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大利亚学中文
2024-08-23李思熠
我出生在中国,三岁半时随妈妈来到澳洲,不认识一个英文字母,不会说一个英文句子,就被妈妈无情地“扔”到了学前班。一路跌跌撞撞,学到了五年级,我对英文运用娴熟,中文反而说不利索,更不会写了。
没想到,五年级时妈妈给我转学了。新学校是一所第二语言是中文的公立小学。当时我很不想转学,因为新学校20%的科学课和数学课都用中文讲,另外每周还有六个小时的中文课。好不容易适应了纯英文的生活学习环境,现在又要学中文,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妈妈常说“生活在于折腾”,真的让我不能理解,但我认同妈妈的另一句话:“我们是中国人,不能不会说中国话。”
现在,我已经快11岁了,转学一年有余,已经差不多适应了新的学校。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换了学校,让我有机会学习中文,亲近中国文化。
有一天,我们全家在包饺子,外面下着小雨,爸爸妈妈念叨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一听,这不就是我在学校新学的古诗吗?于是,我流利地背出了整首诗,爸爸妈妈简直惊呆了,他们没想到我居然会背诗了。
其实在新学校,我们学了很多中国古诗,有白居易的《池上》,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开始,我觉得这些和爸爸妈妈平时说的中文很不一样,既难发音还不容易懂。可是后来老师配合着视频和图片给我们讲解了古诗的意境,有时候还编成歌曲带着我们吟唱,我逐渐对这些古诗背后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觉得轻松多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习《游子吟》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老师带着我们朗读,一句一句地解释含义,用一张老婆婆在缝衣服的图片告诉我们,不论孩子走多远,母亲永远牵挂着孩子、惦念着孩子。这让我想起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跨越山海来到澳大利亚,好几年都没回过中国,他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很想念他们?几年前,奶奶去世了,爸爸是不是少了世界上最疼爱他的那个人?爸爸说,今年一定要带我们回中国,给奶奶扫墓。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GpBvtfL6NB667gvMxJKYf3.webp)
“扫墓”这个词我以前没听说过,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爸爸提醒我,我背的《清明》就是与扫墓有关的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以前吟诵这首诗,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行人要“欲断魂”,直到爸爸说起奶奶,我的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一幅画面:雨雾朦胧,我们悲伤地缓慢行走在青青草地上。我体会到了“清明”蕴含的情感。这也让我明白,不是会说几句中国话就是懂中国文化,只有深入到语言的意境中,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为了鼓励我们学中文,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学校的网站上,老师会布置相关作业,比如阅读、听力、写作等,我们有无限次数地做作业机会,但最终必须都“闯关”成功。老师还特别设置了奖励“积分”的政策,课堂表现好、作业做得好、古诗背得好,老师都会发给我们“兑换币”,过一段时间就会开启“班级超市”,允许我们用收集到的兑换币换取自己喜欢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中国元素,比如带有长城图案的钥匙链、印着中国戏曲脸谱的卡片、绣着花的手帕……爸爸妈妈为了帮我练习中文,经常在家和我玩“词语接龙”游戏,我要是接不上来,哥哥会助我一臂之力。我希望通过努力,以后可以玩进阶版的“成语接龙”游戏,甚至诗词飞花令。
我特别想回到中国,在全中文的环境中检验我的语言能不能游刃有余。我们学校每年会在9月组织毕业班开展中国之旅,今年就轮到我们班啦,听说我们要去上海、苏州、杭州,好期待!我想到历史悠久的城市体验、参观,看看皮影戏到底是怎么回事,摸摸丝绸,听听戏曲,品尝中国茶、中国菜……说实话,我几乎不记得小时候在中国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有一个中国胃,爱吃包子饺子面条炖菜,这次回去我一定吃个够!对了,我还希望能到自己的出生地看一看,妈妈总是讲故乡情结,我也想体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