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探析

2024-08-27刘洋孙超扬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8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专业人才资源较为短缺等现实困境。因此,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深入挖掘数字产品市场,建立健全数字农业人才队伍,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数字农业 数字技术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势,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简单来说,数字农业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的一种农业形态。数字农业通过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行精确管理,从而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农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还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数字技术高效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乡村振兴基础在产业振兴,数字农业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数字农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是现实所需,未来所向。

(一)数字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却一直不大。以2023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仅为897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另外,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突出问题,农机产品的功能相对单一,资金和技术资源有限,往往只能满足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环节需求,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和高效作业。这种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因此,要对农业进行转型升级,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策略。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催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数字平台建设促使农村电商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另外,各地区抓住5G浪潮,与第三产业进行有效联动,带动农村消费,提升农民收入。比如: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上线智慧文旅小程序“一键玩龙江”,让游客尽情享受“智游龙江”,数智化在文旅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数字农业,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面优化。其中,农产品追溯系统可以确保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信心,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等等。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整合农业、林业、牧业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也带动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综观世界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一部分,有两个核心驱动力:一是市场机制,二是科技进步。当前,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科技,数字农业具备显著优势,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字农业以其高效、精准、智能的特点,在拓宽农产品市场、优化农业管理决策过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发展要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虽主要以小农户为主,但正在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持续增长,并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数字化农业建设的关键对象。数字化建设赋能新型农业整体必然会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现阶段,我国的数字化建设为数字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根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用于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本投入为954.6亿元,县均社会资本投入3588.8万元、乡村人均投入13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24.0%。这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另外,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统筹兼顾的整体化进程,数字农业可以通过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对作物和土壤的实时监测,从而准确地进行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在保质保量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数字农业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对各类资源及农业生产完成情况等内容进行统筹,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的效率和实时性,这有助于实现农业管理的高效性、精准化、透明化,推动农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也为农资产品、农副产品销售搭建全新的交易平台,销售范围扩展至全国甚至全球,拉近了交易的时空距离。这有助于增强农业信息、资金、物流各方面的协同效应,促成了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对接,使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变得高效、便捷。

(三)数字农业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数字农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动力。

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农业带动产业振兴,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为农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另外,数字农业带动人才振兴,既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吸引了更多外部人才到农村发展,发展数字农业还能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数字农业带动生态振兴,利用数字技术,以实时监测农村污染物和污染源,为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数字农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数字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制约了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发挥,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为数字农业发展服务。

(一)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加强

一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在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城乡之间数字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城镇网民规模达7.6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0.2%;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与2022年相比,农村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都有所提升,但是与城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1.8%,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发展。此外,发展数字农业,需要网络进行保驾护航,虽然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实现“县县通5G”。但是,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设施及水电设施不匹配,这些都对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造成了阻碍。另外,电商的发展壮大也为数字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是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的特性,对物流运输有着较高要求,特别是冷链物流,物流成本往往也占据农产品销售成本的一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受到地域的限制,价格等优势难以显现。

二是广大农村还存在数据监测平台建设不完备,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的问题。想要真正实现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数据作为基础保障,比如:土壤情况、气象情况、作物生长情况、农作物产量情况等等各种类型数据。但是我国领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较为分散,农业类型众多,农业信息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共享程度不高。建设完备的数据监测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较高。另外,对于数据获取和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二)数字农业核心技术创新与应用亟待提升

我国数字农业近年来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相较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了我国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尽管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整体上仍需努力迎头赶上。

一是数字农业核心技术“卡脖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度较大。目前对于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仍以进口为主,在自主研发与系统集成方面,国产设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5%,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为44.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较低。农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比工业和服务业面临更高的技术综合性要求,它涵盖了物理、数字、气象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导致了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慢,以及运营效益预测的不确定性增大等问题。

二是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度较低,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尽管数字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将这些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数字技术具备高度适应性和定制化,而现有的技术往往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据《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统计,在高效育种、耕地保育、智能装备等领域建成34个学科群、469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农业农村部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立6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想要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方位融合还需进一步努力。另外,数字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成本,包括设备购置、技术培训、维护运营等方面的费用。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民来说,可能难以承担昂贵的费用,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能不是立竿见影,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影响了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数字农业专业人才资源较为短缺

数字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2020年,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另外,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程度较低。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初中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最多,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比重为48.4%,高中或中专程度的比重为7.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仅为1.2%。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看出,农村人口流动大且老龄化程度较深,且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较低,这对于数字农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阻碍。

