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课后延时服务行动研究
2024-08-30宗晓杰刘梦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课后延时服务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原则。课后延时服务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发展,即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五育”并举涵养核心素养、重视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一、“五育”并举视野下课后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小学育人模式的需要
首先,课后服务是对传统课堂的扩展、提升和融合。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教育良性生态系统的形成。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应依据学校特色和资源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开放丰富、灵活多元的课后服务体系,为小学育人模式注入新活力,成为促进小学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次,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五育”并举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实施的手段、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更关注小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活动,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推动小学教师成长的需要
首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能力成为小学教师的必备素养。对“五育”并举背景下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和尝试,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研究的价值,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其次,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构建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新模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掌握课程开发的方法、路径,大胆尝试,共同协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五育”并举视野下实施课后服务的途径
(一)需要坚持的三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是基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目标,统合学校现有资源,结合教师开发能力,在整体分析、规划和安排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开发。
灵活性原则。与传统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相比,课后服务校本课程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才能应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各项需求,更有效地分配资源,提升参与的自由度。
体验性原则。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生实践和活动能力的培养上,以体验为根本,让学生感受到愉悦,凸显课后服务的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由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走向课后的体验学习。
(二)合理设置评价标准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多样性,构建明确、真实、全面反映小学生成长历程的评价体系,这是课后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采用“兴趣选择、展演激励”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又关注其过程中的表现,更注重完成后的激励评价。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机制,引导学生在反思、借鉴中提升;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通过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
三、“五育”并举视野下实施课后服务的策略
(一)“1+5+N”体系下的课后服务实践
学校是“五育”并举的主阵地,基于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需求,立足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我们常态开展以“基础课业巩固+五育元素植入+多元素能提升”的课后服务,探索形成了“1+5+N”课后服务体系。
聚焦“1”,夯实基础。“1”是必修课,即教师每天辅导督促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及课外阅读1小时,做到“作业不回家”。落实“5”,提升素能。“5”是主题课,即开展德智体美劳融合的社团活动,包括红色之基、文学之光、双语之韵、艺术之美、运动之趣、劳作之味和心灵之约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体验。创新“N”,激发潜力。“N”即选修课,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学校设计活动课程菜单,教师根据学段特点、班级学情为学生量身打造社团课程,形成“一班一案、一师一格”的服务模式。
(二)多元协同样态下的课后服务育人成效
学校实施“1+5+N”育人模式,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加油站;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不断优化课后服务,让校外资源“转”起来,特色课程“活”起来,服务质量“优”起来。
1.资源整合,拓展时空之界
我们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优势,因校制宜开发出健身操、心理剧等30多门特色课程;积极引进专业教练、专家学者以及有特长的家长等,组建校外志愿队伍,保障丰富的服务内容。
2.学科融合,培植素养之根
以学科融合为抓手,开发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体系,横向有拓展、纵向有延伸,贯通全学段,涵盖体育、艺术、科技、综合实践等类别,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缤纷多彩的社团活动在育人实践中不断迭代发展,在省、市级比赛中佳绩频传,成为学校亮丽的名片。
3.课程优化,闪耀“五育”之光
主题实践活动“养德”,学校将课后服务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红色故事宣讲、红色基地打卡、红色观影等形式,筑牢学生爱国爱党根基,增强德育向心力。
科技创新“益智”,学校立足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开设航模、科技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生成智慧。科创社团连续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佳绩。
综合运动“健体”,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研发了足球、篮球、跳绳等一系列体育技能类课程,让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振奋精神。
艺术表现“育美”,学校开设简笔画、衍画、彩泥、编织、纸艺等社团,让学生各展所长,参与美育活动,提升对美的认知与创造力。
劳动体验“赋能”,学校从研发课程、劳动实践两方面着手,建立蔬果、花卉劳动基地,开设美食制作、创意水培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提升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快乐。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