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024-08-17于涛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教育领域亦经历了系统性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已然难以满足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因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策略,融通诸多教学模式的长处,构建更具效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着手,依托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现状,总结出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又以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概念为锚点,进而探索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影响,提出了理论课教学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 词]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74-04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是未来本专业学生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关键支撑,对其未来的教育职业生涯而言至关重要,亦能够透过学前教师的传播对儿童健康价值观、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基本覆盖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历史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关键领域,所涉及内容较多,因而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也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理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亟须调整教学思路,摒弃单一化的教学方法,采纳更具效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位本专业学生都能够掌握理论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最终有效提升个人素养,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
(一)整合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机整合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即便是理论教学也能够被转换为由在线资源、多媒体教材、现场体验以及仿真环境等多元素支撑的内容,相较于板书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开阔知识视野;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实践及仿真体验,可以让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及应用价值[1]。总体来看,得益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态,混合式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更强,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二)满足学生需求
归根结底,混合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尤其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进程。在此模式下,学生能够摆脱教师的“绝对控制”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探究特定领域,或选择花费更多时间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的包容性,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2]。
(三)养成学习习惯
相较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促进“教学相长”,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强烈兴趣,进而促进学习质量与效率的协同提升。在混合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这种选择权同样适用于教师,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3]。教师与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互动,削弱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性,同时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推动相互合作
随着公共社交媒体的兴起,校园教育也得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对课堂空间进行改造,构建强互动性的多元化教学场域。平台提供了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交互环境,在线上,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区、在线群组及合作工具分享观点、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推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4];在线下,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在共同探索、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如此一来,线上空间与线下互动相结合,创建了立体的学习空间,小组作业、角色扮演和协作任务等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动教学方法也得以落实,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团结精神、互动技巧,为其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积累了优势。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教育领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尚显不足。稳固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发展的关键。为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状况,并探索提升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校30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30名理论课教师进行了无记名调查,用以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达100%,其中男教师2人,女教师28人。关于理论课程的态度,超过六成教师的评价为“中等”,表明并非完全满意;仅有13.33%的教师对授课过程表示高度享受[5]。在教学氛围方面,教师对理论课程的态度与其积极性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并且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有83.33%的中小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不高,认为理论教学效果相对有限。
在高等教育的英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个案分析法占主导地位,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的比例不足27%,所占比重较低。针对幼儿园教育环境,有56.67%的教师愿意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在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方面,80%的教师强调通过教学案例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超过85%的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此外,73.34%的数学理论课教师更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总体来看,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但根据当前职业院校的实践情况,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成效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约50.66%的教师面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倾向于立即指出错误,选择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热情。另外,56.67%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激励的重要性;有30%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学生现状
本次学生调查回收率为97%。与人文类、技术类课程相比较,58%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缺乏上课的兴趣。此外,67%的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参与度不高,主要归因于教师威信不足,未能赢得学生的认同。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对理论课程缺乏兴趣,这种动机不足主要由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素养不足引起。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63%表示很少主动复习理论课程的内容,理论课程由于理论性强,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实践课程上。同时,57%的学生对幼儿园理论课包含的科目内容模糊不清,课程学习后感到理论知识体系杂乱无章,缺乏清晰的理论框架。还有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不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表现出低自我效能感。71%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内容简单,但教师多依赖课本内容进行授课,导致学生“不时溜号”,最终课堂成绩也不尽如人意,47%的学生感觉理论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一般,课堂氛围较为沉闷;38%的学生指出理论课缺乏对学生思维及创造力的启发,另有29%的学生直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僵化刻板,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总体来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或多或少都存在担忧,直接体现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具体而言,理论教学的种种问题,大体可以表现在教学模式、课堂互动、理论延展三方面。
(一)教学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大多采用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主导者,学生只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大幅削弱,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素质提升有限,与当前教育体系的具体要求相悖[6]。
(二)交流互动不足
调查发现,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与学生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交流互动的缺失导致课堂氛围过于压抑,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进而大幅降低了理论课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理论课程的关键在于,要向学生传递完整的理论知识,考虑到教材内容多较为抽象,学生也不容易解读,因而理论课程也要削弱这种“枯燥感”,力图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记忆教育理论知识。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并没做到这一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拉低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上限[7]。
