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讨

2024-08-18谢盛嘉

职业 2024年14期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专创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化校企产教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实现联合培养,通过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构建具有职业院校特点的“一平台、双精准、三递进、四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其他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课 题: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GDJY-2015-B-b127)的研究成果。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大众创业”政策深化落实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创业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职业院校承担着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职业院校必须不断优化“双创”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社会高质量人才产出,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双创”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教师

职业院校作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其对于“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念模糊,创业课程通常作为选修课出现或是仅作为就业指导的某一环节,学校的专业教育还是更偏重于专业技能和操作方面,这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产生了一定偏差。

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学习方面偏重于理论学习,创业教育实践途径单一;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尚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转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思维模式固化、知识结构单一。

(二)创业实践经验欠缺,与专业教育脱节

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在校园,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难以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自身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时,表现为创新思维缺乏、承受能力较弱,存在考虑问题简单化、处理问题理想化,对创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等情况;市场拓展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强,无法有效解决实际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愿,但碍于能力不足,真正能够坚持并成功的学生创业者比例仍旧很小。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双线发展的情况,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通常会将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单独开辟出一个模块进行方案设计,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脱离,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真正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较少,进而影响学生创新创业。

(三)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学生创业将会面临许多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得到资金、政策、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部分学校在促进学生创业方面的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律、市场监管、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职能部门多头管理,难以有效提供整体配套服务,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实施创业项目。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以企业为依托,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大多为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到校开办讲座,宣讲创业信息,提供加盟创业项目,指导创业竞赛等,合作方式较为简单,无法建立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学校“双创”教育的重点要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通过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把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实施符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双创”教育,学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基础,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中心,构建校企协同“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双精准“三全育人”培养机制,突出“专业基础能力、创业体验——专业核心能力、创业培训——专业综合能力、创业孵化”三级能力递进培养,营造“产教、专创、科创、思创”四融合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构建“一平台、双精准、三递进、四融合”具有职业院校教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以“工学深度融合教学”为切入点,构建能力递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将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进行统筹规划,实施“1+1+1”的3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课程内容层次化、阶梯化,将由校内教师主讲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基础实务课程放置在第一至第二学期,为学生掌握开展社会调研、进行方案编制、撰写项目申报方案打下坚实技能基础。将校内教师主导与企业导师辅助共同完成的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放置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帮助学生熟悉相关政策和市场运行规律,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进行商务策划的能力。将由企业主导、校内教师辅助的企业运营综合实战和创业项目孵化放置在第五至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现代产业学院创业园区进行实战,充分掌握企业的运营流程,形成创业团队,借助创业园区引进的合作企业资源完成创业项目市场转化,让学生以一体化的方式掌握企业运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专业学习与创业就业有效对接。

(二)以“教学团队互助化”为支撑,健全制度打造专兼职结合教师团队

校企共同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队伍,学校制定了相关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积极吸纳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掌握先进技术、熟悉行业企业发展的创业导师团队,通过制定创业导师团队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培养、选拔和引进创业导师团队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创业项目指导工作,合作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导师,职业导师依据企业业务工作管理规范要求学生,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开展教学和创业项目指导工作。学校完善专职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制度,分期选拔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6个月的挂职学习,专任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必须完成“四个一”任务(扎根一个职业岗位,把握一个专业方向,深入一个实践项目,做好一个成果展示),借助企业资源培育一批熟悉行业发展现状、能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战型校内创业导师。通过打造专兼职结合教师团队,共同构建校企协同“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双精准“三全育人”培养机制。

(三)以“培养方式实战化”为重点,校企合作引进真实创业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从低到高的原则,建立递进式教学模块,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施,实现校企共建课程、共组团队、共管项目、共育人才、共享成果。依据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开展创业培训,整合多方资源,引进一批成熟的校企合作创业培训项目,结合学院专业、师资、场地等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创业培训项目,校企合作编制项目培训计划、规范培训标准、开发培训资源,逐步建立有特色的创业培训项目库。通过校本化项目开发,培训项目更加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在企业实训环节的内容将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将项目的完整业务流程作为教学主线,使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行业标准的认识,使其熟悉完整的产品化流程,在实操过程中及时反馈真实的评价信息,把握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

(四)以“角色互融深入化”为手段,实施“小老板培育工程”促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企业管理思维,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项目考核管理,学生必须完成角色转换,通过现实场景的创设,真正把企业有形的业务流程、标准规范和无形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有机融入职业教育,营造“产教、专创、科创、思创”四融合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匠心、匠德、匠艺”精神塑造,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从心态到技术脱节的问题。在学校内部创业园区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开设“小老板培育工程”,扶持学生创业,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

(五)以“工学交替常态化”为基础,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创设环境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灵活政策,融合校内创业园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创业苗圃等优质资源,校企协同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提供孵化服务和经营场所开支补贴。引进多种业态的合作企业,以“市场化运营、公益性服务”为运作模式,共建创业实训基地,基地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创业实训基地根据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开发基于真实业务的创业实训项目,强调lRFe8WuYA/HDjQxYFyTxhA==“先参与、再主导”的创业实践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战项目,逐步积累必要的经验、资源、人脉,之后再自主创业。

三、结束语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一平台、双精准、三递进、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以来,通过成立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协同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的共享机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丰富学生创业项目内容,降低学生创业难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青青,张红萍,王子逸.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J].文教资料,2020(18).

[2]林木湫,李东鸿,莫夏杰,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 2020(3).

[3]赖浩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0(8).

(作者:谢盛嘉,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