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4-08-17徐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3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其深刻内涵融入高职语文课程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历史使命。然而,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往往被视为专业技能的附属品,受重视程度不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较多停留于了解层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寻求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 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05-04

一、引言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让身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明确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开阔了文化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体系,但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文化自信已然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弘扬和传承,才能展现其存在意义。高职院校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高职语文课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语文课程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要求。

二、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展的理想追求、奋斗精神、家国情怀等,构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面临外部挑战和内部变革时,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提供坚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结晶,这些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力支持。

三、高职语文教学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语文教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素养,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有助于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文化现象,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对比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共通之处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高职语文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学生能够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增强感情陶冶。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社会现象等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了新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别于以往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的受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也将发挥更大价值。

然而,如何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并取得实效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看,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复杂,基础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偏重对文本的基础解读和理解,容易忽视学生更深层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以讲解和讲述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较少。这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于表面,并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其内涵与价值。

其次,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氛围来看,高职院校语文课往往出现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对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语文课与他们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导致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动力。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导致语文课时的削减和文化课的边缘化,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现象也进一步造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被忽视。

再次,从教育资源和设施来看,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且初期未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教育资源、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方式的利用不足,也限制了传统文化教学效果。

最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不强。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或疏远,缺乏对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认识,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已有一定的融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职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弘扬与传承。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回归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具有文化弘扬、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是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最直接载体。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语文教学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自上而下引起重视,将文化基础课程提到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高度。

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语文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及高尚师德;鼓励语文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支持语文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年轻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二)优化高职语文课程

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高职语文课程可以按需调整授课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使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符合学情,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1.确立课程定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高职语文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属性。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塑造文化气质和人格魅力,提高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深入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确立高职语文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定位,更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对于实现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推动高职语文教育创新以及增强学生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教材研究,加强经典阅读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常见的体例基本按照文学发展史、文学体裁、文学基础到表达能力进行编排,课文内容包含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文学作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帮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对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艺术等方面的精髓。阅读经典,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必要时可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开发校本教材、活页教材,如文学经典赏析、古诗词鉴赏、诸子散文选读等,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增长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结合专业特点,促进融合教育

围绕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语文教师可以同专业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发挥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的互补性,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实现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

针对不同专业,可以依照专业特色实施项目化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项目的实践学习中。例如,针对美术专业学生,可以组织开展“诗经”主题艺术展项目,通过策划、设计、成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诗经》相关文学知识,按照诗经中战争、劳动、爱情等不同题材设置不同单元,通过美术作品形式展现诗经中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经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在实践中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及实际应用,提升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

此外,跨学科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较高。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创新的视角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具备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其他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推进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需要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专业学习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讲授模式,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实践应用、开展活动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材多按照文学发展史、文学体裁、文学基础到表达能力等方式进行内容编排,教学设计往往依照单元说明或单篇课文展开,根据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情特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际教学过程多偏重基础知识积累及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的领悟和情感体验稍有欠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树立产生的影响较小。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根据教材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设计阅读欣赏模块,把对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作为教学重点,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一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大学语文》(孙昕光主编)中诗歌单元的《山鬼》一课为例,在课文讲解基础上,将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感、不朽的求索精神和超逸的高洁品格作为学习重点,设计阅读模块,选取《橘颂》《离骚》《招魂》《屈原列传》等阅读材料,配合人物纪录片《屈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体会人物的坎坷经历和曲折的心灵旅程,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并将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效融进学生的价值观中。

2.设计多样化课堂活动

针对教学各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展分组讨论,促进相互启发;组织实践教学,感受文化魅力等。

例如,在《大学语文》(孙昕光主编)中散文单元的《听听那冷雨》一课,课程导入设计“思乡”主题的古诗文诵读环节,通过展示“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思乡怀远”的思想观念,进而引出余光中源于民族感情、源于传统文化的“乡愁”情结;在小说单元《红楼梦(节选)》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场景、人物对话,让学生深入体验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受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宝黛二人追求个性与爱情自由的人物特点,赋予传统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反思,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对课文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注重课内外有机结合

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结合教材内容、课堂需要,在课外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作品及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拓宽文化视野。资源库内容可以涵盖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领域,形式可以包括古籍文献、经典作品、历史故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在搜集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确保学生获取的信息准确、可靠。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需要将其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提供相应的传统文化作品和资料作为补充学习材料。同时,要关注课堂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更新和完善资源库的内容。建立一个丰富、便捷、互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的优质平台,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实践是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可以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文化社团、文艺演出、文化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班,学习经典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构建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组织教师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研讨活动,能够促进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引导教师树立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语文课程,不仅关乎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还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职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文化自信。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课程中的融入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参考文献:

[1] 李源清.《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9):52-55.

[2] 李慧芳.新时代文化自信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9(17):44-46.

[3] 李文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知识文库,2023(3):25-27.

[4] 杨玲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417-418.

[5] 喻念念.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融合研究[J].职业,2017(3):35-36.

[6] 郭秀琴.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2023(43):99-104.

[7]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教育课程的路径探索[EB/OL].(2023-11-29)[2024-05-13].https://reader.gmw.cn/2023-11/29/content_36997922.htm.

[8] 张盼盼,韩小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今天,2022(23):103-104.

[9] 余飞.借“大学语文”养文化自信[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7(4):61-62.

[10] 谢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16(23):56-57.

[11] 马贤平.高职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J].作家天地,2021(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