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
2024-08-15白曼 赵颖
摘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基础,研究了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影响西藏民族大学的教学计划,促进西藏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西藏高校心理育人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路径
引言
2021年中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2021)》。该报告揭示了18—2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同时,有55.3%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1]。西藏目前正经受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剧烈转变,对于民族类高校的学生而言,面临复杂的环境,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西藏高校目前已先后推广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课程主要聚焦预防和纠正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相对单一和片面。
一、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西藏民族大学自2020年9月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实施,总共包含32学时(其中16学时是课堂讲授,16学时是在线自学《幸福心理学》)。该课程设置2个学分,每年对大一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提供心理辅导。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研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现况。
(一)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以西藏民族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群体中随机选取950名学生作为样本,收到了950份有效调查表。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自行制作了调查问卷和访谈表,调查问卷中有32个选择题,访谈表中有5个问题。调查范围包括课程的设置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团队以及对课程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获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近93%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是重要且必需的。学生们认为透过课堂学习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可以协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明显提高民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但在调查中也发现,课程教学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期望,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教学目标偏离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9%的学生期望自己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并希望发掘自身潜能,将其转化为个人优势。目前在西藏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沿袭了传统消极心理学的理论,重点在于将大学生视为潜在心理问题的群体,并聚焦于他们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缺陷和弱点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或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是服务于专业教育,但并未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性目标,即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品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陈旧
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自我认知、处理学习心理困扰、维持情绪健康和改善人际交往等内容。课程从察觉和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有68%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了解到心理疾病后,会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给自己消极的提示,导致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培养自己积极品质的思维倾向。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该课程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藏族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对于藏族大学生而言,在求学过程中会面临跨文化交流和融入的挑战,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迷茫,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怀疑自LhQXr+otYlFV9vU8bfY3AygqmyXUqBiWDKE9Um51nIE=己的能力和价值。
3.教学方法单一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授课,然而这种方式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和讨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有60.32%的学生觉得体验式教学更为有效,57.89%的学生选择了观赏“心理小视频与心理电影片段”这种方式,55.47%的学生选择了“团体辅导”,41.47%的学生选择了“小组互动”这种上课方式。学生期望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关注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
4.教学设置不合理
西藏高校只为大一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必修课且以大班为主,这种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考察学生“您认为哪个年级更需要开设该课程?”这一题目的统计结果来看,40%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一至大四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学生询问:“未来是否会继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学生在最后一个自由提问中直接提出了对这门课程开设的建议:“希望这门课程能一直开设下去”。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大学生在4年生活、学习中会遇到不同阶段的心理困惑,缺乏后续系列课程的衔接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调节。
5.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强
西藏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时间不久,师资不充足,力量不强。从调研中发现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总共有26位,其中有21位是辅导员。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除了上课,他们还需要处理一些琐碎的行政事务。对于课程的发展,他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由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其在马丁·塞利格曼等美国心理学家的积极推动下迅速发展,并成为21世纪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2]。它与传统心理学不同,不仅关注人们的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还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拥有的积极特质。它主张要充分挖掘人类内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人变得更幸福。
目前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3个方面:(1)主观层面即积极的情绪和体验;(2)个人层面即积极的人格特质;(3)群体层面即积极的组织系统。个体通过增加自身的积极体验可以形成积极个性,而积极个性的形成会使个体有更多的积极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环境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西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非常关键。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应重视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西藏心理健康课程现状结合起来,克服现有的难题,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心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建立具有积极导向的西藏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设立积极的教学目标
西藏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在当下的任务应是同时解决学生心理难题和培养积极心理素质,教学目标应从预防心理问题转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个性和开发潜能。在培养积极心理素质方面,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通过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积极的体验,并教授他们积极应对方式,让年轻大学生成为快乐、健康、自知、自控的个体,教育和引导其在认知、情绪和行动等方面积极转变,塑造积极的个性。
2.探寻积极的教学内容
西藏高校心理课程要重新定位,重新规划课程的各个要素内涵。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出发点,注重提供对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内容。例如,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情绪情感、增进主观幸福感,发展学习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问题,树立自尊自信等。在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差异时,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挖掘,注重培养他们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和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的心理,促使他们形成积极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策略,学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和谐地生活。
3.实施积极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与大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有很大关联,感受的真实程度决定了成效的大小。积极心理学极为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验和交流,使他们通过积极的体验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该学科应采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授,例如讲授、提供心理辅导、组织案例讨论、开展心理游戏、表演心理剧、执行心理评估、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以及组织小组讨论等[3],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所学的东西内化并付诸实践。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里,也不仅仅是某个教师的职责,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和合作,建立一个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4.构建积极的课程设置体系
在将心理课程未纳入学校公共必修课之前,西藏高校仅开设选修课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主要面向少部分学生。因此,学校应以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及社会期望为出发点,在课程设置上遵循“一体两翼”原则。所谓“一体两翼”是指首先以对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必修课程为主体,其次在其他年级开展心理教育课程选修项目,并以第二课程、心理健康月、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为“两翼”,这3个方面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4]。此外,将积极心理学主题如自尊、沉浸体验、积极人格、积极自我、幸福感等贯穿一体两翼全过程、全方面,坚持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积极视角为主线进行分析,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协助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提升自身能力,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西藏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西藏高校必须要对当前的师资力量进行改革[5]。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应设立相应的门槛并实施准入制度。例如,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如国家心理咨询师)且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可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因此我们应招募相关专家进入教学队伍,成立专家团队,以编写和出版符合西藏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材,从而构建起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理念。其次,应定期派遣心理学课程教师参与培训活动、交流经验以及进行学术探讨,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心理学的最新动态,并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最后,对于西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提高认知水平,关注并强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努力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者、影响者和引导者[6]。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西藏高校学生中备受关注和认可。然而,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工作,目前仍存在许多难题需要探索解决。西藏高校今后要持续关注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教育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积极人格,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奠定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罗平,仁青扎西.西藏高校心理教育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8(04):113-117.
[4]胡敏.对推进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49-152.
[5]高晓雷,高蕾,白学军,等.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03):187-193.
[6]张国玺.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03):84-86.