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米的美国魔鬼塔
2024-08-18李嘉麟
在美国怀俄明州,有一座不足300米的“矮山”。别看它不高,论起攀登难度,就连珠峰登顶者都对它望洋兴叹。
在美国怀俄明州东北部,有一座由火山岩和沉积岩构成的圆柱形岩石塔——魔鬼塔。它矗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显得格外突兀。谁能相信,近百年来,能够登上264米塔顶的登山者不足百人。
那么,魔鬼塔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让好事者争论了一百多年。
“仙女”还是“恶魔”?比珠峰还难攀登的矮山
1875年之前,位于偏远地区的魔鬼塔鲜为人知,直到美国陆军上校查理·道奇带领的勘探队打破这里的宁静。
一天,勘探队来到贝尔富什河附近的平原,意外发现一群印第安人正对着一座山峰进行膜拜。这座山峰形状奇特,远看像一大把筷子捆在一起,笔直地插向天空。山峰引起了队员们的兴趣,他们向印第安人打听它的来历。
在询问中,查理·道奇误将山峰的名字翻译为“恶神塔”(Bad God’s Tower),勘探队向政府报告时也使用了这个称呼,到了后来,人们索性就称呼它为“魔鬼塔”(Devils Tower)。而它的原名“熊的家园”(Bear Lodge),反而不如“魔鬼塔”那么广为人知。
关于魔鬼塔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堪称美国版的“七仙女智斗黑熊”。讲述的是七个印第安小姑娘外出游玩时遇到一只发狂的黑熊,为了躲避黑熊袭击,她们爬上一块巨石。就在黑熊也即将爬上巨石时,巨石竟然奇迹般开始“长高”。黑熊不甘心,锲而不舍朝着女孩们爬去,锋利的熊爪在巨石上划出一道道爪痕。可是,黑熊向上爬一米,巨石增高一米,黑熊再向上爬一米,巨石又增高一米……最后,黑熊精疲力竭,无功而返。而巨石越长越高,把七个小姑娘送上天空,化作了七颗明亮的星星。据说,黑熊的爪痕就是今天魔鬼塔侧壁的平行痕迹,女孩们变成的星星则是离地球最近、最亮的昴宿星团——北斗七星。
第二个传说,魔鬼塔是由地狱中的恶魔用利爪撕裂山体创造的。建成后,恶魔为了炫耀自己的强大,站在塔尖擂鼓,大地随之颤动,当时听到鼓声的人无不恐慌……
然而,让魔鬼塔声名远扬的并非两个传说,而是它的攀爬难度。论粗细和高度,魔鬼塔都无法与那些高山峻岭相比,但却成为世界上最难被人类登顶的山峰之一,攀爬难度甚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难得多。
魔鬼塔的塔高只有264米,底座直径305米,顶端直径84米。从这些数字来看,魔鬼塔甚至有些矮小,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它成为登山者的噩梦呢?
原来,虽然魔鬼塔并不高大,但侧壁上却有数百道平行裂缝,这些裂缝把它分割成六角形柱,最长的持续裂缝长达122米。裂缝表面十分光滑,构成它的火山岩具有蜂窝多孔的特性,风吹日晒后极不稳定,时常会有小块岩石脱落。此外,为了保护这座山的独特构造和山体安全,攀爬者被禁止使用岩钉,只能采用绳索辅助攀岩,这些因素使得登顶极为困难。根据攀登技术困难度的评级,魔鬼塔被评为5.7-5.13级,攀爬难度极高。
尽管如此,冒险者对魔鬼塔的攀登欲望依然不减。190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将魔鬼塔设立为美国第一座国家纪念碑,归属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由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魔鬼塔名声大振,络绎不绝的冒险者向塔顶发起了无数次冲击。
1937年,弗里茨·威斯纳等人首次通过攀登技术登上了塔顶,这时距离魔鬼塔被世人熟知已经过了62年。
外星人飞碟基地?海上“升”起的魔鬼塔
1937年以后,每位试图攀登魔鬼塔的挑战者,事先须提前登记,留作纪录之用。迄今为止,共有五万多人申请攀登魔鬼塔,但是,不到一百人攀登成功,且有不幸坠落死亡的事件发生。
1977年,美国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了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畅想人类与外星生命体的第一次历史性接触。影片中,一柱擎天的魔鬼塔被描绘成外星人的飞碟基地。
导演的取景灵感源于魔鬼塔奇特的造型。魔鬼塔的山体侧壁与地面几近垂直,表面还密布竖直的平行沟槽,塔顶也异常平直。远远望去,似山非山,与周围的丘陵、平原格格不入,不像地球上常见的地貌。
魔鬼塔与外星人当然毫无瓜葛。那么,它不是“天外来客”,难道是从海上“升”上来的吗?
