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4-08-27胡菁英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8期

摘要:发展数字农业,是顺应信息化进入大数据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有效举措,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内在逻辑体现在对云南省数字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数字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数字农业科技短板的深刻影响和变革中。当前,云南省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村空心化减弱人口红利、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化技术伴随着负面效应、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提升云南省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加速云南省数字农业产业建设,也为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农村地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从而有效推动全面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农业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云南省

2023年,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强调,要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驱动作用。发展数字农业,是顺应信息化进入大数据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有效举措,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整合资源要素、优化顶层设计、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历程。

2020年,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技术赋能本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将数字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深入融合为主动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可以将高效能、高质量、高智能、可持续、绿色化的特质助力云南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

(一)数字农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

数字农业可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农业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通过引入新的科技、制度、管理等因素,数字农业可以实现创新、高效、引领和融合的发展,从而加速扩大生产规模。通过智能化管理更好衔接数字农业生产端和销售端,通过服务数字农业生产全过程,提升其产品质量。

(二)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数字农业强调数据资源的价值,通过数字技术将农业经验、知识和技术数据化,降低农业从业门槛等手段,实现对生产资料成本的强有力控制,从而提高了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同时不断优化数字农业的生产流程,从而尽可能生成标准化、规模化的数字农业生产体系,从而降低数字农业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成本,实现数字农业低碳绿色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化技术很大程度地提升了跨界资源整合的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运输、流通、服务等各环节应用,可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乡村产业中,通过创新驱动数字农业发展,推动构建以消费为导向的产销体系,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市场需求。

二、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云南省数字农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存在着农村空心化减弱人口红利、数字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化技术伴随着负面效应、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

(一)数字农业关键要素支撑不足

当下,云南省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不足,农民数字农业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一方面,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自身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之数字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云南省数字农业设施和生产技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信息采集、数据传输的通用技术标准缺乏信息难以共享。此外还存在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数字化多元服务融合的架构,这势必会影响湖北数字农业发展的整体利益保障体系。这些数字农业发展的支撑要素的不足,使得云南数字农业的发展动能难以释放。

(二)云南农村空心化弱化人口红利

数字化人才缺乏是当下云南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云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较为迅速,城市也随之出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希望借此留在城市。这些人从农村走出来之后,很难再回流到农村,导致云南省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主要人口是留守的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云南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调,加剧了云南省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减弱了云南省农村地区的人口红利,从而加大了云南省的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难度。数字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利用农村的现有劳动力和优势资源,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以实现乡村振兴,但云南省的农村劳动力在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即使有足够的政策以及资源禀赋支持云南省的数字农业产业建设,也始终面临着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人口之困。而以乡村数字产业为代表的新模式发展较为缓慢,又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在连最基本的农业劳动力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更无法满足乡村数字农业产业建设所需。农村空心化减弱人口红利,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不足,大部分主体数字素养不高,难以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俨然成为阻碍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支撑数字技术发展的通信网络、数字平台及应用,还包括与网络安全和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省农村地区面积辽阔,地处云贵高原,农村地形极为复杂,且云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处位置较为偏远,在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云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如道路、能源、医疗、教育等方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设成果和覆盖度也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且云南省较多农村还面临着集体返贫的风险,难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身于数字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成本较高且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强的情况下,云南省数字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十分突出,数字技术在云南省农业产业建设中的使用率较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南省农村地区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范围及接入速度、网络稳定性等方面却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网民的需求,这很难提起农民对于涉及数字农业产业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云南省作为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的代表省份,却因网络及物流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无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销售自身的绿色特色农产品,也因此无法实现数字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初衷。目前,云南省许多乡村地区已经开始加大网络村村通、光纤进乡村以及网络通讯站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但仍旧与城市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严重的阻碍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

(四)数字农业落实中存在短板

农业产业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发展效能,但在云南省农业产业数字化实际发展当中,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分散,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不足,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

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数字农业融合应用不足,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滞后,融合应用场景不多,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云南数字农业发展落实中的短板。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偏低,对于数字农业的监管力度不足,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导致云南省农业产业“数字形式主义”的出现。不仅没能发挥出数字农业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为了阻碍云南省落实中央农业发展大方针的新难题。数据的安全问题和隐私泄露问题也对本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数据存储的漏洞、消费者隐私信息的违规采集等都可能带来数据泄露风险,最终导致农民和企业的个人权益受到侵害。

