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逻辑理路与现实启示
2024-08-20雷江梅仝鸿飞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开拓和探索中所彰显的独立自主精神有着深刻的逻辑理路和现实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革命文化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因而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溯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根脉”。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群众史观和“各国党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决定”的政党理论,因而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群众史观和政党理论的分析中把握坚持独立自主的“魂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彰显了新时代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必然性。也正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到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道路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新文明的因素”。
关 键 词: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文明因素
中图分类号:D601;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8-0012-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明确了独立自主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2]坚持独立自主成为“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标志的历史实践基础上,从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标识、思想方法和历史向度中探寻中华民族为什么“能”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走自己的路“行”、走自己的路“好”的答案,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中华民族文明新道路的发展规律进而为世界历史发展贡献“新文明的因素”意义重大。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溯中
提炼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标识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脉络中,独立自主精神深蕴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等格言古训传承至今。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且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没有被异文明同化且保持文明主体性,跃升为现代文明,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经由“两个结合”的“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
(一)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历史、从未中断的自主性传承,塑造了中华民族极强的自主意识与主体性,也使得中国人民形成了走自己的路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自主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精神的独立自主。人是有精神的,个体精神的独立自主指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可以自主管理或者自主决策,不依附于人,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或他者的同时亦能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个体精神的独立自主自先秦以降就作为高尚的精神品格而备受推崇,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上善若水”,孔子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求诸己”,墨子所说的“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予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擘画出独立自主的思想图景。直至近代,毛泽东同志的“有身而不能自强,可以自强而故暴弃之,此食馁败而立岩墙也,可惜孰甚焉”[5]进一步强调了独立自主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二是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指的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以尚独立、爱和平、通情理、崇温良等为特征的民族性格,同时中华民族有能力进行独立自主的精神生产,有能力建构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重要元素是中华儿女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天下为公”“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社会理想,重民本、重政德的治世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理想等,这些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塑造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集体性格。作为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对自己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有着独立自主的看法和追求,而不是深陷某一个具体国家发展模式的囹圄。
(二)以文育人:革命文化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培育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所特有的塑造主体及其精神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探索补足了精神之“钙”。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百年前的苦难与辉煌,革命先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无论是“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的信仰精神,还是“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革命精神,“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一代代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犹如熠熠火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作为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所熔铸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不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就必须科学认识伟大斗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如今,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渗透,如以现代人重走长征路的里程来质疑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将抗美援朝的英雄连队污名化等。因此,我们需要从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于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把准方向,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坚守初心。
(三)以文铸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世界历史场域中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以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与独立自主”这个时代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7],方能在社会思潮中坚定道路自信。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十分活跃、十分复杂的状况,反映新现实的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新自由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民主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儒家主义思潮等此起彼伏。这些社会思潮表面上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关系、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实质上都是混淆“现代化与独立自主”的关系,要么完全效法西方,试图“西体中用”“西法中用”;要么完全立足中国,试图建立儒教中国。
拥有着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内在基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弘扬凝聚社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在多元思潮拉扯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提供了前进的明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够具有领航作用,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超越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在批判地吸纳中国文化的积极因素和一切外国文化优秀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先进文化的发展也是在世界历史的场域中,因而要在文明交流中互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代价值,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和叙事体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蕴含中国智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范”。
由此观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根基在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为“新的文化生命体”赋予现代力量。
二、在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群众史观、政党观等理论的阐析中
掌握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方法
作为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及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如果要领导本国无产阶级取得最终胜利,就必须紧紧地依靠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国现实的实际、历史的实际、文化的实际,解决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