答案确实是这样。在距今一亿年前左右,这里只是一片浅海。三千多万年过去,沉积物在海床上大量沉积,逐渐形成了由砂岩、页岩和粉砂岩构成的沉积岩。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地壳内部的压力不断向上挤压,形成了丘陵和山脉。同时,地心深处灼热的岩浆上涌到地表,冷却后形成了坚硬的熔岩,散落到魔鬼塔附近的地表上。
历经无数次的地层变动和岩浆推挤,熔岩与柔软的沉积岩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沉积岩“包裹”着熔岩的特殊结构。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下,冷却后的熔岩开始结晶、收缩、断裂,最后形成火成岩六棱柱巨石。地壳不断抬升,“包裹”着六棱柱巨石的沉积岩露出地表,不断升高。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下,相对柔软、疏松的沉积岩逐渐脱落,露出了坚硬的火成岩六棱柱巨石,这就是魔鬼塔的雏形。
构成魔鬼塔的火成岩是一种灰色或绿色的响岩斑岩,上面还镶嵌着长石晶体。长石晶体逐渐脱落,所以魔鬼塔的山体看起来有很多平行沟槽,奇异丑陋,难怪会让人联想到黑熊的撕咬或恶魔的杰作。
魔鬼塔的旅游须知每年六月静悄悄
提到印第安文明,你的脑海是否瞬间浮现了头插羽毛、满脸文饰,身穿皮袍、胸戴串珠,说着未知语言的原始人形象。其实,这种头上插满羽毛的印第安人形象大多属于北美印第安人。在南美洲以采集狩猎为生的亚诺玛米人、打渔为生的雅马纳人等,这些部落的先民共同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印第安人的帝国文明,辉煌程度并不逊色于其他早期文明。
然而,印第安文明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长期偏居一隅的印第安文明很难发展成现代文明,过多的语言系统也阻碍了各印第安族群的交流发展。仅生活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就说着33种语言,整个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更是使用着2000种以上截然不同的语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魔鬼塔附近的印第安人仍然以传统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也一直向来到这里的人展现着当地文明。
魔鬼塔国家纪念区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占地约545 公顷,其中大部分地区被松树林、林地和草原覆盖,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虬松、苍松、杜松、马尾松和白杨等树木,以及野浆果等灌木,为黑熊、鼠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庇护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为了保护魔鬼塔的种种奇景,同时尊重印第安人的信仰,景区特别制定了一系列“旅游须知”。
例如,在魔鬼塔国家纪念区内徒步时,需要自行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和舒适的鞋子。道路限速严格控制在每小时25英里。路上常有鹿出没,尤其是在黄昏和夜晚,因此行驶要尽量放慢速度,以避免撞伤野生动物。纪念区内,禁止喂养包括草原狗在内的野生动物,此外,所有的植物和考古文物都受到保护。最重要的一条须知是,游客不得擅自挪动印第安人绑在树上的祈祷布,也不得随意触碰散落的岩石。
尽管如此,这些禁令仍无法让印第安人满意。在阿拉巴荷族、夏安族及苏族等印第安人心中,魔鬼塔是不可被外人侵犯的神圣之地。
关于“是否应当还魔鬼塔一个宁静”的问题,美国社会也展开了激烈讨论。2005年,美国众议会试图推动一项提案,将魔鬼塔命名为“熊之家国家历史地标”,以此承认土地与美洲原住民的关系。此举遭到了许多人反对,尤以众议员芭芭拉·库宾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她认为这一名字虽然能让印第安人获得一些心理安慰,但改名将损害旅游业发展,并给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困难。
改名与否,印第安人也许并不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那些登山者,因为他们认为攀爬魔鬼塔是一种亵渎行为,但登山者却认为,攀登这座塔是他们的权利,因为这属于政府的土地……几经争论,双方最终达成妥协:每年6月,印第安人在魔鬼塔周围举行仪式时,登山者需要暂时压抑攀登热情,静候魔鬼塔每年一个月的“封山期”结束。据了解,约有85%的游客会自觉遵守这一禁令,而一些心急的登山者和山地国家法律基金会则起诉了公园管理机构,认为政府偏袒印第安人。
没人知道这场官司要打多久。但无论如何,与其他月份的热闹喧嚣相比,每年六月的魔鬼塔终于是一片静悄悄了。
(编辑 王凤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