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2024-08-17王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3期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载体,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亦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然而,如何有效破解融合过程中的理论瓶颈与实践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尚需深入探讨。通过探寻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旨在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助力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关键 词]大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165-04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下,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如何在现代教育语境下,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仍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本文旨在对此展开探讨,期望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的深入剖析,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的青年学子提供有益启示与参考。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基石: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演变,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道德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伦理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准则、人格理想等多个层面,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无不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智慧。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通过选取富含道德意蕴的经典文本,如《诗经》的民风民俗、《论语》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唐宋诗词的家国情怀等,将这些道德元素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品读美文佳句的同时,能够直观感受到先贤们高尚的道德追求与人格魅力,从而为培养正确道德情操奠定坚实基础[1]。

(二)价值认同的纽带: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公正、诚信、和谐、敬业等,与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高度吻合,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大学语文教学通过解析传统文化文本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这些普世价值,从而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比如,通过对《孟子》中“舍生取义”“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探讨,可以强化学生对公平正义、人民至上的价值认同;通过赏析《离骚》中屈原的忠诚坚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2]。这种价值认同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保持道德定力,做出符合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行为选择。

(三)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增强: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成就以及历代先贤的高尚品质,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从而产生对自身文化深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增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时,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传播中华美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播者。不仅如此,通过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学作品、历史典故、哲学思想等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在比较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与生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1.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平台,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旨在通过深度挖掘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文化瑰宝,使学生在研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2.在融合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与提炼

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内容都适宜直接引入课堂,而应根据教学目标,选取那些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精髓,又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部分[3]。例如,可以侧重于弘扬仁爱、诚信、和谐、自强等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尊重自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科学精神,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启迪智慧的重要教育资源。

3.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学习需求与接受效果

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偏好以及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理解和接纳程度。同时,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传递与内化,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陶冶的多重目标。

(二)实用性原则

1.在选择传统文化元素时,关注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例如,将古代诗词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通过解析古代散文中的人际交往之道,帮助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热情。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对接的方式,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增强其主动学习与传承的动力。

2.在教学方法上,应鼓励学生将所学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师可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组织诗词创作比赛、举办传统节日文化讲座、开展地方民俗考察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锻炼其语言表达、思维创新、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4]。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开设线上讨论区、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实践舞台,使其能在互动交流与自主探究中,灵活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在真实情景中的文化运用能力。

3.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

例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应用文写作的知识进行相关课程实践;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古典修辞手法提升新闻写作的艺术性;对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以讲解古代绘画与文字表达如何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大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树立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探索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时,树立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将其视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资源,同时,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其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应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态度,明确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价值。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更是涵养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例如,在教学《离骚》时,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成就,更应深入剖析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坚持真理的品格,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如对社会责任感的呼唤、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5]。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遥远的历史遗迹,而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源泉。

树立这一教育理念,大学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究中亲近传统文化。例如,利用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游览古代园林,感受古典建筑之美;通过线上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境,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开设微课、慕课,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有助于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提升学习效果。

树立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大学语文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倡导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作品,如在讲解《红楼梦》时,除了文学分析,还可以引入社会历史背景、儒家伦理观念、园林艺术特色等内容,使学生在交叉学科的碰撞中,深化对作品内涵及背后文化传统的理解[6]。

树立这一教育理念,也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关注现代议题,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与表达。教师可以选取与现代社会热点相关的古代文本进行教学,如探讨《孟子》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关系,解读《庄子》中的生态智慧与环保理念的契合点等,促使学生在古今对话中产生新的见解与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创作,如撰写融合古典诗词风格的现代诗歌,设计蕴含传统图案元素的现代产品等,以此激发其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能力。

(二)增添契合文化融合的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确保其中涵盖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应精心挑选历代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汉语文学的瑰宝,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趣味等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

除文学作品外,还可以适当纳入非文学类文本,如古代哲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领域的重要文献,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面貌与深厚底蕴。例如,《论语》选读,让学生在品味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言谈中领悟儒家的人伦道德与治国理念;选取《史记》中的重要篇章,如《项羽本纪》《屈原贾生列传》,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人物风骨,甚至可以引入古代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的部分章节,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独特成就。这些非文学类文本的引入,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传统文化整体框架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如“仁爱”“礼义”“和谐”“自然观”等,设置专题单元,将相关作品集中呈现,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例如,设立“儒家伦理观”专题,收入《孟子·梁惠王上》中关于“仁政”的论述、《论语·颜渊》中关于“克己复礼”的讨论等,配以教师的专题讲解与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这样的专题编排有助于学生在系统的、主题式的教学中,形成对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深刻认知与认同。

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也应注重与当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关联,使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焕发生机。例如,选取反映古代女性命运与抗争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贾探春等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性别平等、女性赋权等现代议题;或者在讲解古代生态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时,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环保理念与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还能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7]。

最后,还可以配套开发各类辅助教学资源,如电子书、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学术讲座、实地考察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制作《史记》的动画短片,生动再现历史事件;开发“唐诗地图”应用程序,让学生跟随诗人的足迹,边游历,边学习;邀请专家进行线上直播讲座,深入解析传统文化的某一专题。这些资源的运用,能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构建契合教育模式的教师团队

1.重视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构建契合教育模式的教师团队首先要重视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学校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解读与研讨,帮助教师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术视野。鼓励教师参加国学研修班、古典文学暑期学校等专业培训项目,通过实地考察、经典研读、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与领悟。例如,某大学语文教研室组织教师赴曲阜孔庙进行实地教学,通过亲历圣贤故里,教师对儒家文化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这无疑增强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传达儒家精神的力量。

2.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学校应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法培训,推广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模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建设、数字化资源利用等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教学的新需求。例如,某教师在讲授《离骚》时,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屈原生平、楚辞特点等相关资料;课堂上则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离骚》的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课后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延伸阅读推荐、在线答疑等,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闭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组织跨学科研讨会

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单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往往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此,应构建跨学科、跨校际的教师协作网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可定期组织跨学科教学研讨会,邀请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各自领域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可推动校际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联合举办教学观摩、师资培训等活动。如某地区多所高职院校联合成立了“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定期举办教学论坛、工作坊等活动,共同研发跨校共享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显著提升了区域内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4.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构建契合教育模式的教师团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应将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体系,如对参与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竞赛等给予加分或奖励。同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提高其职业成就感与社会认可度。如某大学设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卓越奖”,每年对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投身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与动力。

四、结束语

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之举,也是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学校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以及完善评价体系以确保融合效果的持续优化与提升。在今后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积极探索与尝试,不断丰富和完善融合路径,使之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 祁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1):90-92.

[2] 王悦欢,刘钊.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选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8(3):22-25.

[3] 裴亚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初探[J].甘肃教育研究,2023 (3):117-119.

[4] 德吉曲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1):114-117.

[5] 许小婷.《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1(4):204-205,210.

[6] 邓洁莹.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J].教育现代化,2018,5(20):110-112.

[7] 余海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发展研究[J].前沿,2017(9):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