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4-08-17葛竞石应洪
[摘 要]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立足国家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旨在探究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和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系统分析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探寻了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实现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教育结构与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政策支持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措施。研究结果旨在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 词]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01-04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尤为重要,而这些都和教育紧密相关。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成渝地区的教育公平,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既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也是加速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催化剂。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是人才培养与供给。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满足了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导向型的产业。这些人才的供给直接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二是技术技能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提升整个劳动市场的生产效率。三是产教融合与创新。高职院校通常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这不仅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支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四是促进就业与社会稳定。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教育服务,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减少结构性失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义
一是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整合。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可以整合成渝两地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二是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创新发展。三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能够培养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四是提升教育服务的区域均衡性。通过建立教育协同机制,可以使成渝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增加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五是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体系。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系统完备、服务完善、办学多元、管理科学、开放共享的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六是实现教育政策和项目的同步推进。成渝两地共同争取将重大教育政策、项目、平台、改革纳入国家规划,这有助于两地在教育发展上的同步推进,共同提升教育水平。七是建立长效的教育合作机制。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签署的框架协议,明确了共建教育合作常态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内容,这有助于两地在教育领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末,重庆市有高职院校44所,其中国家优质高职院校5所,“双高”建设项目学校10所。四川省有高职院校81所,其中国家优质高职院校9所,“双高”建设项目学校8所。从绝对数量上看,四川相对重庆更有优势。但从相对数的角度进行比较,若以每百万人口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作为衡量指标,重庆市高职院校数约为四川的1.47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数约为四川的1.55倍,国家“双高”高职项目单位约为四川的3.5倍。从区域分布来看,重庆市44所高职院校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分别为16所、27所;其他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分别为6所、2所。四川省81所高职院校的分布为,成都平原经济区53所,川南经济区11所,川东北经济区11所,凉山、阿坝、甘孜等攀西和川西北经济区仅有6所。由此可见,成渝两地高职院校主要还是分布在核心城区,呈现明显“核心强、边缘弱”的分布特征。从专业分布结构来看,成渝两地高职院校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与布局,适时调整专业布局。例如,成都的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四川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加大了“10+3”现代农业、“5+1”现代工业、“4+6”现代服务业等专业的布局与招生规模。而重庆市的主导产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医药和能源等,重庆市的高职院校加大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布局与招生规模,主动服务重庆市“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和项目。但由于成渝两地在产业布局上有着一定的竞争与重合,两地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与障碍,无法与区域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导致两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尚存在诸多短板。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资源配置不均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和质量。成渝两地核心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重庆、成都主城核心区,这些区域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科研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足以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满足需求。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方面,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很难及时跟上成渝地区产业的发展变化和新兴行业的崛起,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成渝地区当前主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等职业教育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常态化、制度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不高,进而影响专业的合理设置和调整。尽管已有川渝两省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有效地整合两地资源、协同两地政策、对接两地产业发展需求,仍是一个挑战。
3.校企合作模式与市场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然而,在成渝地区,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合作领域不够广泛、合作成果难以量化及转化等问题。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式。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健全的市场机制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然而,成渝地区的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完善,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例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多地依赖于行政指令而非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等。
4.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不足
一是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深入。尽管成渝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较强,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较少,合作交流渠道不够畅通。这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建设有待加强。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共同努力,而成渝地区在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三是教育实践基地特色不明显。建立具有成渝地区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然而,目前这样的实践基地还不够多,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
三、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方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首先,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并面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理论支持了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群体动力理论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努力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不同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激发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与提升。
最后,教育公平理论主张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强调为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这要求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注重缩小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坚实,涵盖了多个层面的理论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指导。这些理论基础为区域间的教育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成渝两地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规章,为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可以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保障等,以鼓励高职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2.优化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
改革成渝两地“各自为阵”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顶层沟通与设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教育决策的灵活性和效率。此外,政府应明确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比如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等,以及重点支持与发展的产业和领域。
3.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如职业教育联盟、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等,以及配套的运作机制,促进各方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从而有助于确保政策始终符合实际需求,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1.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产教学研结合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设立企业课题等。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2.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更新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鼓励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习指导等环节,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企业文化和技术要求,提升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推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1.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创新、共享平台
成渝两地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官方“产学研用”一体创新平台,鼓励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同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平台,助力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包括课程资源、教学设置、实训基地等。
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信息流通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均衡分布,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区域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教育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3.鼓励跨学科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1.建立区域师资共享、培训平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由成渝两地政府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共享平台,促进优秀师资的合理跨区域流动,提升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职教师培训基地,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和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大力引进行业专家,推进教师挂职锻炼
成渝两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而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
3.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构建成渝地区高职院校之间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教学观摩、学术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共同提升教师素质。鼓励成渝两地高职院校围绕特定专业或课程,组建跨校教师团队,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五)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1.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实施内部质量管理
成渝两地应建立一套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鼓励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确保教育质量从内部得到保障。
2.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强化外部监管机制
成渝两地应构建一套统一的包含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综合评估体系,成立独立的教育质量监督评估机构,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包括自我评估、同行交叉评审、专业评审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教育服务质量符合标准,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教育教学、调整政策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五、结束语
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的整体水平,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谭红,周优文.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障碍及突破[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 31(5):15-19.
[2] 谭绍华,黄鑫,李同同,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价值向度、经验借鉴和路径建构[J].教育科学论坛,2021(27):9-14.
[3] 刘惠娟,宋新硕.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8):41-46.
[4] 蔡丽娟.粤港澳大湾区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 36(24):60-61,74.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磅来袭,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EB/OL].(2020-01-06)[2024-05-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973490922012004&wfr =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