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
2024-08-15邓庆标 高锋 卢嘉鹏
摘要:“课程思政”研究对于大学生和高等院校而言都有时代性意义和战略性地位,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描述性、归纳演绎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较少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系统的有效梳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作为分析某领域研究现状最为常见的量化研究方法,对于“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的分析具有可行性。基于此,以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CSSCI、CSCD收录的1189篇文献为样本,以“课程思政”为研究主题,利用CiteSpaceⅤ软件对近5年来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作者多且分散,高产作者少,核心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在跨界合作等方面还需要改善,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思政基础性问题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关键节点与着力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各学科协同育人机制、育人模式与实施路径等5个方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可见,课程思政对于高等教育办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奠基性意义,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在理论上也应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伴随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逐年增加,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热度。基于此,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显得尤为必要,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未来趋势,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研究对于大学生和高等院校而言都有时代性意义和战略性地位,就大学生而言,“课程思政”研究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引和支撑;就高等学校而言,“课程思政”研究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
措[1]。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课程思政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平台,确保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和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长。自2017年以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高水平核心期刊,但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描述性、归纳演绎的质性研究方法,鲜有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有效梳理。因此,本文正是基于CiteSpaceⅤ软件系统分析中国知网文献库中关于“课程思政”的收录于北大核心、CSSCI、CSCD三大类期刊的文献,以期通过量化的研究方式揭示该领域文献中隐藏的重要信息和内在联系[2]。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需要,以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CSSCI、CSCD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跨度为2017—2021年。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文献收集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1日,共检索到文章1393篇。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术性,本研究剔除了卷首语、资讯、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非学术性研究文献,最终筛选得到的研究样本文献共1189篇。
(二)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和Excel数据统计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工具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是新兴的研究方法,不仅能揭示知识来源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能够全面展现某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借助CiteSpaceⅤ5.6.R5可视化软件,在发文量、作者、机构、研究力量、关键词、突发词等方面,对近16年国内课程思政研究进行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与此同时,运用Excel数据统计软件做辅助计算。
三、课程思政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自2017年知网数据库刊载国内首篇高质量“课程思政”研究学术论文以来,虽研究起步较晚,但迄今为止,课程思政相关主题研究的高水平核心学术论文已达到1189篇。2017年只有18篇,到2021年飞速增长至546篇,且有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
究其原因是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中,应以新时代新时期历史使命为根本遵循,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各门课程中,实现每节课都有渗透、每堂课都有体现的根本要求,点对点、面对面做好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课堂、进课堂。
(二)研究作者分析
课程思政研究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有助于透析该领域内研究作者的情况,也有助于了解课程思政研究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将符合条件的样本文献录入CiteSpaceⅤ软件中,控制界面勾选研究作者(Auther)并运用路径算法(Pathfinder),并对相关阈值进行调整,最后命令软件进行执行,从而绘制出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作者知识图谱。结合研究作者图谱和发文量统计二者的结果,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总共发表了37篇文章,仅占文献总数的3.11%,说明该领域研究的作者人数较多且分散,高产作者的发文频次不高,只有北京联合大学的韩宪洲和武汉体育学院的赵富学论文超过5篇。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作者之间的图谱节点数为(N=180)、连线数为(E=84)、密度仅有(Density=0.0052),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程度低,大部分学者都是在各自领域孤军奋战,校际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三)研究机构分析
对国内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对于了解该领域研究机构的状况以及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均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于分析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参考内容。通过运行CiteSpace软件绘制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控制面板中勾选机构(Institution),其他选择项分析与作者合作分析原理相同。经分析可知:(1)核心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排名靠前,在本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科研机构在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合作等方面还有待改善,科研机构之间在课程思政领域内的相互合作,不仅助推研究的深入与加速成果的产出,还有助于推动今后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与学术繁荣,有利于课程思政研究领域成果的进一步产出,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成果。
(四)研究热点与展望分析
1.关键词与时区视图分析
核心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的概括以及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3]。对核心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分析研究主题的趋势走向等,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分析发现:(1)频次上,课程思政(655)排名第一,其次分别是思政课程(142)和立德树人(124);(2)中介中心性上,课程思政(0.51)居首,其次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25)和思政课程(0.23);(3)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三全育人、价值引领、高职院校、实现路径等是核心关键词共线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这充分说明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指向是探讨如何实现“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如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使课程思政研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效度;(4)课程思政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有基础性问题探讨,包括具体内涵和概念厘定;课程思政建设关键节点与着力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各学科协同育人机制;育人模式与实施路径等[4]。
2.课程思政研究的突现词分析
基于核心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心性分析和时区视图的分析,借助Cite Space V对将近5年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突现词(Burst)进行分析,以直观的形式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解析。
分析发现,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新时代、同向同行、生态文明和“课程思政”11个突现词。这些突现词的突现节点越多,表明活跃程度越高。
(1)新时代、协同育人和同向同行
新时代课程思政题中应有之义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加强顶层设计,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据可依,体系内涵不断丰富,形成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体化“大思政”格局,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3个突现词在未来将会一直是课程思政的研究核心,这也符合系统性发展要求和思维的要求。
(2)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到,“各类学科要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扩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及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近5年我国高质量“课程思政”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增长迅猛,且还在不断地快速增长。
2. 结合研究作者图谱和发文量统计二者的结果,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总共发表了37篇文章,仅占文献总数的3.11%,说明该领域研究的作者人数较多且分散,高产作者的发文频次不高,并且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程度低,大部分学者都是在各自领域孤军奋战,校际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3.从核心科研机构分析来看,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排名靠前,在本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在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合作等方面还有待改善。
4.在关键词与时区视图分析上:(1)频次。课程思政排名第一,其次分别是思政课程和立德树人;(2)中心性。课程思政居首,其次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程;(3)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三全育人、价值引领、高职院校、实现路径等是核心关键词共线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5. 两个研究热点解析:(1)要牢牢抓住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2)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
(二)研究展望
课程思政相关研究都是学界重点研究关注的领域,但在研究内容、研究深度、研究广度、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等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截至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数量迅猛增加,并且接下来还有持续性增加的趋势。鉴于课程思政研究的空前热度,对于课程研究不仅仅只应该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应该更加追求课程思政研究的质量。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明晰目前课程思政研究的总体情况、热点以及不足之处,对于提高课程思政研究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作者较为分散,而且高产作者数量较少;机构间的合作也较少,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跨领域、跨机构的合作较少,这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缩小了课程思政研究的视野。
尽管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猛增趋势,但是仍然有必要在多领域合作、多机构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让研究质量和视野得以提升。今后科研人员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多元主体学术合作,提高课程思政研究的协同性;(2)加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定性与量化相结合;(3)加强课程思政研究的内容创新,坚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是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牢记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关键一环,只有推动学科互动和资源融合,发挥协同效应,才能真正全面促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在课程思政上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结语
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体现在专业知识中,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过程。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利用可视化分析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经分析,近5年我国高质量“课程思政”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增长迅猛,同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对于研究现状的分析,本研究展望了未来高校课程思政可能的研究趋势,接下来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或将持续成为研究热点,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有时代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为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5):70-75.
[2]孟庆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N].人民日报,2021-06-08(013).
[3]高锋.我国警察类院校警务化管理的可视化分析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为来源期刊的量化分析[J].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2020,1(04):62-69.
[4]金一,王淑霞.基于CiteSpace的课程思政研究可视化分析[J].云梦学刊,2021,42(05):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