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单使用
2024-08-23林维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导学单、任务单、诊断单等学习单,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顺势导学。使用导学单,激活“潜能点”;使用任务单,发现“增长点”;使用补偿单,明确“补偿点”。多种学习单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单;导学单;任务单;补偿单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导学单、任务单、诊断单等学习单,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顺势导学——遭遇困难时及时疏导,目标迷茫时恰当引导,出现错误时正确劝导,引导学生科学分析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一、 使用导学单,激活“潜能点”
导学单一般以问题为引领,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呈现活动导语、前置知识、趣味练习、学习技巧等内容,在诊断学情的同时激活学生“潜能点”。导学单涉及的内容,有助于教师提前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学生的潜能,并据此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便能基本感知杰出人物的杰出品质,但是要唤起学生对人物的共情和对伟大理想的憧憬,需要恰当的引导。对此,笔者在导学环节使用了导学单。
教学首篇课文《邓稼先》时,笔者在导学单中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假如你的学习特别优秀,有机会去国外顶级的大学留学,并且在学成后有机会留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你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中国?
问题2:假如你回国后工作很顺利,生活很幸福,可是有一天国家需要你去一个艰苦的地方工作,你会选择服从还是拒绝?
问题3:假如你将来在某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认为国家应该给你怎样的奖励?
这样的情境设问式导学单,以激发爱国情感的三个问题为指向,提示学生链接生活,实现与文本人物的心灵共鸣。三个问题促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前,主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价值判断。他们通过对问题的解读与回应,肯定了几位杰出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的价值选择,也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走向了批判性思维。
之后,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阅读《邓稼先》一文,联系文本中的具体事件,感知事件背后的人物精神。同时,为了让自己交流的证据更充足,更有说服力,学生主动开启了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之旅,认真倾听,用心探究。至于倾听什么、探究什么,正是他们在导学单问题驱动下最真实的自我学习需要。可以看出,学生选择的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示学生融入具体的时代背景,或者联系生活中的留学热等,对导学单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再判断,学生就有了“做了不说”还是“做了再说”的犹豫,有了“为国锦上添花发挥余热”还是“为国雪中送炭燃烧自我”的争辩。这其中的每一次犹豫、每一句争辩,都成了他们真实学习的“潜能点”。
二、 使用任务单,发现“增长点”
任务单主要是通过设计口头说明、板书演示、图表填写、媒体展播等探究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晰学习过程,唤醒课堂活力。任务单中的任务设计凸显了“教、学、评”一致性,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用多种评价方式,随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增长点”,打造互动生成、螺旋上升的课堂活力样态。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在任务单中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音容笑貌——初识人物生平”。
子任务1:本单元提供了邓稼先和闻一多的插图,请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提取信息,完成如表1所示的任务信息卡。
子任务2:有同学想给《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也配一幅插图,却在选择“微笑的鲁迅”还是“严肃的鲁迅”时犯了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帮忙选择。
任务二:“言行举止——再品人物特征”。
子任务1:细读文章,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一到两处细节,并做赏析。
子任务2:细读课文,请从每篇课文中找一到两处有温度的语言进行赏析。
子任务3:阅读《孙权劝学》《牛弘笃学》《师旷劝学》《赵普勤学》等相关文章,总结四篇短文的相同点和比较叙事上的不同点。
任务三:“时代家国——评价人物精神”。
将①处补充完整,为本单元其他人物分别创作一副对联,歌颂他们的精神。
暖暖:我想了一个上联“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你能以另一个人物对出下联吗?
温温:我想到了一些,但是不完整,请同学们帮助我——“ ① 中华儿女闻一多”
妮妮:放心吧,同学们不但能帮你对得很好,还能引入其他人物对出下联呢!
