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武状元那些事儿
2024-08-18青衣
如果有一天,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能够一举夺魁吗?
或许有人会觉得,凭借现代教育所锻炼出的记忆与思辨能力,参加古代考试岂不是游刃有余?但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古代的科举,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考察,更是一场智力、毅力与运气的较量。
科举之前,文武不分家
两千多年前,文武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后来那样泾渭分明。在那时,文化与武艺并存,相辅相成,尚未形成严格的分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以传授学问、弘扬道德为主要任务,但他的教育体系中同样重视体育与武术的培养。他的“六艺”教育就包括了“射”这一武艺技能,显示出对文武全面发展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文武之道逐渐从混沌走向明晰。特别是在秦汉时期,随着军功爵制的衰落和儒家文化的崛起,这种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科举制之前,官员的选拔多依赖于世袭、举荐或门第,这些方式虽然简单易行,却充满了不公。世袭制度让官位成了家族私有,举荐容易滋生腐败,门第更是让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被权力拒之门外。
对于君王而言,一个势力庞大的世家就如同躺在卧榻旁的猛兽,令人倍感威胁。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希望受制于世家,这也是科举制度一诞生,就受到历代掌权者重视的原因。
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统和门第的桎梏,不再以出身和家族背景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更多来自寒门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强了君王对官员选拔和控制的能力,巩固了王权。
文武状元的考试与选拔
在古代,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平民百姓改变命运的唯一阶梯,状元则是科举考试的巅峰,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耀。
自隋唐科举制度创立,到1905年科举废止,长达1300多年的岁月里,仅有800余位杰出的状元脱颖而出。其中,文状元占据600余席,武状元有200多位。值得一提的是,群星璀璨的状元群体中,能够连续三次夺得头名的状元仅有19位,分别是16位文状元和3位武状元。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类,明经科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进士科则更加注重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才华。考试内容包括时务策、帖经以及杂文等多个部分。
可见,要想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还需广泛涉猎律法、赋税、算数、医药、诗赋、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如果觉得文科考试太复杂,想走“体育生”的路线,那么唐代的武科考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唐代的武科考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竞技,它同样需要考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唐代的武科考试分为两类:非常科和武举常科。非常科包括谋略、才艺、平射、筒射四科;武举常科主要考察项目有七大类,即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
射长垛是武科考试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主要用来测试考生的射箭技能。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射箭的靶子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称为中院、次院和外院。考生射箭时,如果箭矢射中了中院,那么成绩就被评为“上”;如果射中了次院,评为“次上”;如果射中了外院,则评为“次”。骑射和步射是武科考试中的另一项重要考核,骑射要求考生在马背上进行移动射击,步射则是在固定位置射靶。
有意思的是,武科考试还包含言语和才貌两项。才貌要求武状元的身高至少是一米八,且必须文武双全,才能胜任统领职务。关于言语考试,即使武艺高超,如果言语应对能力不足,也难以获得高评价。
到了宋朝,武科考试更加注重文武双全,它效仿文科进士的考试方式,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级别。考试不仅考武艺,还考程文,程文包括策问和对《武经七书》《六韬》《孙子兵法》等兵书的理解。宋朝武科考试的目的更加明确,旨在培养能够统领军队的将领。据统计,两宋时期共产生武状元七十八人,武科进士两千余人。然而,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这些武进士往往难以获得重用。
明朝建立后,重文轻武的现象不像宋朝那么严重,但依然存在,武举考试也只有乡试和会试,没有殿试。在明代武状元中,出身南方的有三十九人,仅有八人出自北方,这或许与明中期南方沿海倭寇泛滥有着重要关系。
清朝的武举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受重视,武状元的授官也比前代更为优厚。清朝武举通常有三场考试。一场为马射,二场为步射、技勇(也就是开弓、舞刀、掇石),这两场在室外举行,因此称为外场;第三场文试,主要考策、论,又被称为内场。对于多数考生来说,最为棘手的就是文化考试。
清代学者赵翼就曾对此表示不满,在他主持的一次武乡试中,甚至出现了基本的文字错误,如“一旦”被误写为“亘”,“丕”字被分解为“不一”。赵翼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考生所携带的小抄字迹太过密集,导致辨认和抄写时出现了错误。尽管如此,那些在外场表现出色的考生,在内场考试中即便文化成绩平平,也仍会被录取。
康熙为了解决武举考生武德充沛,文学堪忧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包括允许文、武生员举人交叉考试,武科举人可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但这个办法见效甚微,武生员的文化本就不好,考文科时完全摸不着头脑。至于文人考武科,就更不靠谱了。武科弓箭拉一下需要三十斤的力,单手能提起一百多斤的东西,才能舞动一把大刀这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学子而言,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b92482ff138493ca812033594af7a078对此,皇帝只能退而求其次,把考试的难度再降低一点。
最初,文化考试包括策问和论说两部分,顺治时期规定策问和论说各两篇,题目来自《四书》和《兵书》。到了康熙年间,策问减少到一篇,论说仍为两篇,且题目来源有所限定。乾隆时期进一步简化为策问和论说各一篇,且题目均出自《武经七书》。到嘉庆年间,由于武人普遍不擅长文辞,许多武艺高超的考生在外场表现出色,却在内场考试中折戟沉沙。因此,考试内容被简化为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小段文字,通常仅需一百字左右,这一调整使得内场考试的水平大幅下降,几乎沦为了一种形式。
中国最后的文、武状元
1898年,直隶开州(河南濮阳)人张三甲前往京城参加武举会试。殿试中,他将一把重达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如蛟龙潜水,又似鲲鹏展翅。舞到正酣处,大刀忽然脱手落地,全场愕然。
只见张三甲处变不惊,脚尖一挑,大刀顺势而飞,稳稳落入手中。接着他又连耍数招,全程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凭借高超的技术和出色的救场能力,张三甲一举夺魁,被钦命为御前头等侍卫。
只是,这位武状元的功名荣耀并未延续太久,张三甲回乡报喜仅仅十几天就患上了重病,卧床不起,多方诊治无效而死,年仅二十二岁。在他死后三年的1901年,清政府宣布永久废除武举考试制度。
与武状元张三甲相比,中国最后一位文状元刘春霖的命运更为曲折。
刘春霖出生在清贫之家,早在幼年时期,他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家境困难,他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但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一步步攀登上了学术的高峰。
经过多年苦读,刘春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一举成为文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之职。仅在一年之后,清政府就宣布废除文试科举。
此后,刘春霖远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寻求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回国后,他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贡献,更在教育事业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清朝灭亡后,刘春霖又先后担任了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1928年,眼看着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刘春霖毅然辞官隐居北平。
虽然辞官隐退,但刘春霖依然心系国家。九一八事变后,由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盯上了刘春霖。当郑孝胥以教育部部长的职位为诱饵,企图拉拢他时,刘春霖却以“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为由断然拒绝。之后,北平沦陷,大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人承诺给予刘春霖北平市长的职位,企图让他为傀儡政府装点门面时,他忍不住怒斥了这些汉奸是“筋骨软的东西”。此举惹恼了日本人,刘春霖因此被抄了家。此后,他闭门谢客,只以书画安慰内心。
1944年,这位73岁的老人在北京去世,只留下墓志铭上刻着的“退隐林下,忧国忧民,痛斥贼寇,豪气千钧”十六个大字,向世人诉说着最后一位文状元的一生。
(编辑 陈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