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公共英语“双师多能型”教师“外语+”培养模式研究

2024-08-17唐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3期

[摘 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除了对专业课起到辅助、支撑、服务作用之外,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部署实施,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彰显,急需培养一批“懂技能、会外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打造一支兼具语言教学技能、实践技能、行业知识、跨文化传播等多重能力的“双师多能”外语教师队伍,以满足新时代育人育才需求以及师资发展需求。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双师”素养提升为切入点,以“外语+能力”为培养路径,为公共英语“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突破口,为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支持。

[关键 词]公共英语;双师多能;外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50-04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推动教育质量革命,教师是关键因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入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是职业院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担负着培养国家高级技术人才的使命。2019年,《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化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部署实施,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彰显,急需培养一批“懂技能、会外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参与者。

高职外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专业课程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同时具有思政育人的独特功能,担负着全院学生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等素养培育的重任,对培养一批品德过硬、素质优良的大国工匠及国际化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需求。在此背景下,急需打造一支“双师多能型”兼具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行业知识、跨文化传播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外语+能力”教师队伍,以满足新时代育人育才需求以及师资发展需求。

一、A院校公共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及困境

(一)教师结构现状

结合A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对其公共英语11名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情况及“双师型”教师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

(二)存在问题

1.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A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中,仅3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余均为讲师或者助教,且大部分教师研究生所学专业为英语教育、英语文学等,教师的科研方向也仅仅是围绕公共英语教学,创新力不足,由此造成在职称评定上与专业课教师对比形成一定差距,竞争力远远不够,尤其是青年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高级职称的评定,从而在学科带头人、教研室整体发展以及公共英语整体梯队建设上形成阻力。同时,由于发展空间以及自身职称的限制,使公共英语教师在课题申报、“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实践与创新力不足,团队监管力度不到位,对教师自身发展、关注度明显不够,对特色建设、内涵建设和思想建设上都很难起到引领作用。

2.外语教师队伍地位边缘化

高职院校对于外语教师队伍建设通常缺少长远的统筹规划,外语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主要体现在外语作为专业的弱化趋势和外语作为公共课的边缘化两个方面。边缘化意味着学校层面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培训的顶层规划、投入经费以及物质、精神的支持都远不如对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投入。同时,针对外语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保障欠缺,培训进修途径过窄、资源有限,同专业课教师相比,外语教师很难找到对口的教师发展培训项目,也很少将国际化发展纳入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中。

3.“双师型”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由于学校对于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长远的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课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专业设置脱钩,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都没有很好地把握高职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教学原则,无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1],从而导致公共英语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只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自身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想成为“双师型”教师也存在一定难度。久而久之,公共英语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模糊,定位不准,不知如何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通、与企业实践结合,从而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难度,急需具有专业课背景、行业企业人才的加入。

4.行企实践人数远远不够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高职公共英语课受长期传统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限制,长期以来以知识讲授为主,侧重通识知识学习,很少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英语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教学,没有接触过职业教育,更是缺少企业实践。高职院校一般以发展学院特色专业为主,再加上公共英语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知识的短板,学院很少也很难为英语教师提供校企对接、顶岗实践的机会。此外,学校层面也缺少对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培训的顶层规划,投入经费以及物质、精神的支持都远不如对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投入。

二、公共英语教师“英语+能力”培养路径

(一)英语+专业

目前,高职外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仅限于基本常规操作,过度依赖课本教材、外语等级考试,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专业设置脱钩。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实现“英语+专业”的高度融合,未能起到语言服务专业的作用。外语教师通常缺少专业课背景知识,无法将专业术语与外语应用能力相结合。同时,院校缺少跨学科教研机遇,专业课教师很少与外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过程中,不知如何将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通、与企业实践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教师要突出职业特色,根据英语课程目标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职场需求的对接,创设与行业企业相近的教学情景任务,加强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2]。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公共英语教师补足“轻专业”短板,以ESP为导向,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职场可能面临工作专业化场景,从字、词、句入手,掌握在特定专业中英语的特殊运用,并熟悉相关行业规则以及发展态势。同时,学校应鼓励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开展合作教学,共同制定专业理论课、实训课和与之配套的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通过反复实践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3],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调研,常态化交流,各自发挥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推动基于“专基融通”的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教材与教法改革[4]。

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可共同开发如汽车英语、化工英语等特定教学任务,积极尝试实施一门专业课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即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英语教师小型团队,努力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让公共英语教师有方向性地为各个专业建设服务。结合公共英语教材《新职业英语》教学内容,选取《新职业英语(行业篇)》《新职业英语(专业篇)》和《新职业英语(素质篇)》真实的职场英语场景和工作任务,同时课程思政引领,加入人才培育职场素质培育内容,英语教师可将相关英语教学内容编排至工作场景中,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任务的同时达到了将英语融入专业的学习目的,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面临高职院校生师比不足,尤其是公共英语教师队伍急需扩充的难题,为充分响应国家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号召,可将本校专业英语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纳入公共英语教学团队,增强教学团队科研、教学、创新能力,为打造“双师型”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增加新鲜血液,持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二)英语+技能

