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课结合”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4-08-17庞亚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3期

[摘 要]针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现有的教学困境,从职业技能竞赛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竞赛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途径,提出整合课程项目对接大赛任务、设置任务梯度实现分层培养、引入竞赛模式激发课程活力、融合评价标准体现职业素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 词]以赛促学;技能竞赛;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82-04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土建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培养的识读和绘制工程图形的能力,贯穿并影响整个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及工作实践阶段,是土建从业人员必备的内在基础核心能力之一。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找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现实情形的改革路径和方法,对新时代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现状研究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空间几何学、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等学科,内容繁杂、应用性强、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以我院为例,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理论上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能达到具备课程目标能力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内容繁杂,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

课程包含制图与构造两部分内容,制图部分知识涵盖了三面投影知识、轴测投影知识和剖切投影知识,要求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又缺乏科学有效和持之以恒的训练,造成无法准确建立工程形体的三维形象。构造知识则涉及面广,每一处构造做法多样、组成材料多样,学生需要理解并记忆一些常规的构造做法。作为懵懂的初学者,对职业缺乏感知,对课程与自身发展难以建立持久的联系,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统一,不能适应差异化的个体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生源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1]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质、需求、能力、偏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步调,想要实现每个个体均质化的能力发展,是一种美好但不切实际的愿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现状。但由于实行差异化教学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对教师和行政管理的挑战性,导致实施难度大,至今对所有学生进行步调一致的教学仍是常规模式。

(三)教师占据主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课堂形式仍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担心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担心完不成教学进度,往往采取亲自灌输的方法,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占比过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度及教学进程接受度的自我感知判断不足,对教学大纲及学习目标了解程度偏低,课程认知行为较弱,课堂互动不足,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主动性仍相对较弱。

(四)教学深度不足,与竞赛要求差距明显

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选手能准确识读一套中等规模的高层民用建筑施工图及相关技术文件。高层建筑涉及的部位及做法较复杂,如地下室集水井、消防电梯基坑、剪刀楼梯、玻璃幕墙、采光井、种植屋面等。这些内容基本不会出现在介绍常规建筑部位构造做法的教材中,但又是实际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建筑节点构造类型。学生缺乏对此类节点的认知,既无法应对竞赛,又在实践工作中无法直接上手。此外,教学任务以构造节点的抄绘形式为主,学生绘制过程不需动脑思考,造成过目就忘、不清楚节点详图与施工图的对应关系,更不用说理解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对图纸进行改错和补漏了。教学止步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对学生应变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二、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结合工程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将课程、技能、创新竞赛的内容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与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岗位练兵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参赛者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1],从而达到培养拥有较强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效。

(一)通过竞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人有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需求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求能转化为动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某一对象采取积极的行为[2]。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满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一个螺旋向上、不断循环的良性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而且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竞赛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竞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竞赛既来源于课堂,又超越课堂。竞赛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跨界组合。如建筑技术学科与材料学科的碰撞与组合,在竞赛中提供可替换的材料组,要求参赛者根据材料的特性和实际使用环境,选择适用的材料并与之相对应的连接、安装、固定方式。又如,与物理学科的组合、与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甚至于与人文学科的组合等。对参赛者来说,建立在扎实的基础技能层次上,通过竞赛拓宽视野,获取本门学科的前沿信息,进行更多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思考与实践中形成发散性思维,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技能竞赛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陈小波认为,高效率不仅是解决社会对技能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唯一途径,而且是卓有成效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唯一途径[3],通过提前组织培训、集中强化培训和赛后培训来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尽管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做到对学生开展普遍的课外强化训练,但将竞争意识引入教学,使用各种激励手段来引导学生开展竞争,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主训练。

三、基于竞赛的教学模式要素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行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由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涉及这四个要素本身及其结构形式的改革。

(一)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4]。具有职业属性的职业教育应打造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论是否参与技能竞赛的指导,专业教师都应熟悉技能竞赛的考察内容和方式,透过竞赛理解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点带面,通过有竞赛经验的教师向课程团队其他教师传播、辐射,提升整个课程团队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的深入理解。同时,通过定期下企业锻炼、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等方式了解行业发展动向,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眼界,当好学生的指路明灯。

(二)学生层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4]。竞赛的氛围整体积极向上,在竞争意识的推动下,学习效率提升明显。因此,应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并控制好竞争度,既要防止竞争意识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程度受限,又要防止竞争过度导致学生获得感不强。同时通过身边人、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向学生推送往届竞赛的宣传视频、请竞赛获奖学生分享竞赛体验和心得、宣传技能竞赛标杆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方式传递并扩大竞赛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引导他们向典型人物看齐,树立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

(三)教材层面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教与学相互作用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4]。职业教育具有职业的根本属性,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满足知识内在层层递进的逻辑和规律。在组织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剔除不符合行业发展状况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考虑到纸质教材的相对滞后性,开发并使用新形态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互联网资源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所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规范。同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当挖掘生活化的素材,使之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技能竞赛是一个良好的风向标,其命题有着企业专家的参与,融入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反映了对人才的最新要求。研究技能竞赛的内容,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