(一)本用合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现代化作为未竟的事业,是每一个国家普遍的历史命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扩张,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构建起普遍交往的空间。随着空间的摆动,在特定历史主体的实践中,各民族的历史、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人类进而逐渐摆脱了孤立和分散的状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8]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同时它迫使一切民族按照推行所谓的文明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一个具有“统一性”的世界。[9]在这个世界中,人类虽然摆脱了孤立和分散的状态,但进而又陷入了被支配被奴役的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0]。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就不能不被卷入到现代化这一普遍的历史实践中。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对于任何民族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性。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普遍的历史命运,但融合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于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之中是百年来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虽然西方率先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资本逻辑主导西方社会逻辑的物质文明形态、宪政民主的政治文明形态、利己主义的精神文明形态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交往理念,但是现代化的西方形态以过往的成功实践作为合法性依据,进而越出地理边界,膨胀为“世界性”的文明形态,编织出“现代化=西方化”的现代神话,把“超历史”的公式先验地强加给任何一个民族。尽管现代化的任务看起来是普遍的,但是现代化任务的展开和实现必然要依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要想以独立自主的态势展开,必然要依据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在普遍联系中保持独立性,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一句话,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具体化,即“中国化”。
(二)以人立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生产方式的跨时代的变革、人类文明的跃迁在西方开启的现代化运动和潮流中涌动。“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1],然而“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庸品”[12]。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和对社会权力的控制是西方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实在”,资本将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都卷入其主导的时空中,被卷入的存在在失去“独立性”的同时被纳入到“同一性”之中。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运动中,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社会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人与身心相异化,人与自然变成了资本的单纯的附庸品。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从而实现人在思想、现实中的双重解放,进而实现由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转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同时也是历史的价值主体。也就是说,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式现代道路不会与人民群众相异化,而是真正地以“人”为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道路,在这里的人既不是“类存在物”,也不是资本增殖的生产资料,而是“现实的人”,是可以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打造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必须以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新道路发展的价值旨归。
(三)因党立体:“各国党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决定”
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独立自主构成了政党理论的基本内核,其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
一方面,在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中,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独立性。1850年,马克思在《告同盟书》中指出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会为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的妥协性与软弱性,在收到正在被压迫的资产阶级提出联合请求的时候,无产阶级不能降低自己的地位去充当其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进而防止又沦为资产阶级的附庸,因此“工人的政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才不会再像1848年那样被资产阶级利用和支配”[13]。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要建立独立的武装力量。1871年,在《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中,恩格斯指出:“工人的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14]1902年,在《怎么办》中,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从而也就否认它的生存权。”[15]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中,列宁进一步指出:“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是社会主义者的始终不渝和绝对必须履行的义务。”[16]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党性”实现了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在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无产阶级政党应当保持独立性。马克思等人不同程度上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独立性对国际无产阶级联合实现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69年《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致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中央局》一文中指出:“由于每个国家工人阶级的各种队伍和不同国家的工人阶级所处的发展条件极不相同,它们目前所达到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因此他们反映实际运动的理论观点也必然各不相同。”[17]所以,联合“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18]。1893年,恩格斯在《苏黎世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中指出:“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得到机会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这一点实现了,因而现在国际要比从前强大得多了。”[19]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独立性的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提供了广阔视野。也正是党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结构层次和文化向度才能立体地呈现。
总而言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重要地位的世界历史中必然要坚持独立自主。
三、从党的百年历史变革、发展和调整的回顾中
把握新时代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强行楔入到现代性开辟的世界历史中,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出路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历史地规定了近代中国的求独立、谋富强历史任务。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为探寻独立、复兴的道路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历程。无论是实业救国、文化救国,还是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造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努力相继失败。历史一再昭示我们,没有政治独立,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独立;没有经济独立,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只能被帝国主义宰制;没有思想的独立,没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发展永远都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坚持独立自主尤为必要。
(一)变革: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中开辟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彰显的独立自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千辛万苦锻造出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幼年时期的党不得不“每月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20]。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并提出“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同时确认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21]。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必要且必然的一种抉择,但在中国要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首先需要中国共产党依靠本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而不能由别的国家或某一个国际中心来指挥。
大革命初期,一方面,共产国际照搬俄国革命的“公式”,越俎代庖,制约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立自主意识的产生;另一方面,随着1927年“二七”罢工失败,陈独秀在《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领导力量作了完全错误的理论分析,在其右倾错误的影响下,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敌人的打击下遭受重大惨败。而且,持续不断的反右倾错误也为“左”倾错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三次“左”倾路线错误,即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其共同点在于,将从苏联实际“抽”出来的经验强加给没有被中国革命实际检验的现实中,用抽象的原理作为现成公式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将马克思主义神秘化,在错误理论的影响下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面对无产阶级理想与农民阶级的现实之间的差异,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蓝图与中国特殊现状之间的不协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与教条主义者不同的选择,即承认差异,将教条在实践过程中检验,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22]。