(三)内容延伸不足
在当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实习期上限大多设置在六个月,其间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头重脚轻”的状况,以至于教师过分看重实践表现,而忽略了理论知识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反观实习过程,一部分学生因理论基础薄弱,即便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操作,也无法有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总体来看,内容方面的问题是“学思用”错位所导致的,即便在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难以确保一定具备强大的学前教育实践能力,致使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之间出现巨大的鸿沟。
四、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锁定教学目标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规划,确保学习目标足够清晰、具体,以便提升学习成效。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而言,核心学习目标围绕提高学生在教育理论领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认识、教育策略的应用以及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技巧[8]。掌握关键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学生就能够增强对学前教育理论的理解,提升对幼儿教育实践的洞察力,并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如通过案例分析、实习经验分享及模拟教学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进而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精准应用所学知识,为日后的执教生涯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南。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挑选恰当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是确保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需综合学生的差异性及其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增强学前教育学习的吸引力。混合式教学允许教师利用教科书、多媒体资源、在线平台和学习应用等多样化教学工具。其中,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化的学习内容,构成教学的坚实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精选适宜的教材,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匹配,为学生构建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之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在线学习平台提升了教学的灵活性及互动性,借助电子教材、视频资源及在线练习功能,教师能有效地管理学习内容,针对问题实现实时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及理论知识缺陷。与此同时,平台同样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发挥“桥梁”功能,搭建在线讨论空间,使教师得以派发小组学习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明确课程计划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制订详尽的课程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石,若想制订更具效果的课程计划,教师就必须精确分配各类教学活动的占用时间,确保基础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尽可能“活化”课堂,最大化混合式教学的收益。具体而言,在课程设计时尤其需要注意推动线上、线下学习环节之间形成有效互动,以发挥混合教学的综合优势。教师在课程规划阶段应详细定义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学习目标及具体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
在线学习部分,尤其适合引介新理念、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激发学生兴趣,借助网络资源、视频教程及互动模拟功能,为学生提供能够轻松访问理论知识的媒介,激发其对学前教育课题的兴趣。线下学习则在实际应用、面对面讨论和协作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深化对学前教育理论的理解,并在小组互动中练习沟通合作技能。
例如,在讲解幼儿发展理论时,教师可以规划线上学习模块(1周),涵盖观看教育理论视频、参与在线模拟活动;随后的线下学习(1周)可以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容,促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在探讨幼儿园课程设计等内容时,线上学习(2周)需要涉及具体的学前电子教材,而线下学习(2周)则要聚焦于小组项目、实际教案设计讨论环节。在线学习让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学习材料,准备问题,而线下学习则为他们提供了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二者结合将会放大互动学习模式的优势,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形成新知,最终达成深度学习。
(四)提供反馈、引导
反馈与引导是构筑理论学习循环的关键因素,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适时引导将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新媒介的支持下,教师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沟通渠道,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必要的指导。例如,在探讨幼儿发展理论与教育策略时,教师可以借助在线平台安排实时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通过即时的反馈机制,就学生的理解、应用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增强学习效果。线下,组织主题讨论及案例分析活动,同样能够促使学生围绕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教育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对开放的沟通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疑惑,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指导,满足每位学生的特定需求,为其未来的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完善教学评估
高质量的教学评估能够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优化,具体而言,评估过程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参与程度及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以此衡量所采用教学策略的成效。评估工作可分为几个阶段实施:例如,在线小测试(占20%),以每个学习单元结束后的测验形式,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参与度(占15%),通过激励学生在线下环节积极参与讨论与活动;综合能力测试(占40%),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覆盖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心理学讲解、教案设计方法的关键知识点;项目与团队协作(占25%),针对每个学习单元中的小组项目及合作任务完成表现进行评估。除了能够量化的“成绩”以外,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直观反映其对教学内容的投入程度,建议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问题回答频次,结合其在团队项目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总体而言,反馈将帮助教师洞察学生对混合式学习体验的看法,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更新教材,优化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习支持,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不断演变的需求保持同步,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六)拓展实践空间
在情境方面,囿于文本数量等其他多种因素的限制,教材所给出的教学案例场景往往极为理想化,与现实学前教育场景的复杂程度相去甚远。以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为主题,选用数学学科作为案例,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消除教学案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割裂感,方便学生对数学概念作出理解,就需要尽可能创造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工具的价值——洞察世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的关键手段。这也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能够随时将生活中的小道具化为己用,然而这种创造力是受到传统理论教学抑制的,混合式教学下的理论教学就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化作与幼儿进行沟通的“桥梁”,进而帮助他们解放天性,然而具体方法与实践指南也需要“儿童心理学”等关联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实践教学也需要尽量拓展空间,将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化作填充教材理论“骨骼”的“血肉”,最终提升育人成效。
五、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为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以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淡化理论知识的抽象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增强其自我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混合式教学能够打通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之间的障碍,为学生创建更加立体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兴趣、热情为驱动的理论知识学习空间,为其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无恙.奥尔夫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音乐理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2(28):97-100.
[2] 原爱丽.基于“产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研究[J].文教资料,2022(13):164-167.
[3] 张兰.“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俏丽·教师,2023(16):17-19.
[4] 张燕萍.“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3(39):165-167.
[5] 姚敏.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24-27.
[6] 贺红涛,马郁.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3(19):126-128.
[7] 周艳玲,朱承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Vivo11的扎根理论分析[J].教育观察,2023(9):99-103.
[8] 王向阳,谢文斯.“互联网+”背景下PBL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应用研究:以“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