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4-08-15王素君
摘要:劳动教育是开创五全育人新格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出发,分析思政课各门课程相关内容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着力点和融合机制,从而提出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政课;教学
引言
2020年3月20日,国家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加强大中小学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根本指南。《意见》指出,一定要重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要使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建立知行合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政课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有机融合更能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思政课资政育人作用的发挥。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5项原则:(1)育人导向问题,要培育大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遵循教育规律。对大学生而言,除了开展体力劳动外,应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开展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3)体现时代特征,也即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劳动形式和劳动内容、劳动工具、劳动场所方面要结合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适应劳动新业态;(4)强化综合实施,也即打造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协调劳动育人模式,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日常化、规范化和多样化;(5)坚持因地制宜。劳动教育方式和内容要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情况,坚持多样性、适应性的原则。
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要把握5个方面:(1)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即劳动教育包含哪些劳动;(2)明确劳动总体目标,也即劳动教育最终是要实现什么目的;(3)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考核的目标任务之一;(4)劳动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因地制宜,重实质不重形式,劳动教育内容要围绕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来设置和开展;(5)劳动教育评价方面,思政课如何设立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如何和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总体考核,劳动教育所占比重和考核方式如何,是思政课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1]。
二、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的融入
劳动教育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三方的协作和融合。要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劳动,接受劳动教育,而非流于形式和应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绪论第1节第2点内容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家庭劳动教育的培养。各项生活技能其实也是劳动技能,是生活必需的劳动。很多大学生从来没有离开父母的怀抱,除了学习之外,父母不会让他做任何家务劳动,最终结果导致这些学生虽然升入了大学,但依然是生活的低能儿,和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违背。某个考上清华的学生竟然不会自己叠衣服、乘公交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种学生即使进入社会,也很难有大出息。在工作方面也会屡屡碰壁。缺乏家庭劳动教育的学生,依赖性强,基本没有生活经验,没有自信自强的精神。这些都首先需要家庭劳动教育来培养。第6章第3节第3点讲述了《劳动法》规定的职业生活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只有平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在将来的职场上拥有一席之地。第6章第3节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婚姻是男女平等、共同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的,如果一方娇生惯养,不从事或不会从事家务劳动,就会影响家庭和睦。为弥补很多大学新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家庭劳动教育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通过举行家务劳动比赛,通过参观学生宿舍,通过班级同学打分的方式对某个同学的家务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打分,最后按一定比例计入这门课的总成绩[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结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历史来开展劳动教育。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民开荒种田,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全体军民的辛勤劳动,打破了物资封锁,将陕北建设成为塞上江南,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前,“爱劳动”作为国民公德之一就已经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中,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成为指导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这是和新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全国中小学都开办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1993年,国家进一步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提出对学生要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到学校开展汇报演讲活动。通过对建国以来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和实践路径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开展各类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劳动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什么受压迫受剥削,只有到了新中国,劳动人民才翻身做了主人。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劳动人民不被剥削,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不被剥夺。要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开展的艰辛历程,了解劳动人民通过艰苦斗争取得胜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知识分子也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力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诚实劳动,只有劳动创造财富,才能先富起来,劳动价值最终通过先富者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得以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通过参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工厂遗址和今天的更加现代化的工厂,通过了解解放前农民所受苦难和建国后农民经过劳动实现小康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参观对照,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在向着更宏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增强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大学生毕业后成熟择业观的形成和通过艰苦劳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与时俱进,抓住国内外形势,依托具体专题,进行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宣讲。专题要选择最新最能体现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案例,选择全国各地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及其效果的案例,选择贴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案例,授课要图文并茂、饱含感情,从心灵上打动学生,从思想上鼓舞学生,从行动上启迪学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劳动教育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认同劳动精神,实践劳动价值[3]。
由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课程与劳动教育结合的特点可以看出,各门课程特点不同,定位不同,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观念和身体力行开展劳动实践的习惯[4]。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劳动实践场所开辟的多元化
针对大学生在体力、智力方面的特点和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选择适应校情、市情、区情、省情的实践场所。此外,对大学生而言,劳动的形式也比中小学生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因此,劳动实践场所的选择要和大学生的劳动形式结合起来,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时间模式,避免一刀切[5]。
首先是校内实践场所的开辟。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勤工俭学和校内实践的岗位,如在图书馆整理图书,帮助学工办、教务办老师整理文件,保持宿舍楼楼道的卫生和登记工作,管理实验室仪器,打扫实验室,学校食堂餐厅服务员,维护各种活动秩序,电子设备维修等。此外,校园卫生的保持,校园花草树木的修剪等工作也可以交给学生来做。这些工作在锻炼了学生劳动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困难同学的生活问题。除了勤工俭学外,学校还要每周规定固定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课程,聘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近些年,大学课程里已取消了劳动课程,要进行劳动教育就必须恢复这些课程,更新劳动形式和内容,规定学分和考核标准,应与理论课一样进行严格考核。
其次,对校外实践场所而言,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式更多。大学生可以申请当志愿者维护交通,和中小学生开展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可以进行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和调研活动,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可以做家教甚至外卖员等。只要合法正当,不耽误学习进步,大学生都可以从事,可以提前进入社会,品尝劳动的艰辛,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二)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首先要接受师资培训,通过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和技能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国家和各省要设立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录制劳动教育公开课供劳动教育师资学习,并对学习内容和效果进行考评。要对劳动教育师资和其他专业课、公共课师资一视同仁,在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此外,要进行省市级和校级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竞赛,在职称评判方面对其所获奖项予以认可。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包括劳动教育的目标设立、具体课程、场地和组织管理等。对每次劳动实践,教师必须提前制定详细的方案,对学生实施劳动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判,对某些学生对劳动课程的错误观念进行及时纠正,使劳动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团结一致的劳动氛围。劳动教育师资还要负责开发劳动课程,根据时代发展更新劳动内容和考核方式。教师要结合学校资源,学生身体特点、专业特点和学习特点,编写适合于本学校的劳动教育教材,将学生劳动教育与学校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同时又要有重点、有特色,既有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又有适当的脑力劳动。学校还要聘请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作为特聘教师来校进行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宣讲和演示,让学生聆听他们感人的劳动事迹。同时,根据校内劳动教育的内容聘请相关行业的热心教育的技术人员来校指导。
(三)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考评体系
学生劳动教育考评体系既要与一般理论和实践课程考评体系主体相同,又要兼顾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加强考评的针对性。具体考评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立体综合测评,保证劳动教育考核的科学性,使参加劳动教育的学生考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学生没有补考的机会,直接参加重修,并不得参与评优和奖学金评定。只有严格考评,才能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专门教育培训,将对学生培育成为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根据国家“三全育人”的要求,坚持5项原则,牢牢把握劳动教育体系的5个方面。劳动教育要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有机融合,要开辟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考评体系,最终实现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松菊,武晓铮.论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01):21-29+2.
[2]李文慧.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评价的“四化”导向[J].江西教育,2020,(31):8-9.
[3]林瑞高,陈菲.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1):97-99.
[4]于发友.中国教育体制改革45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教育史研究,2023,5(04):4-15.
[5]王晨阳.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路径研究[D].宁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