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4-08-15王洁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每个炎黄子孙来说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5000年文明积淀所铸就的“家国情怀”。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和财富。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文化;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和财富。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拥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铸就的“家国情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总是被这种横亘古今、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所牵绊,这也是其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思所在。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与道德建设都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理论支撑。
中国作为礼仪大国,拥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礼仪文化深深地融入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之中。礼仪文化的核心要素包含着对社会、政治及家庭的认识与规范。这三者构成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并且是传统礼仪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无用论,西方文化至上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的意识形态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战斗力,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礼仪文化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会认为,所谓的礼仪,不过是一个形式,深入地研究和学习礼仪,特别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毫无意义。这样的观点,正是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礼仪这一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正如梁实秋所说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向老师行礼是一种礼仪,背后蕴含着我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学校升国旗是一种礼仪,背后蕴含着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拥护。礼仪并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它还包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内涵。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我们应当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在遵守礼仪形式的同时,深刻领会礼仪形式背后的道德内涵,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通过探索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实践中的应用,来寻找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的道路。中国自古就有完整的国家礼仪体系,它在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情感的同时,也对民族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特别是国家重大政治生活,各种节日庆祝场合,充分地运用与展示传统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之美,可以有效地展示国家形象,凝聚民心,同时向世界传达一个文明友好的信号。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老国家的日常生活里,传统礼仪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公共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大政小情、内政外交上,国家始终遵守、实践礼仪文明,体现着文化软实力。礼仪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礼服人,它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修养与品德修养,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在当代公共生活中,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需要满足当代社会现实需求,打造现代化、人性化的礼仪文化,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礼仪文化具有巨大的意义,它不仅夯实了中国文明的根基,更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人们需要更加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转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创新并融入到当代文明实践中,让礼仪文化成为广大人民共同推进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也应该在文化交流与互鉴中,共同推动和传承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推进人类文化的和谐与均衡发展。
三、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内容还比较单一,仍是原来通行的以西方礼仪为基础,中国传统礼仪为辅的礼仪课程设置。注重形式的教学,但忽视了礼仪内涵,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内涵的授课内容。
(一)礼仪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中,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和定位比较模糊,不受重视,学习的课时数不足,一般这一门课程所开设的时间仅仅为一个学期,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严重不符,并且很多的内容只是书本上的空白理论,学生学习过后容易淡忘,开展礼仪课程的实践性活动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二)高职院校对礼仪课程的认识高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很多授课教师认为,对于礼仪这种工作非常简单,只要简单地说教学生就可以理解,忽视了礼仪的内涵,特别是中华传统礼仪中所蕴含的思想。同时对于礼仪并不能直接带动经济效益的产生的传统观念的约束,对于礼仪课程的重视性严重不足,忽视了礼仪课程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礼仪课程形式和表面上的教学,缺乏对礼仪文化思想内涵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改革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教授的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缺少灵活性,很多内容都比较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对不同专业的实践方向和实践重点也不够突出,教学内容、教师授课的内容比较机械,注重形式缺乏思想内涵,注重礼仪文化的表面和表现形式,但缺乏对礼仪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内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的研究和探索,在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上缺乏创新,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与礼仪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辅助方式过于单一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偏重于礼仪课程的理论教学,缺少实践与互动,同时教学辅助手段也比较少,教学拓展内容也不够丰富。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时发现,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的传承非常讲究“言传身教”,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已经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受到这样的礼仪规范的约束,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所在。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辅助方式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融入礼仪课程教学与实践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必要性与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礼仪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石,与礼仪课程的核心要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决定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是可行的。现行礼仪课程的核心要素仍以西方文化或者西式礼仪为基础,辅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皮毛,例如,简单地介绍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礼仪交往方式等,只注重形式上的介绍,缺乏精神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体系之后将弥补现行高职礼仪课程的现状和缺失。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中,有利于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礼仪类课程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发挥礼仪课程的平台作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丰富创新课程实践活动等,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礼仪课程教学的比重,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融合到每个礼仪教学环节,契合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元素的精髓,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十分重视国家公共生活中礼仪文化建设,有任职宣誓仪式,有元旦新年、春节新年的致辞与庆贺仪式,有清明祭扫英烈的活动等。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由此可见,礼仪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文明具有重大价值与特别意义。在研究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国家层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将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与重心放到发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面来,让学生在学习礼仪课程的同时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达到文化自信的目的。
2.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深度融合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行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有机地融合,不是简单地增加内容、堆砌内容,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礼仪课程的每个细节都充分闪耀着光辉,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上升到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大致分为出行之礼,宴饮之礼,迎宾送客之礼,祭祀征战之礼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仪制度是“礼”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对国家强大、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家国与民族情怀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的独有标识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所在。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分类与精神内涵,可以一一对应现阶段的礼仪课教程,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渗透,融入礼仪课程教学的每个角落和细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的同时,不仅能够学习礼仪的“表”,更可以学习礼仪的“里”,特别是中华礼仪文化的精髓。
3.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礼仪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教学目标[3]。
(1)改变教学思路
对应每一个章节的礼仪课教程都有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展示,同时辅以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内涵,如,中小学校普遍实行的“八礼四仪”教育,就很好地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于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2023年的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的迎宾礼仪,64名舞者以八佾舞欢迎中亚五国领导人,舞者始终纵横排列成方阵,因循章法,队列整齐划一,动作庄重典雅,整体氛围颇有古意,以最高级别的礼仪表达最高级别的敬意。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就能领略到,中国传统礼仪那种大气磅礴又不失温婉含蓄,锋芒毕露却又如春风拂面一般的博大精深的待客之道。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改变传统礼仪课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要运用现今发达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给学生传达教师所要表达的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将给学生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穿越千年的中华文化盛宴,在光影的交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中华传统礼仪之美。
要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穿上汉服,用传统的礼仪互动,在课堂上感受一下千年之前,如何做一个谦谦君子。在每个学期中用传统的方式一起度每个传统节日,学习节日的礼仪,从春节团圆到清明祭祀,再到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敬老,感受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之间感悟。在礼仪课上让古老而又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回归与发扬光大。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有机地融入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也是教学改革、课程发展的内在需求,丰富了礼仪课程思政研究的内容。在礼仪课程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赵九而.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J].艺术科技,2021,34(23):250-252.
[2]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J].月读,2022(4):44-49.
[3]张冰霄.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1):17-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