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显而易见,是如何科学地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在实践指向上主要是指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够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以及如何走通这条路。在挽救革命、寻找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上将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作了初步说明,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不仅指引着党在大革命时期开辟了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湘鄂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川陕等根据地,积蓄了革命力量,同时指引着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山东、华中、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壮大了党在农村的武装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靠“独立自主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23]取得的。
(二)调整:在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镜鉴中开拓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新生的政权不仅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政治打压和经济封锁禁运,而且面临着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反扑和“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基础之上,还要解决走什么样的路、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进行建设、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等重要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缺少灵活的理论指导,又缺少具体的实践经验。很难想象,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以强国复兴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能长期忍耐“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4]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25]因此,“以苏为师,学习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成为当时必要并且必需的战略选择。在具体实践层面,中国并没有机械化地照搬苏联的改造方法,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渐认识到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存在工业和农业的失衡、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紧张、地方主动性丧失等问题。1956年1月,刘少奇同志提出“不要单纯地学苏联经验”[26]。1956年2月,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道路”的思考,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在经济改革与扩大民主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尝试。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27]这就明确了中国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照搬苏联模式也行不通,因此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立探索,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及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等,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当然,中国现代化道路也遭受过重大挫折,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是“文化大革命”,这些“左”的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为今天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发展:在超越传统社会主义追寻中国自己的现代文明秩序中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
在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禁锢之后,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中国向何处去。在融入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初期,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已经在生产力发展方面丧失了比较优势,中国如何能够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入侵下独立自主地追寻自己的现代文明秩序。一代代领导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伟大的转折中独立自主地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8]随后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验,从农村改革逐步延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明确中国的历史方位,在对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思考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战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核心思想,其本质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29],这个“实践”就是“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二是在国际交往中,“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30]。当然,独立自主绝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保持自己的主体性,“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经验,变成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31]。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之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独立自主相结合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跃升:在建构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为使命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开创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奠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如何立足两个变局,独立自主地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为世界文明贡献“新文明因素”,成为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挑战。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独立自主的前提,又是独立自主的结果。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把握时代脉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政治建设领域,坚持从严治党,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文化建设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民生建设领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人口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生态建设领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常态,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外交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走实走深、行稳致远,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在国防、军队、教育、主权安全等领域我国也取得了卓越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中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为独立自主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从多元合力、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慎思中
探寻坚持独立自主的现实启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寻找坚持独立自主的现实启示,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历史合力作用,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到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开放包容,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优秀成果。
(一)多元合力:“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到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在恩格斯看来,历史中“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形成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2],因此历史是不同力量合力的结果。从人类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实现复兴,没有一个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历史性实践,正是依靠多元力量合力,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到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来,才具有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向度。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珠峰。首先,充分依靠党的领导力量。近代以来,一批批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然而唯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局。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33]新时代,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力量,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充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亿万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产物,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充分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注入“人民因素”,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再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真理的味道为什么甜?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路乘风破浪,“小船一直划到巨轮上”。新时代,必须充分总结十多年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在“两个结合”中汲取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最后,牢牢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力量。现代化道路独立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自立自强。十多年来,中国不断突破西方设置的技术壁垒,“嫦娥”探月、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C919投入运营、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等不断为现代化发展注入科技力量。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34]因此,只有牢牢立足于民族复兴的实践力量,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依靠党的领导力量、人民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力量,才能够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处于依附状态。
