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协同优化策略

2024-08-30吕琳洁

互联网周刊 2024年13期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环境监测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现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协同优化策略,以提高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建设绿色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云计算;物联网

引言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动态,是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和基础[1]。目前,云计算和物联网(IoT)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在两者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协同优化策略,以期提升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时效性和可靠性,为建设绿色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是一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各种参数进行持续或定期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这类技术的核心目的是及时获取环境质量数据,分析环境趋势,评估环保政策的效果,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高精度的监测设备和传感器技术是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的基石,这些设备和传感器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运行,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或关键指标进行精确测量[2]。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常用的设备包括颗粒物监测仪、气体分析仪和光化学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PM2.5、PM10、SO2、NOX等多种污染物的浓度。在水质监测中,pH计、溶解氧仪、重金属检测仪等用于检测水体的酸碱度、溶解氧水平和重金属含量,这些高端设备通常具备远程数据传输功能,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发送到监测中心,实现数据的即时更新和处理。同时,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些设备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能够在不干扰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稳定的环境监测。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和深入。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清洗和整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3]。数据分析技术则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趋势预测、模式识别等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例如,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空间分析,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则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高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不仅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监测数据的应用价值,为环境管理和保护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环境监测中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

环境监测作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与物联网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完美结合,正在推动环境监测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制约,亟须加强优化创新。

2.1 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广泛部署

在环境监测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实时、连续地收集和传输环境数据,从而实现对环境状况的精准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全面的环境监控数据,还能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智能传感网络由大量分布在各个监测点的传感器组成,能够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噪声水平等多种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这些传感器小巧、耗电低,易于大规模部署,可以覆盖广阔的地理区域[4]。例如,在城市监测空气质量的应用中,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安装PM2.5和PM10粒子监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每几分钟就自动发送数据到中心服务器。此外,现代传感器还具备一定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采样频率,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农业领域,通过部署土壤湿度和温度传感器,农民可以获取实时数据,更精确地控制灌溉系统,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助于提升作物产量。

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增加,收集到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大数据成为一项挑战。云计算技术在这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提供了必要的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空间,支持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运行。例如,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模式识别,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云平台还支持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使得环境监测结果更加直观易懂,公众和决策者可以通过网页或移动应用实时查看环境状况,增强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2.2 云计算平台应用于环境大数据存储与处理

云计算平台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优势。环境监测通常涉及大量的传感器和设备,这些设备持续不断地生成大量的数据。例如,全国各地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每天都会产生数以亿计的数据点,涵盖了温度、湿度、各种污染物浓度等信息,这些数据的存储需求远远超出了传统数据存储系统的处理能力。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是可扩展、灵活和成本效率高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利用云服务,环境监测数据可以被安全地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且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整存储空间的大小。云平台的多租户特性使得多个部门和机构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操作和管理数据,而无须关心物理存储的细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数据孤岛的问题,还可以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因为现代云服务提供商通常都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和协议。

云平台上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使得其可以运行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和模型,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分析环境数据,识别模式和趋势,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例如,通过分析历史和实时的空气质量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几小时或几天内某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云平台还可以支持实时数据处理,这在快速响应环境突发事件时非常关键。例如,当监测到某个区域的污染物浓度突然升高时,系统可以立即分析数据,迅速找出污染源,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应对措施。云计算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提高了环境监测系统的响应速度,也提高了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深度。

3. 环境监测中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协同优化策略

目前,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虽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因此,亟须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协同设计和技术创新,形成优化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切实满足环境监测对智能化、实时性和决策支持能力的迫切需求。

3.1 构建边缘计算架构

在环境监测中,边缘设备通常指的是部署在监测点附近的传感器、摄像头、数据采集器等硬件设施,这些设备不仅负责收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污染物浓度等,还需要具备初步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5]。为此,边缘设备应装备有处理器、存储和网络通信模块,使其能够执行数据的预处理、缓存和初步分析。例如,通过在设备上部署轻量级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在数据上传到云端之前的本地实时数据分析,从而快速响应环境突变事件。智能化的边缘设备还能根据数据特征,决定何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何时存储于本地,以优化数据流和降低网络负载。

