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讲究“三七开”
2024-08-23李红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很多人印象中,它是由饮食不当或“胃病”引起的小毛病,发作时不必前去医院就诊治疗。那么,胃痛后自行吃些“胃药”,能缓解症状吗?
“三分”别误治
事实上,引起胃痛的疾病有很多,“胃药”也有很多种。
老百姓常说的“胃病”,多为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胃痛。但如果未经诊断,胃痛患者擅自长期滥用“胃药”,如服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则可能影响到消化功能,严重者可引起贫血,增加骨折的风险;或是服用用于治疗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胃泰颗粒、吗丁啉片、铝碳酸镁片等,这些药物可能并不对症,或服用后效果不佳,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延误病情。
胃痛也并非全由“胃病”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如一部分心脏病患者并没有心脏相关不适,仅在劳累或情绪紧张时出现胃痛或上腹部不适,则需完善心电图等检查。部分肝胆疾病患者也常有胃痛、上腹部饱胀、纳差、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需及时完善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七分”对证养
从中医理论看,胃痛一般由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饥饱失司、情志失常等引起,根据不同表现,分属不同证型。
工作忙碌导致吃饭不规律,或为减肥进行节食等不良习惯易伤及脾胃,长此以往,形成脾胃气虚证,表现为胃部隐隐作痛,食欲不佳,容易腹泻,可伴精神疲倦、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苔薄白等。此类患者平时可多食用能补气养胃的食物,如香菇、鲫鱼、牛肉、大枣、鸡肉、蘑菇等。
喝冷饮受凉后,急性胃痛发作而不能缓解,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多属寒邪犯胃证。如果长期嗜食寒凉食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形成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胃寒痛,食入偏凉食物后出现胃部不适,胃喜温喜按,可伴四肢发凉,面色白且无光泽等。寒性胃痛的患者,可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羊肉等。做饭时也可适当加一些生姜、紫苏叶、藿香叶等温胃散寒之品。
儿童若因暴饮暴食,或经常吃得过多,导致宿食积滞,则会出现饮食停滞,表现为胃脘胀痛,伴食欲不振、反酸、口臭、恶心、消化不良,大便臭秽或大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食物,舌苔厚腻等。此类儿童应注重消食、和胃、导滞,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食物以健胃消食、顺气宽胸。为避免食积,此类儿童平时可适量服用大山楂丸。

长时间过度食用肥甘厚味,易导致脾胃湿热证,表现为食甜腻之品后出现胃脘灼热疼痛或饱胀感,喜吃凉食,可伴周身困重、大便黏腻、舌苔黄腻等。此类患者可适度摄入偏寒凉的食物,比如黄瓜、苦瓜、冬瓜、芹菜,或饮用苦丁茶等饮品。
还有一类因吃辣引发胃痛的患者,属长期服用香燥辛辣的食物,耗伤胃阴,出现胃阴亏虚证,表现为胃部嘈杂疼痛,伴口干、大便干、舌苔少或无舌苔等。此类患者平时可多食用乌梅、百合、鸭肉、蜂蜜、木耳等酸甘滋阴的食物。
有些朋友多在精神压力大、情绪不佳时发生胃痛,为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证,表现为胃部胀满、疼痛,嗳气、矢气后胀满可减轻,平素情绪低落、喜欢叹气,乳房胀痛。此类患者可多食用能理气和胃的柚子、白萝卜、紫苏叶、金橘等食物。
患胃病日久,夜间胃痛加重,表现为胃脘疼痛拒按,痛如针刺、刀割,疼痛位置固定,舌有瘀点或舌质暗者,则属于瘀血停滞证。此类患者可多食用能行气活血的山楂,或服用由其制作的果茶等。
上述几种胃痛既可单独出现,亦常同时出现,或相互转化。如需用药,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痛时治胃,平时养胃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相比于其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平时注重养胃的意义更为重大。生活中除了保持舒畅情绪外,还可通过饮食、健身运动、艾灸、自我按摩等方式来养胃。
以“吃”养胃
人以“五谷为养”,很多食物都可以养胃。平素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偏差者可选择喝粥。苏东坡说白粥“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内经知要》云:“秫米,糯小米也,北人呼为小黄米,味甘性平,能养胃和中。”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白粥、小米粥等容易消化吸收,可促进脾胃消化功能恢复。山药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可食用它来养胃。
除了吃能养胃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的习惯,也能养胃。吃饭时不要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细嚼慢咽有利于唾液腺分泌,促进消化,预防食管反流,防止牙龈炎、口腔溃疡、食管损伤等。饮食规律,三餐定时。不可过饥过饱,吃饭以七八分饱为宜。常言道:“冷言冷语听不得,冷饭冷菜吃不得;喝温水,吃热菜,不拉肚子不受害。”不食过于刺激的食物,如过热、过凉、过辣、过酸等,饮食口味以清淡为主。吃饭时还要注意不生闷气。
以“动”养胃
常练八段锦能祛病健身,其中有一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两臂交替上举与下按,上下用力牵拉,能使身体两侧的内脏器官和躯干肌肉协调牵引,起到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经常锻炼本式,能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脾胃虚弱或脑力工作者来说,闲暇之余练习八段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要做到适量运动,切忌空腹运动。

以“艾”养胃
艾灸利用艾的温热之性刺激人体穴位,达到调理脏腑气血的效果。艾灸养胃可选中脘穴和足三里穴。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气消食、升清降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功效。具体操作时,每穴灸15分钟左右即可,以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以“穴”养胃
在胃痛发作且没有艾灸条件时,也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症状,如按揉胃舒穴。胃舒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腰部(第12肋骨和骶棘肌交界处,相当于第2腰椎棘突旁开4.5寸处)。具体操作:患者俯卧,术者用拇指沿顺时针方向按揉3~5分钟,以穴位有酸胀、热感为度;以同法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梁丘穴,也可起到养胃的效果。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