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徒制”下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4-08-15王耀辉
摘要:“师徒制”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历经上千年的历史,为中国画教学积淀了宝贵的经验。在时间的沧桑巨变下,时至今日“师徒制”依然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传统“师徒制”的探讨和进一步分析,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对于当下中国画的发展也极具借鉴意义,并以期对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画;“师徒制”;中国画教学
引言
中国画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今也独树一帜于世界艺林,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徒制”则是其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该“师徒制”下中国画各科发展稳定且名家辈出。并使中国画的发展几乎传承有序,然而看似刻板的“师徒制”,却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争奇斗艳的各门各派和风格各异的绘画大师。因此,可见这一“传统”并没有丢失“创新”,反而传统模式“师徒制”的创新性需要着重关注。
一、中国画的师徒制
师徒制,即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其特点便是灵活、直接且有效地促使师徒间的交流,在中国古代的各行各业中都存在着这一发展和传承模式。传统中国画的“师徒制”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演进也持续了千百年,为中国画的赓续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了无数名师大家,中国画文脉的延续也得益于“师徒制”这一教学模式。从而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画论思想传承至今,当然,古画和论著记载是一方面,但是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师生之间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交流中的口口相传。
中国画“师徒制”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当代课堂教学,“师徒制”的特点更集中地体现在因材施教上,当代课堂教学更利于基础学习,对中国画鉴赏和基本技法的学习和大规模传播有利,而对于拔高阶段,当代课堂制教学却稍显乏力,往往呈现出不同原因的层级分化,不利于个别同学的发展。而在“师徒制”模式下,将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化的互补,降低学生之间的容错率,基于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合理、直接、有效的沟通将大大有益于学生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礼仪,在“师徒制”当中也不例外,各行各业传统的“师徒制”中,“拜师”仪式通常会隆重举行,例如“焚香”“敬茶”“祭天拜地”“上高祖师”等,这种“仪式感”的“契约精神”无形中对徒弟的发展也形成一种约束,这种约束让徒弟在行当中和专业上不敢过于放肆,反而会有种为师门争光的“使命感”,而师父也会从长远角度出发,用心培养徒弟。因此,师徒间互相形成一种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外人会因为师父的关系高看徒弟,而师父也会因为徒弟的兴衰而产生或自豪或失落之感。
传统中国画的“师徒制”并不只存在于古代,在当今依然有他的影子或直接沿用。在建国初期国画大家齐白石弟子众多,知名大画家就多达数位,例如:李可染、王雪涛等。当代也有诸多“师徒制”的影子,20世纪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赋予其三项基本的使命和职能,即创作、教学、研究。周恩来总理规定了画院“教学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办国画讲习班,总结过去国画教学的经验,研究和实验适合目前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培养下一代的国画人才。在教学工作上以带徒弟的方法为主,并逐步建立系统的国画教学方法和制度”。从而画院成立后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延续了传统的国画艺术教学模式—师傅带徒弟。比如,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后沿袭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国画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在教学中较重视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也坚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力求创新[1]。
师徒制拥有灵活、直接且有效的优良特点,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师徒制并没有系统和规范加以约束。因此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应用不甚广泛,多存在于综合素质更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育阶段。当下因为本科生教育的向上发展,“师徒制”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渐渐开展起来,但是如何优化“师徒制”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建构也是当今各大高校都在探索的问题,传统的“师徒制”与当代的“导师制”颇为接近,因此在互相借鉴之中也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如小班制等,都为“师徒制”在当今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师徒制下中国画的传承
中国画的学习分为若干阶段,广为熟知的阶段是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在这个阶段当中对中国画学习起着萌芽和基础作用的便是师古人,在中国画论中谢赫六法历来被中国画家所重视,其中一则便强调了中国画的“传承”,即“传移模写”,其中“传”便是“传承”的意思。而师古人不单单只是学习古代名家画作,也包括对于教师的学习。这个“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即师父,并对应的“学生”即“徒弟”。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名师出高徒”便可看出其重要性,学生无论在技法方面还是内涵修养上都会被教师所影响。而在“师古人”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示范解读的第一口营养,决定了学生初始学习中国画时品味的高低,甚至连基础的如何执笔、如何调墨,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课徒示范在师古人阶段的重要性。
在传统“师徒制”下中国画最直观的学习方式便是课徒示范。这一学习方式不同于学生个人临摹,也不同于现代信息化的观看中国画教学视频。相对于学生个人摸索着学习,课徒示范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教学,例如,如何用笔勾勒、如何设色、有哪些手法等,对描绘和临摹对象的分析事无巨细,相比于学生自己体悟着学习更加事半功倍。名师的示范对于中国画学子而言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其中积淀了教师对中国画研究的宝贵经验。而相对于现代信息化教学,教师的课徒示范更加灵活,学生可以在问题和技法上和教师进行直接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因此,基于上述几点,“师徒制”的优点不言而喻,在“师徒制”下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最直接也最有效。课徒稿这一教学方法,在当今也有众多高校一直沿用,教学成果有目共睹。20世纪,潘天寿、黄宾虹等大师的课徒稿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样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上述技艺的传承,对于中国画而言,文化修养和中国画文脉的传承也是“师徒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精神文化修养基础对中国画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当代课堂教学中,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各方面的耳濡目染熏陶下才能日渐精进。以修养论,中国画历来重视人品、画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提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教师对人品的塑造,在当代课堂的干讲效果往往欠佳,而“师徒制”下的教师与学生则别开生面,首先,“有别于一般的学院教育,传统师徒制教育十分注重学员的整体素质,师傅教徒弟之前要对其人品、学识、为人等方面作全面的考察,只有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能被收为徒弟”[2];其次,教学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更会主动去学习教师的技艺、理念,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纠正,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也会更加细心地纠正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在日积月累下,不但中国画的技艺得到很好地延续,中国画的精神内涵这一文脉修养也能得以传承。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提到:“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不妨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蓝,未可知者……又如思训之子昭道,元章之子友仁,文进之子宗渊,文敏之甥叔明,李成、郭熙之子若孙皆精品,信画之渊有自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画重视师承并非没有缘由,名家指点历来被重视,且有很大关系。并且从上述可以看出其中多为父子式的师徒,而除了父子式的师徒之外,没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制中教师也扮演着如父如母的角色。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除非学生后天懈怠、机缘等原因,否则很难不“名师出高徒”。
