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理论宣讲要突出“三性”
2024-08-21郑苏琳
近日,有读者在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留言,想知道如何有效进行基层理论宣讲。为此,我们选编了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牛桥村选调生郑苏琳撰写的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凝聚民心民意、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基层理论宣讲时,我们要突出“差异性、经常性、有效性”,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让党的政策“开花结果”。
突出“差异性”
提升学习“参与率”
理论宣讲是一种传播活动,是群众获取信息,然后将其内化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基层理论宣讲时,要找准群众需求与宣讲要求的结合点,突出“差异性”。一是在面对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教育背景不同的群众时,我们要突出宣讲内容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分众化”宣讲模式,不断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例如,根据不同行业群众学习的不同特点,明确基层理论宣讲内容,形成基层理论宣讲“菜单”,激发群众学习兴趣。二是在基层理论宣讲方式上,我们不能采用传统一人讲多人听的填鸭式宣讲和说教式宣讲,要通过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提升基层理论宣讲感染力。例如,在乡村振兴一线进行基层理论宣讲时,我们要深入当地蹲点调研,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主动倾听群众心声,积极回答群众问题,将理论宣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机融合,把“理论套餐”变为“定制套餐”,引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高学习的“参与率”。
突出“经常性”
提升学习“回头率”
理论宣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基层理论宣讲时,我们要注重宣讲的常态化、长效化,突出“经常性”。一是要组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宣讲队伍。宣讲人员既可以是高校老师、党务工作者、青年党员、先进典型,还可以是群众。鼓励群众参与宣讲,组建“百姓宣讲团”,能够更好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组织宣讲人员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打造常态化理论宣讲阵地。宣讲人员要多走田间地头、多敲“百姓门”、多坐“农家凳”,让理论宣讲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促使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理论学习,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提升学习的“回头率”。
突出“有效性”
提升学习“践行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基层理论宣讲的目的是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开满花”。因此,在进行基层理论宣讲时,我们切勿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要突出“有效性”,真正让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一是要充分了解、掌握群众的实际情况,抓住宣讲的关键,锚定宣讲的重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以及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讲透。二是要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给群众听,多讲群众听得进、能理解的“土话”,多用党员、干部身边的鲜活故事,多以群众身边的榜样为案例,让群众多些亲切感。同时,在理论宣讲过程中要多与群众互动,根据群众的反馈及时合理地调整宣讲内容,让理论宣讲有效果,使群众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提升学习的“践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