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与劳育的融合

2024-08-30穆润先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8期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提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从2022年起全面实施,以助力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双新”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怎样运用好教材中的劳动因素,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劳动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综合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因素

面对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对其中的劳动因素进行梳理、挖掘,按照人物类型、描写方式、塑造方法等进行梳理。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教材选文涉及的劳动形象中,“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常见,如袁隆平、钟扬、屠呦呦等;接着,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如张秉贵等;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在教材中较为少见,如焦裕禄等。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加深对劳动精神的感悟。

相关选文在劳动者形象塑造上多运用多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形象。作者往往着眼于细节,从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以小见大,勾画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劳动者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以实现教材选文的劳动育人价值。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优秀人物的优良品质。比如,袁隆平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观察起来,他和团队成员历时2年,检查了十几万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这表现了他为国家的科研事业不畏辛劳、不断努力、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这些典型事件,可以让学生知道做事要执着、勤奋、不辞辛苦,要学习袁隆平身上那股不怕艰辛的劳动精神。

教师还可针对选文中塑造劳动者的具体方法,在分析讲解中强化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如《“探界者”钟扬》以植物拟南芥导入,集中展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然后分五个部分进行描述,每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以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各部分典型事迹在展示钟扬的人生经历和形象特点时的作用。

对自读课文,教师也应予以重视,除了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还可同时进行劳育渗透。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建筑特点,并辅以相关科普短片,使学生明确这些特色建筑是劳动者用双手和智慧创建的,让其感受劳动的伟大、劳动创造的神奇。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育的策略

教师可突破教材固有单元结构,从劳动题材选文的主题内涵、文体特征、写作方法等角度,组织学生开展群文比较阅读。如将《种树郭橐驼传》与《庖丁解牛》等关联教学,并提问:几位主人公都是古代的普通劳动者,却都能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是什么原因呢?然后,让学生自主比较、归纳、分析,利用白板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丰富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如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电影《袁隆平》等,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袁隆平等科研劳动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品质及高超的学术研究能力,从而激发崇敬之情。然后,让学生通过写观后感等,深化体验,致敬劳动模范,内化其精神。

在对教材进行资源重组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创设合适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依托现实生活,设置写作议题:5G、高铁、神舟飞船等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名片,大家可任选一张喜欢的名片,搜集两到三位该领域内大国工匠的精彩故事和感人事迹写一篇文章,并在全班分享交流。

此外,联系当下社会中的实际案例,也会让学生对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在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工作、学习、生活等也都需要。在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事迹,在课堂上再引领学生深入研讨,畅谈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使学生意识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做人做事都应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开展主题活动“身边的劳动者”,组织学生调研身边的劳动者,在活动中了解当地各行各业的劳动人物,并以影像、照片、录音、随笔等形式做好记录,要求涵盖工作对象、内容、技能、意义等多个方面。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形成传记、报告等。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劳动者,深刻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又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实践出真知。为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者的不易与伟大,教师可关联日常生活组织实践活动。一是可以进行人物专访,如以“推选新时代劳动楷模”为专题,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超市导购、清洁工、保安等),从多层面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建设劳动基地,开辟校园试验田或利用假期组织参观当地生态园等,以提升学生对田间劳作的兴趣与热情。三是家校合作开展活动,如以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月等为契机,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四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田间,走访工人、农民等,体验他们真实的劳动状态,并做好文字记录,在班级家长微信群和学生微信群等进行交流分享。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其感受劳动的精神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孩子语文,更要教会孩子生活。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