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2024-08-15何婷

公关世界 2024年14期

摘要:2012年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用以解决新的发展实践的需求。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正当其时。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与传统生产力的对立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要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奋力实现强国梦想。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辩证法;历史观;实践观

引言

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力量总和,对其发展变化的剖析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对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和实践证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说明生产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及时对生产力基本内涵概念作出正确的诠释,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推动伟大实践以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

一、生产力到“新质”阶段的时代超越性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内核,突出了人们对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原理的理解与升华,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时代超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民对于生态环境、宜居宜家、健康医疗、满意教育、稳定就业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需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常,人往往在满足低级需要后会产生更高级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当前正在向着更高的需要转变,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制约,还没有办法充分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恰是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尊重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

“新”代表的是新事物,它是在旧事物的躯体当中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从传统的生产力当中孕育出来,并在新的时代中展现出新的特征,以科技创新作为其核心素质,在生产要素方面要求具备更高质量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比“旧事物”拥有更加激昂的生机活力,代表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对其作出科学判断有利于抓住时代机遇,捏准发展脉搏,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质”代表的是质变,任何一个事物只有在量的满足后才能实现质变,但并不是说量的积累一定会带来质变。之所以要推动生产力的质变,也是因为只有质变,才能在当前背景下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位,明确其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今天更是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核心要素。如果说过去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大量劳动力或机器的投入,以巨大投资换巨大产出的发展模式,那新质生产力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简单粗暴的物质交换,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物质资源高效运用、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产生更多的物质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得到新质生产关系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绝不会在其物质存在条件于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出现”[3],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支持。新质生产力表现出来的诸多特性,也需要在新质生产关系的支持下才能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所以必须着力培育健全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着长期性、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完善健全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制度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推崇创新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推动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于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同时也重视物质生产实践方面的实体经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让生产力有更加高效的承载体。

二、生产力到“新质”阶段的历史必然性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局部出现了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变革、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当前现实困境的关键,特别是在一些核心科技领域,仍然面临“卡脖子”难题,唯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打破西方国家在核心领域的封锁和制约,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引领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参与构建新的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打破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维护我国正当利益。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内涵分析,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主要从生产力的生成要素来进行论述,斯密从劳动分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生产力”概念,认为随着熟练度的提高、技能的进步,生产力亦将大大提高;萨伊则否认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构成了生产力的三要素。而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怀疑者、批判者的李斯特则从制度、社会构建等角度来论证生产力。赫斯开始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论证生产力问题,明确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初步对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当然,斯密提出这样一个理论的时代背景是手工业时代,在手工业时代,人的劳动能力、技巧在劳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萨伊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斯密所处的手工业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不用说李斯特所处的德国恰处于封建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状况的制约和限制,所以李斯特更多的是从制度、社会构建层面去思考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显然,之所以会对生产力产生不同的认知,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既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时代挑战、解决时代问题,就必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5]。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新质生产力则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来避免重复性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力,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生产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配置,使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用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生产要素中的创新要素投入,以此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升级”;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科学技术产业开放合作的新业态、新模式。当前国际竞争越发激烈,暗流涡旋涌动,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把住先手权,唯有通过高质量的发展。

三、生产力到“新质”阶段的主观能动性

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人是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而是一个处于实践当中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个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6]。从该视角去分析新质生产力,能够正确认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在科学技术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事物发展规律,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策略,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人在实践中活动,也受到实践环境的制约。从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程而言,一方面,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明确指出了虽然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改造生存环境,但是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每一代人开展生产实践的根基源自上一代人的积累,源自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每一代人又为下一代人积累下生产力、资金及环境等基本条件。因此,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界而独立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

在此还要对资本逻辑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进行正确辨识,资本逻辑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相悖而行,生产力越发展,人的劳动技能就越衰退,劳动的形式越趋于机械化和简单化。然而,应明确此类观点是形而上学的新表现,片面地从某些现代化大工业机器生产的角度去看待生产力的发展,未看到在“简单”“机械”劳动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创新。而且时代越是发展,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能动性就越发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更高质量的劳动者,包含熟练掌握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进行高精度、高效率、高水平的劳动技术;更高劳动主动性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具备多维知识结构并且善于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等。但是按照资本逻辑,生产力越发展,人的异化也越发严重。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不应当把人力同物力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要实现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跳出资本逻辑对于人的限制,在高水平、高质量、高维度上实现生产力的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群众史观思想等,要设法调动新质生产力系统各方面“物”和“人”的两个积极性。从人的素质素养出发,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并且善于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质量人才,可以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形式共同培育新质人才,不断推动人力资本跃升,通过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生产力到“新质”阶段的创新多维性

劳动b42255c93a483af79675bca1c40d4a7a81d7e2182adb11327451b28a99f5da80资料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7],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延伸作用,帮助人类在研究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中提高自身感官功能,而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对于人体功能的延展极其重要。劳动资料经历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从信息化承载再到数智化转变,突出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所带来的劳动资料巨大变革,而劳动资料巨大变革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取得长足的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平稳快速发展恰需要多维开发其所蕴含的潜在且丰富的“新资料”。

劳动资料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科技化、先进化、多样化的特点,在运用劳动资料的过程中越来越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劳动素养。首先,劳动资料作为人身体的延伸,当今已经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大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简单性的工作,甚至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抓取分类处理来承担人脑的部分功能。其次,不同于以往传统劳动资料,其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能够通过更高的数据抓取能力、处理能力、执行能力,将生产对象进行整合归纳,具有更高的精度、准度和灵活度。最后,新质劳动资料由于能够承担人脑部分功能,在一些高危行业、高危岗位中能够出色地帮助人类完成这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行业岗位安全度,乃至对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具有巨大推动力。

把握好生产力发展到“新质”阶段的特性可以更好地运用劳动资料以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从劳动资料本身和其直接联系着的劳动者出发去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完善健全劳动协调机制,人作为活动中的主体,劳动的强度达到损害工人健康就会破坏劳动力本身,休息是劳动的核心,唯有完善健全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能,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下,唯有合理有序的工作机制才能最大化地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物联网协调机制,推动形成万物互联互通的良好格局,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劳动资料,“大数据”作为劳动资料也唯有加入“物联网”当中才能发挥其价值作用。

结语

生产力发展到“新质”阶段是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力的运行方式,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发挥。当然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其剖析生产问题、运用新型生产工具、整合广泛劳动资源的能力。从辩证法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剖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特性以及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任重,李溪铭.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时代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04):1-11.

[2]丁晓钦,罗智红.新时代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1):142-162.

[3]张中云.社会主义与所有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24-28.

[4]王聪,何爱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与熊彼特比较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6(07):57-65+97.

[5]蔡湘杰,贺正楚.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效应的机理与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1-15.

[6]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06):25-38.

[7]刘少明.《资本论》中技术与时间的关系理论及其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02):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