(四)媒体层面

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信息传播方式[4]。利用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新教学媒体在当代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凸显,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实现对空间几何形体和建筑模型的三维建模,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因学生空间思维不足、实物展示困难等原因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问题。通过各种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能破除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满足个人不同程度和不同时空的学习需求。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评测工具、虚拟仿真软件等途径将职业技能竞赛的核心资源、拓展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转化。一是依据职业技能竞赛的知识要点、技能要点、试题库、评价体系打造微课、慕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竞赛心得整理、竞赛规范整理、理论知识整理、竞赛成果整理、微课视频录制等,将竞赛内容和心得体会融合到学案和课题项目设计中,将部分学生受训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的教学资源[5],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二是利用即时通信软件联合企业导师,打造企业课堂,实现校企共育。三是利用实训平台,挖掘整理实训资源,在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竞赛模拟训练。

四、技能竞赛融入课程的角度分析

(一)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简介

建筑工程识图赛项是土建类专业的传统赛项,前身为“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大赛,2017年进入国赛赛项,并于2020年、2023年分别完成两次赛项升级,全面接轨世赛。比赛内容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和“结构识图与绘图”两大模块,每个模块任务包含识图和绘图两项任务,2023年增加三维模型转换任务,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进一步加深。主要考核选手在建筑工程施工图技术信息识读、理解工程资料意图并遵循制图规范绘制工程图、进行数字设计成果三维转换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历次建筑工程识图赛项规程中,均将建筑识图、建筑构造课程列为土建施工类和建设工程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可见,将本课程与技能竞赛“融合、融通、融汇”是岗课赛证模式赛课融通的重要一环。

(二)技能竞赛任务与课程的关联

技能大赛中的“建筑识图与绘图”任务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考查内容为阅读建筑施工图纸、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单等,领会图纸的技术信息,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错误、缺陷、疏漏,并根据施工图纸、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单等完成建筑专业施工图绘制。课程教学则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与强化。对应技能竞赛环节,建筑识图部分通过理论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图纸内容及背后的规范的掌握程度,通过绘图的实践题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绘图方法的掌握程度。团队竞赛,不但考查个人的专业水平,更考查团队协作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赛项历年来的规程、赛题库、赛卷等相关资料梳理出与本课程相关的7个主要任务以及对应的知识准备和职业能力需求,见表1。

五、基于竞赛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一)整合课程项目,对接大赛任务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顶级赛事,大赛的竞赛规程、竞赛标准、评价标准是由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共同研制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行业和企业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流程,也体现了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专业能力需求。因此,以大赛实施方案文本为导向,结合课程将其考查的任务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分解,形成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课程项目,实现课程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5],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通过教学实施过程,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养成。依据上文梳理出的7个主要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15个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分解任务。其中,图纸识读任务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次序,以具有典型性的实际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初期识图阶段采用小型多层公共或居住建筑,综合识图阶段采用高层公共建筑。

(二)设置任务梯度,实现分层培养

分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目的是想探索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面对学生之间个体的显著差异,如何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4]。其指导思想是: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教也有差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建立一种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也就是递进的机制;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协调,努力使各层学生发展所长、弥补其短,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将每个课程项目任务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任务。初级仅需达到基本的识图技能,中级在初级技能的基础上增加适量复杂建筑的识图任务,拓宽识图的范围,高级任务则在中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创新性应用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在完成现有能力水平的任务的基础上,尝试更高层级任务。同时应尽可能将任务细化,避免笼统化任务要求,将较低等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引导学生随着步骤逐步完成任务。

(三)引入竞赛模式,激发课程活力

在大学新生中大力宣传技能竞赛成果,渲染人人竞争、争夺荣誉的竞赛氛围。在课程进程中引入工程字竞赛、绘制施工图竞赛类基本功技能赛和建筑施工图识图竞赛、建筑竣工图绘制等综合技能竞赛。设置个人竞赛和团队竞赛,考查个人知识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针对竞赛获奖者,设置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吸引和鼓励大范ZZbX0y/Y06duPjWa2pGeCg==围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将竞赛参与度、竞赛结果与课程评价相结合,设立竞赛参与分值和获奖分值,推动学生参与竞赛。从培养少数人的比赛转向提高大多数人技能水平的比赛,扩大技能大赛的受益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四)融合评价标准,体现职业素养

深入研究竞赛评价方案,分析任务考查范围和重点,与课程项目评价相结合,使其符合岗位需求,在评价中体现出职业素养需求。在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中,领会图纸会审纪要和工程变更单等工程资料的意图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能力。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初学者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往往困难重重,而制定合理的重点突出的评价标准能引导学生重视该项能力的培养,继而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达到逐渐形成职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英杰,刘健,唐新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工科大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246-248.

[2] 郭军明.竞赛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8):141-142.

[3] 陈小波.以赛促学: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68-69.

[4] 孙杰远,叶蓓蓓.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3.

[5] 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