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时识别中暑讯号,帮身体“灭火”

2024-08-23阚俊明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7期
关键词:热射病心脑血管降温

持续的高温、高湿、强紫外线天气,可能造成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异常,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热疹、晒伤,以及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一系列中暑病症。高温天气也会加剧户外劳动者的健康风险。选择在夏季带着一家老小去旅游的朋友,也要注意防暑。

“致命”的高温

中暑,轻则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重则大量出汗、面色苍白,甚至发生脱水、抽搐、昏厥、意识障碍等危急情况。热射病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为致命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且高湿度天气时。

热射病多发于高龄老年人、婴幼儿及既往体弱者等体温调节能力欠佳的人群;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如运动员、户外劳动者,可能会因长时间暴露在室外高温环境中无法散热而发生该病。热射病即便得到及时的干预,仍有留下一定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以及出现心血管疾病、热不耐受等后遗症的可能。所以,在高温、高湿天气要注重防暑。

重度中暑可能会导致细胞、组织或器官损伤,其中,大脑和心脏的受损风险最高。高温天气也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高温导致新陈代谢加快,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血管负担加重,进而加速冠状动脉收缩等。因此,当高温天气下出现中暑相关症状时,需引起重视。

方法得当,清凉一夏

在高温天气下,人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脑血管健康,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在高温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作业、活动及剧烈运动,如夏季傍晚,某些地区的天气仍然炎热、湿度大,也不建议进行运动。老年人、小孩和体质较弱者应减少夏季户外活动的时间。

饮食调整:夏季旅游在外,需适当补充富含钾、镁、钙等元素的食品,注意饮食清淡;汗出较多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不要等到口渴时才一次性大量饮水。

携带药品: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旅游时需携带足量的常用药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或藿香正气水等。

做好防晒:户外可通过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方式进行防晒,穿着透气、轻便的衣服,避免穿着深色或厚重的衣物。

穴位按摩:对于轻度中暑患者,或夏季自觉头晕、憋闷者,也可以通过穴位按摩的方法来调节身体机能。

【穴位】足三里穴、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

【方法】用单手拇指,顺着该穴的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地掐压、疏推和点按穴位,共操作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除上述穴位外,还可掐揉人中穴、十宣穴、委中穴、阳陵泉穴和少冲穴等。

快速降温法

在高温环境下,一旦出现疑似中暑的症状,快速降温是关键。应立即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有条件者可移到空调房间内;解开中暑者的衣物,使其双脚抬高,有利于散热,并增加中暑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及时补充水分;在中暑者腋窝、头部、腹股沟大动脉明显处,用温水反复擦拭,也可用冰袋冰敷或电风扇降温,但要注意适度;当中暑者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就要停止强制性降温。如中暑症状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责任编辑/陶宪凝

猜你喜欢

热射病心脑血管降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动物降温有妙招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对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页岩气开发降温
肉牛发生热射病死亡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