首先,各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完善企业实践机制。安排教师企业挂职、顶岗实践,提升外语教师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并用英语反向输出应用于教学;可邀请、聘请企业技能人才、技师、行业导师,共同教研,结合企业需求、岗位实际,研究如何将实践场景与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设计英语相关词、句、情景等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听、说、读、写、译教学模块,打破常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情景中学习外语技能的同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在教研、备课过程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其次,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制度体系,搭建多元平台,完善培训机制。每个高职英语教师各自能力水平不同,有的教师擅长于科研,有的强于教学,有的善于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公共英语教学自身素质差异、个人优势以及各自职业规划,建立分类培养、分层培养和特色培养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实现培训效能最大化[5]。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公共英语教师提供顶岗实践机会,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提供英语服务的同时,接触实际工作场景,为今后教学提供专业技能支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国际环境与职业教育市场逐步开放,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出国进修渠道,英语教师急需不断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素养,以应对国际化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定期组织选派外语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开阔国际视野。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参与政府、国家各项国际合作项目,为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进修机会。鼓励外语教师走出国门,定期、针对性地、分层次地选派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将国际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融入自身教学,使“对内”和“对外”教学能力同步提升。

最后,鼓励英语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翻译资格证、国际商务师证、报关员证、对外汉语证书等。教师可通过此途径学习相关行业专业理论知识,为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三)能力+服务

语言是国际事务中彼此交流的重要工具。“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作为英语教师,完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时刻准备为国际交流提供语言服务、技能服务、文化服务。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的交流,中外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涉外英语需求也不断增长。各类国际博览会、国际会议论坛、跨境旅游和商务考察等涉外活动成为外语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各高职院校可依托区域港口、旅游等领域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援外语言技能培训,同时参与“走出去”企业的各项国际交流项目,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企业,帮助国内企业将领先工艺、先进技术与沿线国家进行交流、交换。

借助各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平台,参与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开展的如课程对接、课程标准输出、学分互换、互派教师、对外汉语教学等合作项目,英语教师可凭借自身语言优势,进行英语授课、专业课程的语言转换等,将我国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国家风俗文化进行有效输出,加强自身语言训练、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传递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各高职院校英坚持“立足学院行业,突出专业特色,服务中资企业,展示职教风采”的海外产业学院的建设定位,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模式,鼓励外语教师参与海外员工培训等项目,安排外语教师讲授对外汉语课程、中国文化课程,并协助培训专家、专业课教师完成专业课程、提供翻译服务,着力培养一批懂汉语、通文化、精技能的“一带一路”建设者,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传递中国职业教育最新理念。

为充分响应国家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号召,加强国际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除专业课教师外,聘请外籍专家、企业专家,同时可将英语教师纳入国际化教学团队,形成“外+企+内”三方参与的国际化、本土化、多样化教学创新团队。不但可以补足外语教师专业性不足的短板,而且可最大化发挥外语教师语言沟通与服务作用,为国际化团队建设、跨文化能力提升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

(四)完善公共英语教师激励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的机制与保障措施是教师队伍建设良性、可持续的必要条件。

第一,职称评聘体系中给予“双师多能型”公共英语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往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英语教师往往同专业课教师共用一套评价体系,从而造成英语教师,尤其是公共英语教师因在教学、科研上的劣势而失去竞争力以及工作活力。各高职院校应对公共英语教师同专业课教师加以区分,分别建立一套考核评聘标准,尤其是对“双师型”英语教育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激发英语教师的创新活力。同时,为鼓励公共英语教师将专业技能融入教学改革,可将“专技融通”教学能力引入公共英语教师考核体系,也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参照新的课标及行业企业岗位实际场景需求,重新整合设计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将公共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学团队合作能力、协同教研能力、教材开发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以助力“双师多能型”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在“英语+专业”方向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加大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各项资金投入。调查显示,科研资源匮乏、缺乏学术带头人等引导或组织和教学任务过重成为阻碍公共基础课教师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6]。高职院校对于公共基础课方向的科研、教学、大赛等方面的投入远小于核心主干专业课程。政校企应协同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向“双师型”公共基础课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适当倾斜,畅通公共课教师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等渠道。学校应设立公共基础课程专项科研经费、社会服务资金等,专款专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公共英语教师比例较低等困境,学校应制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英语教师,尤其是“双师多能型”英语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工资绩效、出国进修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及优厚待遇,以激发公共英语教师在其他素养提升方面始终保持动力,不断促进“双师多能”公共英语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三,将公共英语教师国际化素养提升作为考核核心因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科研为两大考核重点,几年来,一些院校已将社会服务等纳入了考核评价体系中。但是涉及教师“国际化素养”水平的指标严重失衡,从而造成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重心主要集中于教学和科研上,没有余力关注自身国际化素养的提升,缺乏意识投入学校国际化发展,更无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国际化视野,不能够培养出应用型英语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达不到国家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国际化对于学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调整、构建均衡的公共英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国际化素养,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服务能力、翻译水平等,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指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不断鞭策教师积极在自身国际化素养的提升方面投入精力、加大关注度,激发公共英语教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走出去”企业的能动性。

三、结束语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彰显其独有的思政育人功能。公共英语教师作为育人的引领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建设一支“双师型”公共英语教师队伍,有利于化解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学科边缘化的现实困境,通过鼓励英语教师在保留自身英语优势的同时,从“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英语+服务”三方向入手,有助于帮助公共英语教师积极拓宽自身职业发展渠道,为培养行业企业需求的国际化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向国际化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东平.高职公共英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28-129,132.

[2]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 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4.

[4] 苏攀,钱俊.高职院校“双师型”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现状及路径[J].职业技术,2023(4):49-55.

[5] 滕春燕.“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国际化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6):80-86.

[6] 曹冬梅,张青莲,李霓.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论坛,2013(1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