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诸般不适,皆须养心护阳
2024-08-23林平
心者,君主之官。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夏季热扰心神,天气炎热导致的出汗、乏力、心浮气躁、心悸和失眠等多种不适,都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此外,如果心脏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还可能导致心肌功能暂时性异常,引发“心碎综合征”。因此,夏季养心尤为重要。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导致出汗、乏力、心浮气躁、心悸不寐等多种不适,是一年中令人较难适应的季节。人体五脏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密切相关,而心在五行中属火,夏季也是火季,心作为阳中之太阳,其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因此,“心与夏气相通”,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护阳”。
夏季汗多的调护
中医有“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而且认为汗由津液所化生,有载气的作用。过度出汗,一则伤及津液,导致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神疲、尿少、便秘等不适;二则“汗为心之液”,出汗不但伤津耗血,还会损耗心阳,导致心气不足的现象。因此,夏季容易过度出汗的人,应注意做好以下调护措施。
起居调养:一是注意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保持安宁、祥和的心态,不随意躁动,以免加重汗出;二是强调作息有序,晚睡早起,注重午休;三是注意勤换衣物,保持身体干燥清洁,避免潮湿闷热,导致汗出不休。
饮食调养:一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季饮食宜温,但大辛大热又会助阳生热,耗伤气津,而过于寒凉则会助湿生痰,困脾伤阳,因此,应以平性、清淡的饮食为主,避免辛辣、肥腻和刺激性食物;二是汗出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选择饮用淡盐水或含盐饮料,以补足津液;三是可以多吃新鲜蔬果和肉类,有助于补充营养和水分。
此外,最好将空调调至适度温度,不可贪凉,而且不宜“汗后当风”,以避免寒气入侵引发“伤风感冒”。
夏季心悸、夜寐不安的调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液必须依赖心阳的蒸腾宣发(蒸发阴液)才能出现,由此强调了汗的生成与排泄与心脏功能关系密切。夏季是心火旺盛的季节,心阳容易外泄,而且由于气候炎热,人们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烦躁、汗多等症状;中医又有“汗血同源”之说,因此夏季不但容易耗津伤血,也容易伤及阳气,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直接影响心“主血脉”和“主藏神”的功能,出现心悸、夜寐不安等情况。
夏季容易出现心悸、夜寐不安的人,可通过合理饮食、适时休息和适度运动等方式养心,调节阴阳平衡。
对于体虚久病之人,一是饮食要有节,宜进食清淡且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宜采取低脂、低盐饮食;二是休息与运动应协调,一般而言,夏季炎热,人体耗气,体虚久病之人应多休息、少运动;三是屋外高温伤人,开空调又易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应注意正确使用空调,避免感冒。
对于心悸反复发作之人,一是注意查找原因,如系焦虑烦躁,则应宁心定志,消除恐惧;二是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三是心悸严重难平者,应卧床休息,及时发现变证、坏病先兆,做好应急准备。
对于夜寐不安之人,一是调整睡眠节律,晚睡早起,适度午休;二是安心睡眠,要有规律,避免睡前饮酒或剧烈运动,以免助火扰心,导致心神不宁;三是可多吃能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白茅根、西瓜等。
避免夏季伤“心”,做好五方面
1.饮食清淡:过多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和辛辣的食物,易损耗心气,增加心病发作风险。应该多食清淡、多汁,性平,味酸、微苦的食物,如苦瓜等蔬菜、豆制品、鸭汤、鱼汤等。
2.远离冷饮:夏季冷饮,爽口却伤心,大量饮用冷饮,易损耗心阳。对于脾胃虚寒者,还容易引起胃痛、腹泻。因此,不宜过多饮用冷饮,尤其是高温大汗后,应进温饮,以少量多次为佳。
3.切忌贪凉:夏季贪凉,长时间使用空调或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增加心脏负担,则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因此,使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与外界温差也不宜过大。
4.晚睡早起:夏季昼长夜短,长期熬夜之人自然会耗津损心,导致寝食难安。应晚睡早起,但要在23点(子时)前安静入寝,以养心安神。
5.适度运动:夏季高温且湿热,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导致中暑或心律失常。应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建议保持少于其他季节的运动量,并注意及时饮用温水。
总之,夏季高温,不适当的饮食生活容易耗津损心,影响健康,应顺应自然、适时养生。
责任编辑/孙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