棒,是本次传热比赛的冠军。通过这一梯度的活动,能使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
2.自主设计,铜、铝、铁的导热性能再探索
描“点”:自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开展进阶式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任务一,学生对不同材料导热快慢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像金属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那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顺应学生思维,笔者随后提问:“同样都是金属,铜、铝、铁的导热性能一样吗?谁的导热性能更好?”由此引出任务二——比较铜、铝、铁的导热性能。本次实验一共准备了三组不同材料:凡士林和牙签、感温油墨、温度传感器。学生初次接触温度传感器,比较陌生,进行介绍后,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主选择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绘“线”: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环节,打破将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悉数告诉学生的“包办代替”式行为,而是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利用选择好的材料,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比较铜、铝、铁这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并让学生将想法用“画简图+文字标注”的方式呈现出来。标加热点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的公平性,考虑到加热点与三种金属棒的距离应保持一致。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深入思考,充分参与设计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系列思维碰撞后,最终想法达成一致,共同完成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思维创新能力。学生完成设计后,小组一起上台进行汇报,全班相互补充实验要点并修正,以此细化实验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铺“面”:研讨三组数据。学生完成实验,在获取观察到的事实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逐步分析铜、铝、铁的导热性能一样吗?谁的导热性能更好?你们小组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证实你们的观点?在这样的研讨中,学生将思维外显,不断丰富认识建构概念,提升思维整体性。通过三种不同方法的检验,学生发现,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导热性能从好到差的排序是:铜>铝>铁。不同的方法最终指向同一个实验结果,更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更有说服力。利用温度传感器测温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更加直观,深化了学生对热传导的认识。学生不仅习得了新知识,发展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科学思维的创新性、灵活性与深刻性。
在研讨过程中,使用感温油墨的一个小组获得的数据异常,与事实相悖,于是笔者当即组织学生思考造成这个结果可能的原因。该小组成员认为是酒精灯火焰不稳定,加热位置不在中心所导致的,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发现实验数据异常时,教师不能忽视,而应放大微小问题的价值,组织学生讨论并深入思考,提高科学思维严谨性。
(三)拓展迁移——助力思维提升
学生完成两个探究实验后,从建构“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阶到“铜、铝、铁的导热性能比较”。至此,学生只是获得一种热传导快慢的事实,他们的学习还是浅表化的。只有当所学的知识在生活情境中得以迁移运用时,完成学习进阶,激发思维灵活性,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在拓展环节,笔者首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有铁锅、铁锅锅柄、锅盖把手、冰箱的散热板、防烫棉手套、热水瓶塞、保暖棉衣等。引导学生结合物体用途,判断各部分应用的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然后让学生分别摸一摸木制的桌面和金属制的桌腿,感受温度,而后根据所学积极开展思考并解释原因。结合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真实感知,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用的锅一般都是采用热的良导体制成,但砂锅却用到了热的不良导体,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拓展迁移,不仅加深学生对科cFB5NqJRClw6/JolATMIPw==学概念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用心处处皆可学。
四、展望:进阶活动探究实效之思考
纵观本课教学,课前让学生开展实际调查,观察厨房用品各部分材料的相同点并猜测这样设计的原因。基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激活思维,进而引入第一个对比实验,借助感温油墨对金属、塑料、木头的传热差异进行可视化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将原有经验和新的科学概念融会贯通,科学思维得到发展。第二个实验,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开展设计,借助凡士林、感温油墨和温度传感器,比较了铜、铝、铁的导热性能。学生在原有思维基础上,通过设计、实践、分析等活动,再次发展了科学思维。最后将新建构的科学概念进行迁移运用,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讨论、辨析的过程中再次得到提升。
小学科学进阶活动的设计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只是结合课本内容对优化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三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活动设计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方面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今后,笔者会继续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在进阶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思考[J].天天爱科学,2022(3):37-38.
[2]杨新瑞.基于学习进阶的核心概念学习:以小学科学为例[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2(7):14-16.
[3]应从祥.在概念构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以《热在固体中的传递》为例[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