先看“音容笑貌——初识人物生平”学习任务。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与内容相匹配的插图。子任务1中配有插图的两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都是教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宜以文本阅读为主,并发挥教材插图在阅读中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一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二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穿梭于图与文之间,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初步的语言表达。为了建立图与文本的联系,他们带着任务读课文,让阅读的效率更高;为了挖掘图文联系的丰富内涵,他们主动探究与之相关的拓展资料。子任务2实际上是子任务1基础上的深层次学习。此任务关联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自读课文,发挥着让学生从教读课文走向自读课文的衔接作用。课堂教学需让学生明晰各种要素如何衔接。该任务灵活利用课文无插图的实情,将此转化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为课文配图,让学生在自读中基于文本,又能超越文本。利用任务单,学生在参与配图活动时,主动联结旧知与新知,产生了进一步探究文本深意的动力。他们联系课外阅读,梳理了小学、初中接触到的与鲁迅相关的作品,领会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精神,理解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体会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鲁迅所具有的人情味等。
再看“言行举止——再品人物特征”学习任务。其中,子任务1意在启发学生品细节。本单元的人物形象大多通过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情节给予展现。启发学生品细节,相当于给了他们体悟人物特征的工具。如《邓稼先》一文中的一处细节:“我”在知道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激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这,恰恰证明了邓稼先领导的中国原子弹工程之重大价值。再如《说和做》一文为了凸显闻一多锲而不舍、专注学问的精神,以“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以及闻先生的一句话“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等细节表现。《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描述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时也有大量细节。子任务2意在启发学生品语言。有温度的语言最能引起共鸣。语言的温度不单单表现在作者的语言风格上,还表现在精准生动的词语、灵活多变的句式、恰切适宜的修辞上。如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深刻而准确地评价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读到了热情有温度的评价,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主旨的深度。子任务3意在启发学生品事件,即通过品读四篇短文中的关键事件,深入事件内部,触摸人物精神。三个子任务,启发学生持续联系、比较,从细节、语言、事件等角度具体赏析文本,发现了事件表象之下蕴含的人物丰富的精神,探寻到了写人叙事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也将“写出人物精神”的写作要素植入了阅读环节,实现了读写融合。
最后看“时代家国——评价人物精神”学习任务。此任务将情境对话、对联推敲、人物评价等多个语文元素融为一体,对应文本阅读理解的任务,关注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师生共同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展读、评读,展写、评写,语言和思维得以同步发展。补充对联环节,学生先后补出了“一心为国中华儿女闻一多”“言行一致民主战士闻一多”等下联,还有不少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淀,对出了“平易近人一代文豪周树人”“千年传唱浪漫诗仙李太白”等下联,体现了他们思维的进阶。
三、 使用补偿单,明确“补偿点”
补偿单是针对导学单、任务单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以及可以拓展的知识点而设计的用于知识分类补偿、对象分层补偿、重点个别补偿等的学习单。知识分类补偿,主要是指从语文学科知识的角度,补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缺陷,点明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盲点;对象分层补偿,主要是指对学习过程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分层次作业和分层次评价;重点个别补偿,主要是指对已接受以上两种补偿后仍有补偿需求的学生给予个别化指导。补偿单的使用讲求鼓励与提醒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的融通,在检测中发现教与学的问题,及时评价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
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求学经历几乎一致,可是两个人的人生选择却不一样。邓稼先在祖国需要时,毅然抛弃一切选择回国;杨振宁在国外取得极高的成就后,如今选择回国。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笔者使用补偿单,展示如下两项补偿性学习活动:
活动1:请参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先生的颁奖词,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活动2:寻访“最美老师”。首先,小组内根据日常观察和评价,明确寻访哪一位对象。其次,小组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收集图片、视频等材料。再次,小组根据寻访所得材料,撰写推荐信,写明推荐理由及事迹材料。最后,组委会根据推选情况,确定“最美老师”。
补偿单中两个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课堂质疑为切入点,通过撰写颁奖词的形式,引导学生凝练不同人物的贡献,以不同的形式肯定他们为国贡献的精神;寻访“最美老师”的活动将学生从文本拉进生活,从阅读到写作,在学生读文本到写作文之间介入生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写作,在写事之前“做事”。顺着补偿单提供的建议和思路,学生写出如下颁奖词:
他年少有为,远赴海外学真知,只为一朝报国扬国威。沙漠里,那朵蘑菇云多么壮丽,一声巨响唤醒了沉睡百年的雄狮。沙漠的烟尘里,他的嘴角扬起自豪的微笑。他倒下的身躯,足以撑起中华的脊梁。他,就是舍身报国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参与寻访“最美老师”的活动中,学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在写作活动中写出美。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之间“会”联系,在阅读与写作之间“会”融通,在做事和做人之间“会”感恩……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初中语文课堂中使用的学习单属于个性化学习提升方案,相当于为学生搭建了素养进阶的脚手架。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会不断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学习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初中‘启会’教育行动研究”(批准号:jbgh2022030)、2023年度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课堂逆向教学设计研究”(批准号:jbgh2023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