三、推进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产业的发展,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针。本文针对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对应的解决路径,提升云南省农业数字化技术水平、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人才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数字农业潜能,借助科技创新手段,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数字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夯实农业数字化发展基础,提高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云南省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和力度要素配置。一是优化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加快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统一数据规范标准,全面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数字化,加快建设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等大数据库,进一步健全基础数据资源体系。二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发挥互联网企业和农业信息化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打破部门和区域壁垒,加快建立全省农业农村数据库,整合对接云南全省涉农平台系统,全面提升农业大数据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三是完善信息采集标准体系。推动标准贯穿农业数据采集、分析、清洗和应用等各个环节中。加快重点标准如数据开放、指标口径、采集方法、数据质量、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如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溯源等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对市场培育、农业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

(二)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吸引农村人才回流

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是云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在要求。一是要统筹城乡规划,以省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依托当地的乡村基本情况,建立更为完善的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使用率,改变土地大量抛荒的现象,从而提升农民在现代农业方面的长期收益,提升农民对于土地和农业的归属感。二是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村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进一步减小城乡居住体验差,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要发挥乡土文化的巨大作用,提升云南省乡村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文化认同感,基于农村一、二产业发展,大力拓展农村乡土文化产业新市场,并与数字产业相结合,使得乡土文化传承与数字农业产业建设相辅相成。在提升农民文化产业收入的同时,提升农民归属感,促进乡风文明发展。最后,要优化乡村产业布局,通过注入数字产业的“新鲜血液”,结合各地乡村现状,搭建云南省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电商发展平台,突破物流端销售端壁垒,增强农民对于数字农业发展的信心,拓宽农民家乡致富之路。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云南省农业数字化技术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通过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技术水平,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综合采用直接补贴、定向委托、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改善金融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研究拓宽包括服务订单、农业保单、农业设施在内的增信措施和抵(质)押物范围,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扩大保险支持范围,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多样化组合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二是在硬件技术方面,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还需要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扩大云南省乡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本省乡村网络速度和质量,确保每个乡村都能接入互联网,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建立健全本省数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云南省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指导、政策法规宣传等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本省数字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云南省数字农业产业建设的进程。三是要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不断引入和研发适应本省的数字农业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本土特色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养殖方案,运用智能农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形成与数字技术紧密融合的新型云南特色乡村电商模式,通过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的创新驱动,有效推动云南省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发挥试点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多元监督管理模式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数字技术创新对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日趋凸显,基于此,更要注重平台的打造以及提升监督管理水平。一是加快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实施云南省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例如楚雄州“数字庄甸”项目,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业村镇为载体,推进数字农业应用示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农业品牌。二是依托云南省数字农业平台,建立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监督、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综合服务网络。整合其它农业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统一标准,数据互通共享和监控。通过对接数字农业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数据汇聚和重点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化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以数据应用驱动全业务流程实现高质高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营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服务效能,形成高质量发展机制。三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将落实发展数字农业政策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并建立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估监督机制,强化对数字农业的监督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沛.乡村数字农业发展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05):3-6.

[2]杨岚.数字经济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 2024,(05):15-18.

[3]权丽华,崔梦潇.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南方农村,2024,40(02):49-55.

[4]黄季焜,苏岚岚,王悦.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机遇、挑战和推进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24,(01):21-40.

[5]周恩宇,赵浪.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识别[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4,42(01): 215-223.

[6]向红玲.大力推进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4,(01):55-61+77.

[7]王瑜.数字化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场景、实践状态与未来展望[J].贵州社会科学,2023,(10):135-143.

[8]吴信科.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10):34-35.

[9]薛德志.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进路[J].农业经济,2023,(09):28-30.

[10]王娜.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23,(08):13-23.

[11]彭傲天,安鑫丽,张良悦.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区域经济评论,2023,(04):91-99.

[12]苏锦旗,潘婷,董长宏.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及区域差异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23(04):135-144.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