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三国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究

2024-08-30苏红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8期

优秀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汉魏故都,许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三国文化等本土资源优势,可以有效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那么,将三国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什么?如何开辟好这片育人“新阵地”?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现将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分享如下。

一、三国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文化涉及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历史变迁等内容,是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资源库,教师要想对其进行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解决好以下问题很关键。

部分教师因开发、整理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导致教学视野狭窄,忽略、轻视了本地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教学方式上,一些教师习惯采用说教式,忽略了实践活动育人价值,这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内化于心。

三国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但需要教师对其筛选、整理。

同时,对于三国文化,学生的了解途径不一、深浅不一,容易出现信息差,致使育人效果减弱。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做好调研

调研初期,笔者为教师、学生群体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表,了解教师群体对于三国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态度与认识,了解学生对于三国文化的学习兴趣。

调研结束,笔者对师生反馈的调查问卷表进行分析,得出调研结果:要将三国文化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教师需加强对三国文化的了解,做好三国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归纳工作;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长需求,改善教学形式,以确保三国文化的教学育人效果。

2.理论建构

(1)文献研究。要想实现三国文化育人价值的最大化,教师需认真研读与三国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多方查阅有关三国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权威资料,明晰三国文化的内涵、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

(2)建构理论。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研读,采取师生共议、民主共商的策略,全面开展三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配套教材编写的工作,建构三国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进而解决三国文化教育资源无法有效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问题。

3.实践验证

探索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编制路径阶段,笔者尝试对其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改编、整合、补充等,编纂出有关三国名人、遗迹名胜、民间传说、建安文学等校本课程内容,进而确定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原则和评价。

此外,在促进三国校本课程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的研究过程中,笔者组建课题组探讨融合策略,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师尽快熟悉、适应三国文化校本课程,进而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及文化修养。

4.总结反思

教学三国文化课程的过程中,笔者组织课题组成员和一线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外出观摩学习,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成果,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总结性研究报告,定期举办成果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发挥研究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建构三国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1)明确三国文化内涵。许昌的三国文化,是指三国时期许昌本地的历史人文,以及《三国演义》等所衍生出来的综合性文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许昌本地的三国文化,包括故事传说、名人事迹、名胜古迹、熟语或成语、建安文学等,将其纳入三国文化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文化,领悟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

(2)确定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笔者参考中小学教材的编制,将许昌的三国文化进行梳理,采用单元的归类方式来编写校本课程教材。该校本课程教材分为9个单元,具体内容主要包含阅读《三国演义》、普及名人事迹、介绍名胜古迹、寻访三国传说、了解建安文学、搜集三国的熟语及谜语、学习五禽戏等。

2.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三国文化校本课程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既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道德与法治学科,又要立足于文化特色的实施策略。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实施策略。

(1)展示法

展示,有助于教师将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展示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便捷地了解三国文化。比如,教师给学生讲述“桃园三结义”故事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实践法(参观法)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氛围中,更具象地了解三国文化。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关帝庙,布置“收集景区内对联内容”的作业,让学生了解、学习对联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三国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该实践活动延伸至寒假,让学生了解春联文化,从而进一步丰富、拓展三国文化课程内容。

(3)探究法

近年来,探究法成为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法教学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搜集、整理资料,并形成独特的个人理解。比如,教师讲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后,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刘关张三人结义的目的是什么”;教学有关曹操的人物史实时,教师设置“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臣”“曹操为什么是一代枭雄”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学习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找准三国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结合点

探索过程中,笔者和其他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找准三国文化校本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点。之后,多位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各选择一节教学内容,将其精心打磨成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汇报课,接受教研组成员的点评,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推广。

4.实施建议

结合现有的三国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实施建议。第一,收集教研组成员对于每节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汇报课的评价与建议,将其汇总形成《三国文化校本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融合课教学设计集》,并围绕具有探索价值的建议,对该汇报课的教学进行补充、完善。第二,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并汇编成《三国文化校本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融合课反思集》,为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5.制定评价原则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促进社会性发展原则。作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起辅助作用的校本课程,三国文化校本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因此,在开发该校本课程、设计与之配套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从而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在优秀的历史文化中熏陶品德,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公民。

第二,传承、发展三国文化原则。三国文化校本教材作为结合许昌本土文化开发的教材,要发挥好自身的传递功能,让学生从小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唤醒内心深处爱家乡、建家乡、赞家乡的情感,自觉有效地传承发展三国文化。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校本课程评价,要尊重学生,要做到师评、自评和生评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可以根据需要,让家长、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中。此外,教师要做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此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并及时提出表扬。

四、促进课程融合的设计反思

1.课程开发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国文化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因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得不全面、不深入,在课程内容甄选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全面需求,加之过度依赖过往教学经验施教,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课程的后续开发还需进一步完善。

2.课程融合还要进一步深入

在实际教学中,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如历史典故、人物评判、名人故事等,但其实践内容往往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脱节。要想解决该问题,还需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指导,做好评价与监督工作。

3.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国文化内容繁杂、体系庞大,使得三国文化校本文化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有些“为难”,课程内容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理清学科理念,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对选定内容进行多次教学实验后再推广到实际教学中。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许昌三国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19101011)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