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麦可思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中,45%的同学毕业半年后未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该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本科29%的平均水平,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不务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另有20%的同学因“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不务农,这些造成了学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人才供需方面,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数字农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而目前人才市场上具备这些条件的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具体来说,数字农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农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尚未完全适应这一需求,导致数字农业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足。另外,对于电商人才的需求也较大,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全国农村电商的人才缺口高达350万,运营推广、美工设计等技术类人才缺口极大。

在农民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且难度较大。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中显示,全国共有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2022年,有36所高校、167所职业院校、826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39家农业企业、196家农民合作社、1142家民办机构共同参与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75.4万人。中高职学校面向农村劳动者开展农林牧副渔技术技能培训130余万人次。可以看出,国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积极做出努力,但是仍需投入较大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为进一步加快实现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现阶段需要在结合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明确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从而激发数字农业的发展潜力。

(一)推动数字技术应用落地,以多角度多路径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核心动力在于新质生产力。所谓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代表着一种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农业生产力跃迁。其关键在于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内在动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水平。

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它实际上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改造和升级,内在机制在于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通过集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依托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遥感监测手段,实现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精准获取,构建全面覆盖、精细化的农业数据资源库,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模型构建和预测分析,提取出对农业生产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关键信息;还要打造智能化的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定制化、智能化的农业应用服务,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方案,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的方向迈进。

二是推广智能农业装备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如智能农机、智能灌溉系统等,通过自动化、精准化的作业方式,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数据,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精细化的信息支持。由此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精准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要注重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形成数字化农业生态系统。

总之,要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相互促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利用数字技术为引擎,以多形式多手段建设数字农业人才队伍

深刻认识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的重要性是建设数字农业人才队伍的前提。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手段,它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因此,发展数字农业需要培养一批既具备农业知识,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并具备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建设数字农业人才队伍,一是需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构建起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模拟仿真、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段,为农业人才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实践机会。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注重农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和专业化。根据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和领域,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路径。对于基层从业者,应重点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字技术和应用技能,提升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优秀人才,则应注重培养创新力和领导力,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使其能够在数字农业领域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分层培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数字农业人才队伍。

总之,要利用数字技术为引擎,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挖掘数字产品市场,以多元化多渠道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产品正日益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入挖掘数字产品市场,有效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数字产品市场,一是拓展数字产品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涵盖从智能农机装备到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以满足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物联网设备、智能农机装备等数字产品,农业生产者可以实时获取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数据,从而进行精准决策和管理。并对农业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趋势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从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另外,数字产品市场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农机生产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农机生产装备自动化升级进而向智能化转型。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便捷的数字产品获取渠道。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渠道,农产品可以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对农产品进行追溯和认证,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进而推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总之,健全数字产品市场,可以推动数字产品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李静,陈亚坤.农业公司化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22, (08): 52-69.

[3]朱迪,叶林祥.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J].统计与决策,1-7.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2-29)[2024-03- 19].https://www.stats.gov.cn/sj/zxfb/ 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 03- 22) [2024- 04- 17]. 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1/ c208-10962.html.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 08- 28) [2024- 03- 19]. 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EB/OL].(2023- 04) [2024- 03- 19].http://www. 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 t20230427_419051.htm.

[8]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7号)[EB/OL].(2021- 05-11)[2024-03-19].https://www.stats. 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 1901087.html.

[9]人民政协网.怎样才能留住你,学农的大学生?——中国本科院校涉农人才就业质量分析[EB/OL].(2021-10- 29)[2024- 03- 19].http://www. rmzxb.com.cn/c/2020- 10- 29/2700338. shtml.

[10]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 OL].(2017-12-16)[2024-04-23]https://www.stats.gov.cn/sj/tjgb/nypcgb/qgnyp cgb/202302/t20230206_1902105.html.

[11]何睦,王翔.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重要性、障碍及实施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3,(09):161-168.

[12]夏玉林,唐剑.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困境与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3,(05):3-6.

[13]赵亮.乡村振兴视域中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探析[J].人民论坛,2023,(02):81-8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gital agri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u Yang Sun Chaoyang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will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and solid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s" [1] a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such a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be strengthened, lack of power of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s. Therefore,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engine, in-depth mining of the digital product marke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digital agricultural talent team,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n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agriculture digital technology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