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24-08-15张立新 袁敬竹 李晓茹
摘要: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片沃土,滋养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塑造他们高尚的价值取向。民办高校以其独特的地位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成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塑造。因此,思政教育需要思想、学术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仰和广博知识的新时代青年。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塑造优秀人才的关键路径。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与思政教育协同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引言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正是高校引导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两个主要渠道,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途径。两者相对于受教育的主体来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但在总体目标和内容体现上又相辅相成。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输出的有效载体
1.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校园因学生群体的聚集而存在,大学生从踏入高校生活开始逐渐趋于独立,因此,大学的几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知识体系有待完善,价值观塑造尚待成型,情感心理慢慢趋于成熟,正是急需要正确思想观念输入引导时期。各高校在开展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如若忽视整体的校园育人文化环境建设,单纯地开展思政课堂理论学习,思政育人的教育效果将无法有效彰显。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思政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文化理念及教育形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而让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升华。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包含但不仅限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优美的校园风光,独特的校园建筑风格,整齐便捷的道路交通,美观合理的教室布局,文明向上的文化教育设施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精神力量[1]。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积极阳光的舆论导向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学生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勤学、明辨、修德、笃行,逐渐成长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青年。
3.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校园文化建设在内表现为一种精神、意识,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奋斗趋向;在外表现为一定的校内文化设施、文化行为以及文化成果。高校加强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意味着要加强人文知识方面教育,包括深度挖掘“四史”等红色教育资源、并努力挖掘学校创始人、办学初衷理念等校史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育手段,努力创造和谐并高级趣味性的人文气息,浸润培养大学生们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人文底蕴的塑造与培育,除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在学科教育过程中重点覆盖,离不开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渗透式教育,促进学生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积淀深厚人文底蕴,自觉追求自身完善,最终养成较高级别的人文素养水平。
(二)思政教育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1.思政教育可作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指
引[2]。思政教育在各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均承担着精神引领的作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不能脱离思政教育而单独开展,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主要遵循和彰显的立场保证。
2.思政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有发扬和传承的作用。发扬是精神理念的弘扬,传承代表时间上的延续。发扬和传承是高校成长壮大的必然经历。然而,思政教育恰好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扬与传承的不可或缺的路径选择。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让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校内师生间流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能够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社会当中生根发芽。因此,课内加课外、理论加实践多模式并举协同式思政教育,是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内两大教育渠道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1.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最终成长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最美奋斗者。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主旨重在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其扎根于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更加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3]。
2.高校要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当中,对学生们开展思政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理念熏陶的同时,重点培育学生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此,民办高校迫切需要以学生的思政教育为依托,将公民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重点培育方向,让每一位走进高校的大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细腻的、高尚的、有温度的意识形态教育,成长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网络、短视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利益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调整,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当中的中坚力量,率先接触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价值观念很容易发生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要义,是当代中国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着引领价值共识的功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涵盖多种因素及领域,反映在高校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创始人精神和理念文化等延伸和展现,均是对学生们爱国情怀、人文底蕴的培养和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政教育,能够增强在校大学生们对4个自信的理解与价值共识[4]。民办高校自觉地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不仅彰显社会主义底色,能够有效地在校园当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主渠道作用。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清晰掌握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品德的具体要求,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自觉地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方式滋养全体师生的蓬勃发展,进而实现环境育人、文化铸魂的培养目标。
(一)挖掘校园文化特色 创建专属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即区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也有异于学生们的实践课程,本质上他是一种显性的学生可以在身边环境当中实时感知到的潜在大课堂。他的思政教育功能往往体现于校园文化当中的正向健康的精神元素引领以及优美的自然和物质环境所带给学生们的轻松愉悦的身心体验。民办高校自觉主动挖掘创建专属校园文化特色,将校史校训、创始人精神事迹、办学理念及专业特色等相得益彰地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提高学生们的校园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从而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营造客观环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与此同时,高校要普遍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高校校园作为思政教育理念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利用好校园广播、公告栏、多媒体公众号、图书馆平台等学校自身的主流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彰显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政育人底色。把校园空间作为思政教育的外延“课堂”,例如,在校园的板报栏进行思政时事要闻的热点公告,结合时事热点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学术讲座、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相关学术类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向身临其境的实践探索过渡,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心灵和头脑的灵感火花,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能力认知入脑入心;另外,在不同学院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位置粉刷有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及本专业领域内先进人物事迹与精神启示,使学生们在校园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够时刻感受到独特的校园文化底蕴熏陶,进一步彰显校园文化特色以及育人环境的重要性[5]。
(二)协同思政教育理论 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
大学之道根本而言,重在大学始终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特定价值共识,并以此被一代代的大学生所向往并传承。因此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在传承中谋求创新,这是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的必经之路。
校园文化品牌化,必然离不开思政教育理论的引领与支撑。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文化所面对的主体更加多样,价值更加多元,这些对创立校园自身文化新品牌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们人生当中成长与发展的非常关键性的时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与培养亟待新的、多维的、系统的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之习得的专业知识、锤炼的道德情操凝结成为其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助力。有的放矢的高效的、正确的思想引领,可以增强学生们对错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的抵制能力,最终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时随地的、旗帜鲜明地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从而坚守大学之道。
(三)结合思政实践教学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思政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思政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协作与沟通能力,最终使学生们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思政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思政教育的感召,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思政专家讲座会谈等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说教,使学生们在浓郁的校园思政文化氛围感染下,自发自主地接受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地浸润,例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以中国精神谱系为主题的微电影活动、思政有关书籍的读书会活动等。以校园文化活动打开思政教育的大门,参与过程中,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社会人文学分赋予,从而激发和激励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6]。
此外,利用国家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时间节点,组织学生们开展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系列主题题材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重要历史事件纪念馆、红色主题剧本杀、编排情景微电影等。
民办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产学研的优势,与就近社区或者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建立联系与合作,使学生们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实现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知行合一,从而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提前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做充分准备。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航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航民办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全体师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难以避免地将会产生价值的迷失、共识的坍塌。通过全体师生共同达成的校园文化共识,才能有效地提升高校凝聚力,共创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进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语
总之,社会在高速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民办高校作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让师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实践活动的反复锤炼,将其精神要义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践行使命担当。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育人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
参考文献:
[1]闫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吕梁学院学报,2021,11(04):75-77.
[2]李静.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110-112.
[3]张健.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5):96-98.
[4]李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2(05):163-165.
[5]李珉.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学周刊,2023(27):21-23.
[6]张之琼.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10):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