三、师徒制下中国画的创新
千百年的“师徒制”证明了,回望“师徒制”绝不是意在刻意泥古不化,亦是在寻求中国画的创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更好地延续。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既是中国画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画在世界艺林扩大影响力的需要。中国画发展历经千百年,仅就从唐代开始而言,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各个时代不仅有自身独特的面貌,其名家也风格各异,中国画发展至今名作更是如银河般璀璨。而近代以来中国画反而饱受质疑,诸如“中国画已死”的论断层出不穷。然而这些质疑者还是低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生命力,中国画在今日又重新焕发生机,适应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外,传统“师徒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3]。
师古人需要教师扮演极为重要的师父角色,在师造化、师本心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及时指正和引导,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师造化、师本心是中国画学习的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在其中,教师的经验则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试错,用宝贵经验让学生取得飞速进步。师造化通俗地讲即写生,面对自然风光,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在面对如何找到切入点时较为迷茫,虽然平常高校的写生课也有教师全程指导,但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在写生学习中缺乏深入的体会。而反观与“师徒制”较为接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在中国画写生方面则面貌更加成熟,更多的原因便是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跟随自己导师学习,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师本心则是一名艺术家的终极追求,这一阶段则不需要教师传授过多的技法,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心性和艺术理解的启发,这一阶段更加困难重重,反而学习他人易,寻找自己难,因此该阶段是“顿悟”式的学习,需要对其非常了解的老师时常答疑解惑才能帮助其渡过此关。因此,传统师徒制下中国画的创新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培养。
“艺术当随时代”这是中国画家早已有的感悟,中国画能够一次次的革新一方面是艺术的自律性,另一方面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文脉根基总是能够适时地推陈出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广而告之的宣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细细推敲的传承,而中国画在“师徒制”下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的原因便是这“潜移默化,细细推敲”的传承。从而使中国画的作品“老的那么新,新的那么老”,前一句中的“老”是中国画那些作品历经千百年沧桑巨变,前一句中的“新”则是那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在当今仍然焕发着光彩;而后一句中的“新”则是说这些近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而后一句中的“老”则是说这些近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虽然在时间上和千百年前的经典作品差了千百年,然而这些“新生”作品的骨子里却仍然流淌着传统中国画文脉的血液[4]。
中国画的“师徒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徒示范,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中国画“师徒制”中师父的角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在引导徒弟思想方面也起着领航人的作用,在学生学习阶段为其指明方向、纠正错误,在学生后期发展也要依靠教师为学生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学生的后续发展也不可忽视前期教师引导所打下的基础,也是后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阶段,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个)人”。
四、传统师徒制对于当下中国画发展的意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师徒制作为知识、经验与技能的人际传承方式不会消失,不同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表现方式与传播媒介。”艺术当随时代,虽然重提传统“师徒制”,但是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借古开今,如何更好地利用“师徒制”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需要高精尖专业人才,且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本科高校而言,实行和参考一定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对优化中国画的发展值得更深入地探索。
当下美术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已渐成模式化,为适应时代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师徒制”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显得极具参考意义。绘画也有其自身的传统,有它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这也是绘画自身发展的自律性。在绘画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师徒制”是千百年来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画的演进,对于当今中国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中国画教育以高校为主,20世纪因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等原因,在中国画高校教育中部分大学摒弃了“师徒制”,传统师徒制“由于教学不够系统,受教育人数少,不能满足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目前高校的美术教学采用的是学院派班级授课制”,该情况是时代使然。虽没有明确的“师徒制”教学模式,但是中国画千百年来的发展,“师徒制”并没有消亡,仍然存在并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及作用。
结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传统“师徒制”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因此要重新审视因材施教的“师徒制”,制定和探索出适合当下中国画演进的“师徒制”。通过机制的健全加强学生与教师的频繁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教师的艺术理念,并且在耳濡目染下也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并调动起学生对于中国画学习的积极性。高校中国画教学是中国画发展的生力军,如果能通过师徒制继续优化中国画教学体系,相信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定会步入良性循环,不断结出中国画发展的硕果。
参考文献:
[1]范文.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院的作用和意义[J].美术大观,2012,(03):46.
[2]范文.传统国画教学模式探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省国画院为例[J].美术大观,2011,(11):158.
[3]邓子鹃.“传统”与“现代”:基于文献综述视角的师徒制传承与创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5):29-35.
[4]韩安荣.当代中国画教学工作室制与师徒传承模式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