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

2024-08-15果思羽

公关世界 2024年14期

摘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教育中位居不可代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建设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结合时代向思政课提出的新任务与当代大学生的全新特点,仍需进一步改进思政课教学工作。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历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自身时代价值,面对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要求,其能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有效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关键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高校思政课;时代价值;育人价值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位居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在思政课建设改革上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面对时代向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当今思政课教学仍存在提升空间。

因此,想教好思政课,就要充分结合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丰富红色资源,广泛收集运用国内国外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作为案例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新特点相结合,能够有效地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为学生呈现出一堂引人入胜的思政课。

一、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还存在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等不足[1]。要想切实办好思政课,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必须响应时代需求与学生需要,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否做好思政课教学事关重大。新时代以来思政课改革已经形成一系列成功经验,但是以往的思想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全面掌握,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未能完全跳出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说教式教学的窠臼,对大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足,缺乏实践导向,未能积极运用社会资源“打开门”办思政课,缺乏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思政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因此,要立足当代大/1XCtvcpb4Bzui6w5QDcOA==学生实际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与环节,真正为青年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新特点

以2018年为分界线,中国大学生正式进入以“00后”为主的新时代。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成为目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立足点。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新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当代大学生成长历程正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新飞跃的过程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相契合。面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对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直接影响,分析大学生思想新特点首先要从新的时代背景来看。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对祖国强盛现状的亲身感受和新时代以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不断加强,使新一代大学生逐渐展现出更加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并对当前主流价值观形成较高的认同感,使其能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在欣喜于新时代以来所取得一系列伟大历史成就的同时,也应注意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会使当代大学生很难和他们的祖辈一样身临其境地直接感受从旧中国受压迫剥削向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得到解放这一根本性转变所带来的欣喜心情。当代大学生对在革命战争年代推进完成各项事业所面临的艰辛之处以及披荆斩棘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可贵之处感触不够深刻,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信仰迷茫的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构筑国际话语权,也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与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也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深刻变化的趋势。西方社会奉行的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开始涌入中国,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也不时出现,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塑造。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相比于他们的祖辈普遍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并愿意为之作出牺牲的整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当代大学生在对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持基本认同态度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之前出现的对“躺平”问题的争论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这一转变。在针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在基本工作时间内完成应负责的工作且足以匹配其获得的工作收入,他们广泛赞同工作效果应当以效率和成果为准而非通过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评判,并较为反感以加班多寡作为评判工作态度的标准。而出于对未来就业压力的焦虑,这种观念在学生群体中也开始逐渐传播,在某些受学生欢迎的网络用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学生面临将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某些从事工作强度较大的职业的从业者的工作生活相对比进而被指责学习不够刻苦时,近年来一段号称出自知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的名言在网络上广受青年人赞同并用以回应,这句话指出“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实际上该书原文中并无这一选段,这段话出自某位网友在网络上的个人评论,其明确的最初出处已不可考,但因其内容契合当代学生心理而逐渐被套上名人名言的外衣并逐渐以一传百的被更多人所接受。此外,部分学生还会以诸如“觉得累应该去休息,而不是看谁比自己更累”等语句进行反驳,这些网络用语充分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的新特点。

(二)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新特点

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6—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2]。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截至2023年12月最新统计数据,从使用互联网的人口总数上看,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从使用互联网的平台上看,手机网民总数达10.91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9%;从互联网应用的使用上看,网络视频(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位居榜首,用户规模达10.67亿人,占全体网民的97.7%;从年龄结构上看,10—19岁,20—29岁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4.7%和13.7%[3]。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手机、互联网与融媒体已经深度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呈现新变化。

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这使他们可以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其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优质网络课程及科普类短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从相对枯燥的文字内容变为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加以展现,更容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更轻松的氛围下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并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加入爱好者社群进行深度讨论,这使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一具体领域能取得比教师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碎片化学习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首先,碎片化的学习会导致完整的知识结构被打乱拆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未实现对所学知识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其次,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固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但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内容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甄别和判断,网络平台基于用户大数据的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服务也导致学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效应,容易使学生形成以偏概全的评判标准;最后,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效果依赖于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娱乐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在完成学习后,由于缺乏系统的复习安排和考核机制,所学内容往往也难以长期记忆。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必须立足新情况,结合新时代新背景,探索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发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内核,推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精神内涵更好发挥作用,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事业相融合,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自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首次正式提出大庆精神这一命题以来,大庆精神开始正式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60年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发挥精神指引作用,团结、鼓舞并激励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向前,取得了卓越的历史贡献。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今后的中心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支撑引领。新的时代任务既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代的进一步传承弘扬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创新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代以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正主动结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在新条件下继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2018年11月14日,大庆市委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大庆市委关于深入挖掘和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决定》,指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在新时代下深入挖掘的原则方向,要求在“爱国”语境下提升“政治坚定、忠诚老实”的格局站位,强化“高扬旗帜、引领振兴”的鞭策鼓舞;在“创业”语境下提升“全面系统、开放包容”的思维理念,强化“改革创新、攻坚啃硬”的气魄担当;在“求实”语境下提升“尊重规律、崇尚实干”的作风导向,强化“严谨精细、术业专攻”的能力本领;在“奉献”语境下提升“勤勉敬业、真挚为民”的境界情怀,强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品德操守[4]。2019年,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位列第一批46个伟大精神之一,充分展现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鲜明的时代价值。面对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按照大思政课建设需要,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浪潮创新内容,不断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上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在波澜壮阔的大庆石油会战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正不断结合时代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不断充实自身的鲜明时代价值。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能够积极响应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要求,响应时代号召、立足学生现实需要,发挥自身深刻育人的价值。通过合理路径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够强化学生爱国情怀,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将在培养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工作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09):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3-22.

[4]大庆网.关于深挖和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决定[EB/OL].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