(二)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时代,我们见证了“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社会主义溃败论”的溃败,“风景这边独好”在于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5]。历史和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后发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走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只会越来越封闭僵化。因此,必须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飞跃。
首先,守正,要守好“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一方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性交织的社会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而在具体实践层面面临着种种话语纠缠,所以就必须把握好“第一个”结合的重要要求,即“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6]。另一方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融通开辟场域,在两者的融通中又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提供“文脉”支撑。其次,创新,要创造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式现代化深陷“依附性现代化”“西方中心主义”等话语陷阱中,无法在“自主性”领域中完全实现话语独立,因此必须在“两个结合”中,建构独立于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新现代化话语体系,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最后,坚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才能够避免“邯郸学步,失其故行”的错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37],因此我们可以不用“复制粘贴”从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坚持”并不意味着僵化,“‘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38]。中国式现代化越往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场域也会不断地拓展。
(三)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独立自主既不是狭隘的保守主义,也不是落后的封闭主义,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独立发展,必须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39]。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跃升为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就必须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成果。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是有一定程度交集的,因此为世界文明发展新阶段的形成贡献“新文明的因素”就必须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如果没有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在交往中契合,不把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或国家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本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创造性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文明谈何复兴”[40]、何以复兴?其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世界场域中通过不断开拓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是应有之义。当然,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的发展是以和平为底色,而非侵略和霸权。最后,为其他民族国家“走自己的路”提供实践平台。当今世界,少数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实现普遍普惠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成为少数国家转移现代性后果的场所,富者越富、贫者愈贫。新时代,中国以深阔的胸怀从人类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不懈努力,如加大对外开放深度、推动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援助非洲落后地区等。这些措施和行动证明,在“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的深邃思考中,在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的期盼中,在其他民族国家“走自己的路”的期许中,中国现代化道路绝不是意味着将从西方得来的抽象原则先验地强加给中国的历史性进程,中国发展的自我主张也绝不意味着避开外部世界的孤立主义与自我封闭,而是表明它能够真正地能够将“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占有并且成为能思能批判的自己的东西,其所显露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独立自主地实现以伟大复兴为使命的现代化强国,更在于积极地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跃升为“新的文化生命体”。
【参考文献】
[1][2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2][3][35][3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16,214,2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5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6.
[8-12][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404,405,405,407,395.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0.
[15][1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5,67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79.
[20][21]中共中央文献选集(1921~1925)[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9,39.
[23][2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2,23.
[2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25]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2.
[26]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52.
[28-3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82,3.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3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9.
[34]总书记引领我们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N].人民日报,2023-12-17(01).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38][3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40]叶险明.“中国道路”的前提性批判——一种基于对当下“中国语境”反思的批判[J].哲学研究,2015(10):3-11+128.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dheres
to the Logical Path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Lei Jiangmei, Tong Hongfei
Abstract: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demonstrated in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profound logical path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inues the spiritual lifeline of our country and nation”,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force that inspires the people to forge ahead bravely”, and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s the Chinese spirit, Chinese values, and Chinese strength”. Marxism contains the ideological method of “proceeding from reality in everything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e mass historical outlook that “people create their own history,”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theory that “the affairs of the part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are decided by themselves.” Therefore, we can grasp the “soulline” of upholding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Marxist ideological methods, mass historical outlook, and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CPC has explored a path of modernization in line with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cultural spirit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demonstrating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upholding independence in the new era.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put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on the basis of its own strength”, “neither taking the old road of closure and rigidity, nor taking the evil road of changing banners”, and “learning from all the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human society”, tha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contributed “the elements of a new civiliza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ew civilization factors
(责任编辑: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