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热交蒸,拉响防暑警报

2024-08-23张义军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7期
关键词:大暑小暑中医理论

小暑日,暑气初现,万物沐浴在热辣的阳光之中,田野里的稻禾摇曳着稻穗,茁壮成长,偶尔袭来的暴雨和雷电给大地带来片刻清凉。大暑节气后,酷暑正式降临,此时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万物需要耐着性子,熬完“苦夏”。

雨水丰沛防暑湿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后没几日,便是初伏。此时外界气温高、湿度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高温气候特点。南方地区尤其明显,常常出现持续高温和大范围降雨。对于农作物而言,这一阶段的雨热同期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确保了粮食的丰收。然而,对于人体而言,这样的气候特点却容易引发许多健康问题。

中医理论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且有“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的说法。高温多雨的外界环境湿气重,湿邪一旦侵入人体,易困在脏腑、关节内,阻碍阳气运行,导致人体出现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如何做才能抵御湿邪的侵扰呢?首先,必须确保居住环境的干爽舒适,可以每日进行一段时间的通风。到了雨天,有条件者可以开启换气扇或抽湿器以改善室内环境。其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每天获得8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睡前宜保持情绪的稳定。此外,临睡前可以进行泡脚、穴位按摩等,有助于健脾祛湿、养心安神。

小暑“食新”,初伏“添福”

在小暑期间,我国民间会举办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南方地区,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之后,品尝用新收割的稻谷碾制而成的“新米饭”;并且人们会用以供奉五谷大神与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以及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到了“三伏”,北方地区则有初伏吃饺子的传统。由于“三伏天”天气酷热,人们往往食欲减退。饺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具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且形状如同元宝,“伏”又与“福”同音,因此,在初伏这天吃饺子,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食欲,还寓意着“元宝藏福”,增添“福气”。酷暑时期,推荐食用菌菇或新鲜蔬菜拌成馅料的饺子,不仅清淡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

炎炎夏日防暑热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一时段,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附近,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因此,大暑也是一年中阳光较为炽热、气候较炎热的时期。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包括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多发等,容易形成“湿热交蒸”的极端天气现象,人体极易感到疲劳和不适。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此时容易出现中暑、热伤风等症状。因此,在大暑节气期间,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正午时分外出。同时,应减少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理论认为,暑热之气易耗伤心阳,而且夏季属心,心气最为旺盛,此时也容易出现心火旺盛的情况,所以日常要做好“护心”措施,避免“伤心”。熬夜可耗伤心神,所以此时应避免熬夜。但有些人一到暑热天气便容易出现睡眠质量差的情况,即便不想熬夜,早早躺到了床上,但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十分恼火,这其实也是心火旺盛的表现之一。出现这种情况时,首先需要保持耐心,不要过于烦躁,让心慢慢静下来,睡前不要玩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在床上尝试进行冥想、深呼吸或简单的拉伸,以保持心神安宁,从而促进入眠。

在饮食方面,日常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持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的均衡摄入,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防加重体内的湿热之气。推荐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瓜、莲藕、黄瓜等。

可在太阳光线不毒辣时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做八段锦和慢跑等,适量出汗,有助于祛除湿气。若出汗较多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外出时可以携带一瓶淡盐水,分数次补充,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以防中暑和脱水。

责任编辑/李思涵

小贴士

湿气重的表现

1.睡足8小时后,白天仍自觉乏力。中医理论提到“湿重如裹”,意思是说,湿气重者,时刻会有被塑料布包裹着的感觉,像是穿着一件洗过未干的衬衫。

2.皮肤油腻。水湿浸润,皮肤容易出现痤疮、炎症、湿疹等问题。总是满面油光,尤其是额头、口鼻处。

3.大便粘马桶。湿气重者,大便多不成形,长期便溏,马桶很难冲干净。

4.舌边齿痕,舌苔腻。健康人群的舌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若舌苔白厚而腻、滑而湿,则说明体内有寒湿;若舌苔厚腻而发黄,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5.刷牙恶心。有的人早起一刷牙就感到恶心、欲吐;也有的人总是口干,想喝水却咽不下去,吃饭即觉恶心,也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6.食欲欠佳。湿邪困脾,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会使人表现出腹胀、食欲不佳等症状。脾虚被湿气所困时,患者还常有口淡、口黏、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7.生殖系统疾病。湿邪气有“趋下”性,容易使女性患上“带下病”,即易产生妇科炎症、带下异常等问题。而男性则容易出现阴囊潮湿、瘙痒等症状。

小贴士

穴位按摩排湿气

【取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

【做法】用食指点按穴位,以微微酸胀感为宜,每日睡前进行按揉,每次持续3~5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化湿。

小贴士

大暑晒伏姜

大暑有晒伏姜的习俗,一般是指在三伏天里把生姜切片,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姜片没有水分,即可收取储存起来。生姜性温,有温中散寒、健胃止呕的功效。晒过伏阳的姜片,药用效果更佳,不仅易于保存,便于使用,温阳效果也会更好。

生活在湿气重地区、长时间吹空调或过食寒凉食物者,可以取1~2片伏姜,放在茶杯里用沸水冲泡,趁温饮下,驱寒除湿效果甚佳。

猜你喜欢

大暑小暑中医理论
农事 大暑
大暑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小暑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小暑
大暑
小暑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