而边缘与云计算平台的高效协同是确保边缘计算架构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结合,使得数据处理既可以在本地进行,也可以依托云端的强大计算资源。在此架构中,重要的是实现边缘设备与云平台之间的无缝数据交互和任务协调。研究人员通过高效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架构设计,如使用MQTT或CoAP等轻量级通信协议,可以保证数据在边缘设备和云平台之间的快速、安全传输。研究人员还须实施智能的数据管理策略,例如,仅在必要时上传处理后的数据或异常数据到云端,以减少通信成本和提高数据处理速率。云平台的角色在于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存储历史数据和生成详细的环境报告,同时,也可以根据从边缘设备收集的信息动态调整边缘处理策略。云平台还应提供强大的安全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任何未授权访问或损害。

3.2 设计节能优化算法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协同不仅要求高效性和精准性,同样也需要关注系统的能源效率,尤其是在部署大量传感器和设备的场景中,因此,能源高效的数据传输策略对于减少物联网设备的能耗至关重要。物联网设备尤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常常受限于电池容量,因此,优化其数据传输过程可以显著延长设备的工作寿命。研究人员在设计节能的数据传输策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其一,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减少传输的数据量。利用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如霍夫曼编码或LZW(Lempel-Ziv-Welch)编码,可以显著减少需要传输的数据大小,从而减少能源消耗。

其二,实施数据预处理和聚合策略,通过在本地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只将必要或异常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这样不仅减少了数据传输量,也优化了网络带宽使用。

其三,采用自适应的传输功率控制,根据网络条件和数据重要性动态调整传输功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其四,定时唤醒和休眠机制的设计也是减少能源消耗的有效策略,即在无须传输数据时使设备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按预定时间或条件唤醒,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

3.3 搭建分布式大数据平台

为有效处理和分析海量环境监测数据,分布式大数据平台的架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系统架构可以采用典型的分层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处理层。

在数据采集层,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和监测节点)负责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低功耗通信技术(如LoRa、NB-IoT等)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在数据传输层,可以采用分布式消息队列(如Apache Kafka)来实现高效的数据流管理,确保数据在采集设备与云端之间的可靠传输。在数据存储层,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如Hadoop HDFS、Apache Cassandra)和数据仓库(如Apache Hive)存储和管理大规模环境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在数据处理层,通过分布式计算框架(如Apache Spark、Flink)进行数据清洗、分析和挖掘,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分层架构设计,各模块分工明确,协同工作,从而搭建出一个高效的分布式大数据平台。

另外,环境监测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因此,在搭建分布式大数据平台时,研究人员需要重点考虑数据的安全保护和系统的容错能力。在数据安全方面,研究人员可以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等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通过SSL/TLS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和系统组件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在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并通过审计日志记录数据访问和操作情况,便于事后追溯和审查。在容错机制方面,则通过数据冗余和分布式一致性协议(如Paxos、Raft)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数据可靠性。利用多副本存储技术,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即使某些节点发生故障,也能通过其他副本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此外,分布式计算框架通常具有内置的容错机制,能够自动检测和恢复计算任务的失败,确保数据处理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结语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智能环境监测、绿色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的协同优化策略,旨在充分发挥两者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环节的协同优势,构建高效智能的环境大数据获取与决策支持系统。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协同优化空间将进一步拓宽,并迎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全新突破,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闫婧姣.探讨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32-33,35.

[2]刘少锋.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路径探索[J].数字通信世界,2024(1):49-51.

[3]于秋红.云计算环境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6(20):105-106.

[4]王瑛,裴升,李大勇,等.一种云计算虚拟化环境安全监测及评估方法[J].通信技术,2021,54(8):2013-2018.

[5]蒋伟进,韩裕清,吴玉庭,等.基于边缘计算的环境监测自适应联邦学习算法[J].电子学报,2023,51(11):3061-3069.

作者简介:吕琳洁,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智能环境监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