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建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2024-08-15王静 江心敏 李文旸

公关世界 2024年14期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下,地方高校愈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下文简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下文简称“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开展。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因此,如何构建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协同关系,有效激发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此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育人效果是学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重点关注的教研课题。鉴于此,本文先对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间的协同效应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学科建设视角下构建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关系的路径以及保障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举措加以分析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效应

引言

“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提出,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此背景下,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融合。因此,新时期背景下,为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开展,进一步突出专业学科的育人功能,地方高校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探索保障二者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策略。

一、对于协同效应的阐述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作为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两个要素,虽然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但二者在育人目标上一致的,均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此同时,二者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艰苦奋斗”“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法制教育”等内容与双创教育中“创业精神”“创业心理”“诚信经营”“共创共赢”“合法创业”等内容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基于以上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在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已成为学科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双创教育也不例外。同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想要在步入社会后获得稳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在以上因素的驱动下,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时应更加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融合。而思政教育元素在双创教育中的融合运用,在学生创业心理培养、创业精神锻造、职业素养培养、法治观念树立等方面发挥出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双创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提出,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好理论层面的教育工作,更要强化学生理论践行能力的培养。而双创教育是兼具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并且其育人目标与思政教育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双创教育内容,有助于思政理论的阐释和实践,促进其内涵与外延、手段与方式的丰富,从而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1]。

由此可见,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使二者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同步的提升,而这便是学科建设视域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效应的体现。

二、学科建设视角下构建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关系的路径

(一)教育理念融合

理念决定方向,方向影响结果。因此,学科建设视角下想要在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协同发展关系,首要任务是进行教育理念的融合。具体而言:

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协同效应,在进行学校育人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时,积极建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互动的意识,并主动进行保障政策的制定及环境氛围的营造,以此为协同关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同时,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国家双创教育体制改革相关指导意见的理解,对学校育人目标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发挥育人目标的统领作用,引导、驱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开展[2]。

作为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价值。在准确把握思政教育或双创教育育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和通用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准确找到二者的融合点。同时,积极树立构建协同关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把握融合点,进行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相互渗透。

(二)教学内容融合

思政教育中包含较多抽象化的理论性教育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通常会采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枯燥,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双创教育中包含许多与专业知识、行业发展、社会现状、技术实践相关的内容,学习过程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鉴于此,学科建设视域下,高校可从教学内容互补性的层面出发,通过二者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关系的构建[3]。

例如:在进行“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入一些真实的创业案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及“唯物辩证法三大定律”,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创业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以此自主探索总结出案例中创业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以上教学内容的融合,既能够利用具象化的实例阐释、印证思政教育中的抽象化理论知识,又能够以思政理论为支架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经验的探索,从而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效耦合,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实现二者教学目标的同步落实。

(三)教学渠道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渠道也愈发丰富,每种教学渠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课堂教学更具规范性,适用于理论性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框架构建;实践教学更具开放性,适用于应用技术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线上教学更具延伸性,能够有效克服时空因素和环境资源因素对教学活动的限制,使教学过程更具高效性和持续性;校园文化则属于一种隐性的教学渠道,适用于思维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引导。学科建设视域下,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以上教学渠道进行开发和融合,也是构建协同关系的有效手段。

例如,高校可在校园内设置“双创精英宣传栏”并定期更新一些优秀创业者的成功案例,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通过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丰富学生的双创知识和经验。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双创精英宣传栏”中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双创案例,借助案例讲解课程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两种教学渠道的融合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双创教育大多以“实践教学”为主,在进行创业实践时,当学生遇到困境、问题、挫折时,双创教师可指导学生回忆思政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程知识,透过表象探寻本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突破困境、战胜挫折,通过“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种教学渠道的融合使学生的双创能力和创业信心得到切实有效地培养。此外,思政教师和双创教师可将“线上教学”作为教育融合的“润滑剂”,根据教学需求进行穿插运用,通过视频教学、线上讨论、资源推送等形式为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持。通过以上教学渠道的融合,能够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紧密联系,从而在二者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协同关系[4]。

三、保障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举措

(一)打造协同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教育是双创教育的核心教学渠道,而实践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践平台(基地)的支持,可见实践平台是双创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科建设视域下,为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协同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就需要高校积极打造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为二者的耦合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可着重进行以下两类平台的打造:(1)校园文化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将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双创”思想源泉,梳理学校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行为为核心,旨在通过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传统的教育媒介展示“双创”案例,传播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知识;通过学术沙龙、“双创”竞赛、示范推广、项目孵化等教学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以此将双创教育当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促进二者的融合,激发协同效应;(2)协同创新平台。不同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创业学院等单纯强调创业实践的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是基于创新2.0环境创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思政教育融合与指导的新型实践平台。在此,教师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进行更加紧密地结合,增强思政教育在创业实践中的感染力和持久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实现协同效应的有效激发[5]。

(二)建设“红专型”教师队伍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能力素养对于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科建设视域下,想要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需要高校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进行“红专型”教师的培养,以便教师能够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协调、引导、促进的作用。

所谓“红专型”教师即兼具较高思想政治素养和较强专业素养的教师。鉴于此,高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1)加强“双创”教师政治素养的培养。对于在校全职“双创”教师,需定期组织进行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培训,使其了解与双创教育相关的思政知识,掌握在双创教育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能力。对于来自企业的客座创业导师,上岗前需与学校“两课”教师和专业辅导员一同召开协同育人座谈会,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在“两课”教师的指导下将思政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融入备课中。通过上述方式全面提升“双创”教师的思政教育融合能力;(2)加强“两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要求“两课”教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双创”教师的交流,利用假期时间进入学校合作企业进行岗位锻炼等,以便“两课”教师更有效地挖掘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和双创教育内容的耦合点,进一步提升双创教育融合能力[6]。

(三)构建思创融合课程体系

营造“协同共生”环境是激发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效应的重要条件,而构建“思政融合”课程体系则是营造“协同共生”环境的重要方法。审视我国高校现有课程体系不难发现:“双创”课程名称多样,但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课程教学普遍强调“双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较少或融入方式较为生硬。而人文素养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性地进行熏陶。因此,现有的“双创”课程体系并不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效地引领,既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效果,又难以发挥出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协同效应。对此,学科建设视角下,高校在进行“两课”建设时,应注重“双创”知识和案例的融入;在进行“双创”课程建设时,应配套开设与之相关的“嵌入式”“交叉式”思政课程。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思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得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出协同效应[7]。

结语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视角下,高校应通过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渠道3个方面的融合,于二者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协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红专型”教师队伍、构建思创融合课程体系3项举措,保障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以此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更好地落实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妮.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的价值耦合与实施路径[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4,37(01):1-3.

[2]周辰姣.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4,37(01):89-92.

[3]吴琳.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1):160-162.

[4]袁娇.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世纪桥,2024,(01):73-76.

[5]万慧.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1):186-188.

[6]许春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3,(12):66-68.

[7]杨芳芳,孙向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J].广西教育,2023,(3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