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组织基础

2024-08-21司吉昇

党课参考 2024年1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近年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明确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奋力谱写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质量组织篇章。

把准政治方向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8%。要聚焦党的政治建设,从政治上思考和谋划组织工作,坚持选人用人突出政治把关、教育培训突出政治训练、干部管理突出政治监督、基层党建突出政治功能、人才工作突出政治引领,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民族地区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强化党的思想建设,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组织生活会等会议,精心组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培训计划,深入挖掘和运用“两弹一星”精神、红西路军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引导各族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组织者、践行者。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监督检查、巡视巡察、述责述廉、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的重点,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夯实组织基础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关键。要注重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落实州级领导包县抓乡、县级领导包乡抓村、乡镇领导包村抓社、村干部包社抓户的“四包四抓”责任制,推动形成党的民族工作“有人管”、服务基层“有人做”的生动局面。要扎实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工作,深入推动“党员星级化评定”“甘青党建联建”等党建品牌建设走深走实,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落实“四下基层”制度,不断强化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核心能力,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整合各类组织资源,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向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倾斜,组织实施好村级活动阵地改造升级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大力培育乡村振兴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努力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各民族大团结的“石榴籽服务阵地”。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定并严格执行党员“政治不合格”负面清单,深入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双百一千”先锋选树、“党员守承诺作表率”等活动,真正使每名党员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建强干部队伍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好各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符合要求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推动干部跨部门、跨领域、跨条块、跨层级交流任职,着眼于2026年州县乡领导班子换届,提前谋划、尽早着手,加大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分析研判力度,鼓励和引导干部到民族地区一线锻炼,在民族地区、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磨炼品质、增长才干、为民服务。要充分发挥目标责任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考准考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实绩,推动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要突出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以推进“智汇西海”工程、开展“海北人才论坛”等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营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人才工作环境。

系紧服务纽带

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把赢得民心民意和汇集民智民力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六个一”活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做深做细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提质增效“十有”工程,组织实施好村社“十有”工程,积极回应基层和群众关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基层基础。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倾注更多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农牧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等民生项目,加强与对口援州省市的衔接沟通,巩固拓展医疗教育“组团式”人才援州成果,让各族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创新推进“全域全季全时”旅游示范州创建,全力打造“一核四联七径多点”的红色研学体系,拓展教育功能,顺应社会需求,增加群众收入。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广泛推行领导干部“联点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承诺服务”、村社干部集中“坐班服务”等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模式,促进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